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非黑即白的評價機制,是不是應該改一改了?

  質量上乘的商品賣得好,評價不行的東西銷量低。這是商業世界的基本法則。

  但奇怪的是,這樣的規則在Steam上似乎並不那麼適用。當我們打開Steam的銷售排行榜時,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一堆評價一般的遊戲:《絕地求生》,褒貶不一;《H1Z1》,褒貶不一;《NBA 2K 18》,多半差評;《GTA5》,褒貶不一……

  這對於那些初入Steam坑,想根據暢銷榜來選擇自己下一個目標的玩家而言,勢必會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為什麼大家都願意去購買那些評價一般的遊戲?好遊戲都去哪裡了?

  其實,好遊戲就在這個榜單里。真正出問題的,是Steam上那個「非黑即白」的評價機制罷了。

好評與差評的「失職」

  評價,本應該相對客觀地描述自己對遊戲的整體印象,並推薦或警示那些還沒有體驗過遊戲的玩家,好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是否購買的判斷。

  絕大多數的遊戲媒體在給出評價時,一般都會撰寫出一篇長長的文章,詳盡地闡述這款遊戲的優劣,並發表自己的感受,最後再輔以一個綜合分數作為參考。

  而對於大多數的普通用戶而言,他們可能並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動力去撰寫文章,那該怎麼辦呢?於是,在豆瓣、Metacritic、IMDB等眾評網站上打的分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看法——10分、9分、8分,雖可能不太準確,但也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但等到了Steam這邊,就又簡化了一步。這裡沒有分數,只有好評和差評,只有Yes或No。誠然,它的評價成本更低,所呈現出的效果也更直觀,但很明顯在很多情況下它並不能準確地概括你對某款遊戲的真正感受:可能《輻射4》的設計確實有問題,但也沒有到罪不可赦的地步,那我到底是給好評還是差評呢?反之,像《真三國無雙7》我真的很喜歡玩,但PC版用的是上個世代的引擎,我又該不該推薦它呢?

  都說只分對錯是小孩子才會有的價值觀,極善和極惡那是童話故事裡才有的設定。用簡簡單單非黑即白的二元論來斷定一款遊戲的好壞,顯然有失偏頗。

  而且,在這種二元論的評價體系下,會無限放大每個人高低不同的評判標準。原先遊戲里沒有中文漢化或許只會讓你的評價下降個一兩分,是10分到8分的區別;但在Steam這邊,就變成了沒有中文就差評,相當於10分到0分的轉變。

  因此,很多遊戲的好評率低可能並不是因為它本身的質量不高,只是因為最近的更新、開發商的一些言論、或者伺服器質量的問題導致讓很多玩家不滿罷了。但又由於Steam不是分數制,所以只能通過打差評而不是降評分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表現在外部,自然就是「褒貶不一」甚至「多半差評」了。

  而像我這樣比較不那麼嚴苛的玩家(或者說仁慈?),其實對於打差評這種事是非常謹慎的。除非是遊戲的開發商態度極其不端正,開發出來一款讓人難以置信的糞作,並且甚至在宣傳的時候誇大其詞,目空一切,捨我其誰——只有這種情況我才會不留情面地打上差評。但是更多的時候,只要它還有閃光點,哪怕遊戲本身做的我並不怎麼喜歡,但開發商做遊戲的態度很端正,我也是會給好評的——頂多在簡評里把缺點全寫上罷了。

  所以你們看出來了吧?這種體制下的「好評」與「差評」,評價的似乎並不是遊戲本身的質量怎麼樣、它好不好玩、內容夠不夠多,而是開發商的態度如何、夠不夠良心、伺服器質量好不好、甚至是有沒有中文。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但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並非全賴玩家。玩家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打好評還是差評,哪怕這樣的價值觀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十分扭曲(惡意差評除外——不過在Steam上真的會發生淘寶的那些套路嗎?)。主要是,Steam壓根就沒有給大家一個能準確表達所思所想的泄洪口——是的,你可以在好評或者差評下面撰寫文章來做詳細的說明,可是你的文章並不會掛在遊戲標題的旁邊,甚至不會被大多數玩家看見——大家看見的,終究只會是好評率這個冷冰冰的數字而已。

  我相信,Steam最初推出這個眾評功能是為了增強用戶的互動性,建成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來引導玩家正確地選擇自己想要的遊戲。但現在看來,互動性是有了,引導用戶購買的功能卻越來越有跑偏的架勢。雖說低分也有神作,高分也不一定都好玩,但如果暢銷榜排名最靠前的幾個作品全都口碑平平,是不是有些不太合理呢?

到底該怎麼做?

  根據上面的分析,把好評率改成分數,似乎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但其實,早年Steam還處於上升時期的時候,這種「不是好評就是差評」的特殊機制,反而幫助過這個平台的發展。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類似的感受,起碼像我這樣需要經常評測遊戲的媒體人,其實早就對具體到小數點的打分感到頭痛了。8.5還是9.0?9.5還是9.2?我要仔細斟酌每個分數所代表的含義,還要讓這個分數能完美體現這款遊戲的綜合評價。甚至在9.8和9.7之間,我都能糾結良久——看到《超級馬里奧:奧德賽》有個媒體居然打出了9.75分,我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

  所以,好評制其實極大地降低了玩家參與眾評的成本,Yes or No的簡單抉擇,也吸引著很多從未想過打分的玩家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在這個平台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活躍玩家,而這個特殊的評價制度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慢慢成為了Steam的一種特有文化。

  因此,想要讓Steam官方徹底拋棄這個制度也不現實。更何況這種方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既然別的平台都流行打分,那Steam為什麼就一定要和它們一樣呢?換了打分制也不一定就一勞永逸,IMDB和豆瓣上也一直存在著刷分的問題。而且,既然打分網站能夠反映出遊戲本身質量的好壞,那Steam的好評率為什麼不能去體現開發商的良心程度這些遊戲之外的元素呢?

  關鍵在於,Steam官方到底是怎麼去定位自己的評價系統的。他們是想用這個比率觀察玩家的態度,還是客觀地反映遊戲的真實質量?換言之,「沒有中文就差評」的這種行為,他們是否真的會默許?

  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目前的評價制度並不是完美無瑕的。哪怕保留了Yes or No的二元論選擇,也有相當多東西可以去改進。比如,引入第三方眾評網站的評分,比如Metacritic,並在醒目的位置予以顯示(現在的還太過含蓄);抑或設計出一個演算法,給每一個Steam用戶計算出一個隱藏分,根據隱藏分的高低決定他的評價體現在好評率上所佔的比重——平時喜歡情緒化評價或者經常惡意評價的會稍低一些,而行為良好、參評率較高、撰寫評測較為認真的用戶,他們的隱藏分則會高一些。

  同時,Steam還可以擴大Steam鑒賞家這個功能的影響力,讓鑒賞家的推薦比例也顯示在遊戲標籤中,或者變成權重影響遊戲的整體好評率。

  至於「最近評測」的好評率這個功能,也是個不錯的輔助方案,它能夠很明顯地讓用戶區分到底是原版遊戲的質量出了問題,還是最近更新的內容讓玩家感到不滿。不過它並不會出現在滑鼠懸停的標籤頁上,或許Steam官方真的應該考慮把它也標示出來,如果某一款遊戲的「最近評測」和總體好評率相差過大的話。

  但我並不認為引入「中評」這個新的選項,能給現在的評價體系帶來多少改變。要麼,大家都會一窩蜂地選擇中評,畢竟很少有遊戲會完美無瑕或者毫無亮點;要麼它就會無人問津——看看淘寶就知道了,真的會有人給一個商品打中評這個雞肋的評價嗎?

結語

  我初入Steam那會兒,這個圈子的人還不算特別多,大家也都默契地保持著友好與剋制。現在出現在評論區的種種亂象,在當年並不是什麼常見的事情。

  人一多,總會帶來一些麻煩,但這也是每個平台都必須經歷的陣痛,IMDB如是,豆瓣如是,Steam亦是如此。只有過了這個坎兒,你才算真的化繭成蝶了。

  希望Steam官方能夠儘快對自己的評價系統做出改變,而非一味地放任它漸行漸遠。

作者:北方凜

傳送門:Steam非黑即白的評價機制,是不是應該改一改了? _ 遊民星空 GamerSky.com


推薦閱讀:

如果猜拳和超能力結合在一起,會是這樣的…… |遊戲化設計
史低推薦 Vol.17——影子戰術、端木斐異聞錄、三位一體系列、黑客網路
如何評價劍靈手游「戰鬥吧劍靈」?
打職業還是念大學?海外電競選手的人生抉擇

TAG:Steam | 游戏 | 单机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