求「相愛相親」這樣的電影別被埋沒
看完張艾嘉導演的《相愛相親》,我挺感動。
不只是因為這個故事,也是因為張艾嘉的堅持。
在如此浮躁的社會,尤其是電影市場中,張艾嘉始終堅持著拍自己想拍的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真是難能可貴。
但堅持也有堅持的代價。
《相愛相親》上映一周了,票房只有1100萬。
同期的《雷神3》4.7億,《密戰》也有7000萬票房。
這不奇怪。
一部小成本的家庭題材劇情片,顯然根本無法和商業大片在票房上抗衡。
但我是個很軸的人。
明知道有些事情是註定了的,卻很不甘心。
《相愛相親》的排片太少了,首映當天也只有不到7%,到今天更是到了只有3%左右的份額。
所以說,這樣的一個票房,不是因為電影拍的不好口碑差沒人去看。
也不是因為電影沒有吸引觀眾的點導致沒人想看。
而是觀眾就算想看也沒得看。
我多希望這部電影的排片能多一點兒。或者說,我多希望以後像《相愛相親》這樣的電影,能有更多排片。
這樣的一部好電影,應該被更多的人看到。
《相愛相親》好在哪裡呢?
四個字:
恰到好處。
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
六十四歲的張艾嘉,也是一位老導演了。很多時候我竟然總覺得她很年輕,也許是因為看多了台灣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在楊德昌、陳坤厚等人的鏡頭下,她還是那個羅大佑口中的「小妹」,美得不可方物。
張艾嘉一直都是極具才華的。提到她,很多人喜歡說「女性視角」,但很多女導演都有女性視角,並不是張艾嘉的專利。
我倒覺得她的異於常人之處,正在於她的廣博。
整個華語影壇最輝煌的時代,她都經歷過。
她合作過的導演,有胡金銓、楊德昌、李安、杜琪峰這樣的港台大師,也有賈樟柯、李玉這樣的內地名導。或多或少的,她從這些人身上都汲取到了一些養分到自己的電影中去。
尤其是楊德昌的電影,對張艾嘉的影響是肉眼可見的。
整部《相愛相親》,都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那種水一般的感覺,是楊德昌最喜歡營造的。在張艾嘉這裡,楊德昌的東西似乎得到了傳承。《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
這也是功力的體現。拍了這麼多年,廣采眾家之長的張艾嘉,哪怕算不得是大師,也是最頂尖的高手了。《相愛相親》沒有繁複花巧的敘事手段,也沒有精心設計的情感爆發點,張艾嘉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引動了觀眾們強烈的感情。
很多人看完《相愛相親》都哭了,包括我。
但我知道,我的落淚不是被「煽」出來的。
我很不喜歡那些想盡辦法要讓觀眾去哭的電影。目的性太強,不夠真誠。看那樣的電影我也會哭,但眼淚流過之後,什麼都剩不下。
《相愛相親》這樣的電影,則是一點點地去觸動觀眾,通過細節,通過人物,更是通過影片整體的氣質,去讓觀影者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或是感到溫暖,或是感到憂傷。
真正被影片擊中後,流下來的淚水其實是蠻珍貴的,因為這種情況並不常有。
哭過之後,影片的內容也還是會留在心裡,催生出很多的思考。
本片的片名蠻容易記錯的。我們平時喜歡說「相親相愛」,卻很少說「相愛相親」。
這很有意思。
在中國傳統的封建婚姻體系中,愛情常常會成為婚姻的贈品。
包辦婚姻里,一對新人在結婚前素未謀面的事情並不少見。這種情況下,有些夫妻日久生情,也就有了愛情,有些夫妻則實在是沒什麼感覺,那便靠時間醞釀出的親情來維繫家庭關係。
我們的父輩和祖輩中,很多人的婚姻都是這種模式。
即使是現在,這種「先結婚後培養感情」的模式也依然存在。
所以我們喜歡講「相親相愛」,而不是「相愛相親」。
何況,在中國人的思維中,「親」要比「愛」靠譜的多。
但把「親」的位置放在「愛」前頭了,難免就有人一輩子也不懂「愛」為何物。
或者說,有的人會把「親」當成「愛」,有的人則把「愛」當成了「親」。
有點兒拗口,不過你仔細想想,也還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張艾嘉講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家人在生活中理解「愛」的過程。
所以她把英文片名取做「Love Education」。
在電影中,幾個重要的角色在經歷一系列變故後,都得到了關於「愛」的感悟,得到了成長。
故事從一場葬禮開始。
薇薇的外婆去世了,臨走的時候她沒說話,作為女兒的岳慧英卻理解了母親的心意。
岳慧英認為,和父親相知相愛一生的母親,應該合葬在一起。
但這存在阻力。
薇薇的外公不是只有外婆這一個妻子。在進城前,外公在鄉下就有一個妻子,雖然沒有夫妻之實,也沒有子女,但這位「正房」卻一直在鄉下等待著自己的「丈夫」,直到外公二十年前去世葬回原籍,這位老奶奶也就一直守著外公的墳塋。
薇薇將這位老人叫做姥姥,在村裡,她是人人敬重的「阿祖」。
岳慧英想要讓父母合葬,就得遷墳,而阿祖決不允許這件事發生。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核心矛盾。
也是因為這個矛盾,導演一步步引出了三代人各自的情感問題。
薇薇這一代,「愛」比「親」重。
她愛上了酒吧駐唱歌手阿達,卻沒什麼安全感。
兩人的感情激情似火,卻又似乎充滿了不穩定性。
阿達初戀女友的出現,更是讓薇薇心中不安。
她想要把阿達綁在自己的身邊,卻因此讓阿達無法追逐夢想。
岳慧英這一代,淡忘了「愛」。
岳慧英的丈夫是愛著岳慧英的,岳慧英當然也愛著丈夫。
年輕時,為了嫁給丈夫,岳慧英拼了命地說服自己的父母。
但在多年的生活中,激情消退,在女兒眼裡,父親百依百順,似乎對母親只有遷就,卻沒什麼愛情。
阿祖這一代,則是「親」代替了「愛」。
外公對阿祖有感情嗎?有。他會給阿祖寄錢,會噓寒問暖。但他對阿祖沒有愛情。
阿祖以為外公對她有愛情,所以等了一輩子,到老了都無法忘懷。
這三個結,在影片的最後被一一解開。
薇薇讓阿達去了北京,給了自由,卻也讓兩人的相愛更加堅固,更加舒心。
岳慧英坐上了丈夫的新車,丈夫說起了兩人年輕時的心愿,一切,似乎回到了剛結婚時甜蜜的狀態。
阿祖放手了,她說:「我不要你了。」
在那一刻,阿祖知道自己等的不是一份愛,但她應該不會後悔,至少,在她的一生中,充盈著愛。
這是個簡單的故事,卻在張艾嘉導演的處理下變得極有味道。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細節。
我最喜歡的影片中的細節,有兩處。
一處是阿達躺在棺材裡哭泣。
那一刻,幾代人之間沒有了代溝,突然,我們意識到情感其實是相通的。
另一處是岳慧英哭著在車裡對丈夫說:「不許再讓王太太上你的車!」丈夫笑著哼著年輕時唱過的歌。
這畫面甜蜜極了,對於愛情的刻畫,六十四歲的張艾嘉,找到了最精準的方式。
影片中的一些意象也很值得玩味。比如那塊貞節牌坊,它象徵什麼呢?我不覺得女導演張艾嘉是想去批判些什麼,那太淺了。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時代的思想,也有不同時代的生活。就像我不覺得阿祖的人生是一個悲劇一樣,她那一段故事的感人之處,恰恰在於常人的不理解。
張艾嘉也絕不會想要刻意地去給觀眾說教。她講故事的時候很克制,剋制到哪怕自己的情感已經到了頂點,也不輕易地用鏡頭宣洩出來。這就讓影片的氣質很恰到好處,有種自然之感。
當然,這種自然也離不開演員們的出色表演。
張艾嘉自己來演女主角岳慧英,塑造得極為出色。她的表演,基本上就給影片定下了調子。拿過兩屆金馬影后的她,這次又拿到了提名,也是實至名歸。
但她還真不是片中演得最好的。
田壯壯演的丈夫,和吳彥姝奶奶演的阿祖,絕了。
很有意思,第五代幾位著名的大導演,演戲都很不錯。張藝謀拿過東京影帝,陳凱歌偶爾客串,也常驚艷。這次田壯壯演戲,則格外返璞歸真。到他這個境界,拿不拿影帝已經不重要了。
吳彥姝奶奶之前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中有過出演,就已經堪稱該片的最大亮點。這次出演阿祖這個角色,更是舉重若輕地演出了人物性格的層次感。觀影中我幾度哽咽,都是被她所打動。
幾個配角,也都是大腕兒。李雪健、王志文,以及稍微年輕一點的耿樂,都非常出色。
年輕一代的朗月婷和宋寧峰演得也不錯,但比起前幾位,就差了一點。這也是很多人說年輕一代這條線不如另外兩條線那麼動人的原因。
我觀影的時候哭了,但還比較淡定。
但有意思的是,在看完這部電影后的第二天晚上,我聽歌,突然隨機循環到張艾嘉的《愛的代價》,一句歌詞突然衝進了我心裡,又把電影里的那些故事勾起來了。
我躺在床上哭得稀里嘩啦。
那句歌詞大家都很熟悉: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夏洛特煩惱》中的秋雅?
※歐美女神群像丨沒有纏綿悱惻的場景,燈光再亮也抱住你
※為什麼說《大話西遊》是一部後現代主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