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能在2025年之前超越美國嗎?

文/王新喜

最近諸多外媒發出了幾乎一致的觀點,中國在AI領域未來將要超越美國。早在今年2月,紐約時報就刊發了《中國人工智慧超越美國不是夢話》的文章。

《紐約時報》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表示微軟曾在2016年宣布該公司開發了一款產品,具備了能夠與人類匹敵的語音理解能力。但後來有百度矽谷實驗室負責人稱,百度在兩年前就在中文上達到了類似的準確度。英國金融時報也指出,中國將在人工智慧領域超過美國。

而前Google首席執行官施密特最近在一次科技峰會上表示,儘管美國在未來5年會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但中國將會以極快的速度趕上。施密特說:「到2020年,中國將迎頭趕上;到2025年,他們將超過我們;到2030年,他們將主宰這些行業。」

日媒最近也對中國AI的進步大加讚賞。日本經濟新聞社和荷蘭埃爾塞維爾出版公司通過分析世界人工智慧(AI)相關論文的動向發現,論文被引用次數居前三位的機構依次是美國微軟公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

而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數據,中國已經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國,佔到了全球研發領域總支出的20%,而美國仍以27%的份額排名第一,但這一比例相對於幾年前的近33%已經有了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國家在政策層面對AI的扶持力度很大。《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已出台,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人工智慧作為新詞首次出現在報告中。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將考慮依託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訊飛在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等技術方向,試點建設國家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創新平台。而美國則在政府支持層面有所欠缺。有報道指出,特朗普的2018年預算案要求將基礎科學和研究經費大幅削減43億美元,同比降幅約13%。

另外一個傾向是關於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裡發表的論文數量急劇增長。根據SCI收錄的數據,從2013年到2015年,「深度學習」的論文數量增長了約6倍。2014年到2015年,無論是論文數量還是有效引用數據,中國都超過了美國,居於領跑位置。美國白宮也在其人工智慧報告中多次提到,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學者。

此外中國在AI領域的融資額在大幅增長。截止至目前,美國達到978億元,佔據全球總融資50.10%;但中國僅次於美國,達到635億,佔據全球33.18%;其他國家合計佔15.73%。

在AI領域,從美國的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到國內BAT,中美科技巨頭都在發力。如今BAT在AI領域的暗戰也已經打響。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DL),並表示要All in 人工智慧,阿里成立「達摩院」,騰訊也成立了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聯想也表示要重點發力人工智慧。中國的互聯網IT巨頭也在對美國矽谷巨頭奮力追趕。

中國互聯網巨頭在AI在哪些層面追趕矽谷巨頭有優勢?很顯然,是大數據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產業基礎。

李開復層面說到一個觀點:「鑒於很多中國人都在上網,而上網的數據可以用來提升產品,尤其是與AI相關的產品,這個市場門檻比其他任何市場都要低。」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劉易斯說:「在數據方面,美國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

在國內,BAT手握龐大的用戶數據,擁有大量獨特的數據集,並擁有適當的資源來利用這項技術。

BAT的在AI布局上的核心戰略出發點各不相同,百度對AI布局寄予了最深的期待,試圖拿到下一場技術革命的船票,因此在投入與布局上相對更為全面,包括基礎技術的研發與平台級產品的推出,比如人工智慧交互系統Duer OS和智能汽車平台阿波羅(Apollo)百度天智平台則是基於百度大腦為各行各業打造的智能化業務系統等。以及無人車為代表的人工智慧項目也正在逐漸落地。

阿里傾向於將AI技術運用在電商、物流等零售服務業務體系內,來提升淘寶天貓、菜鳥網路、螞蟻金服等零售與物流體系的效率。騰訊雲多次展示了其人工智慧、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雲存儲和流媒體等技術應用。

騰訊AI的布局可以看成是用AI驅動核心產品層面的業務更好的落地,根據此前騰訊AI實驗室主任張潼介紹聚焦在四個方面,一、遊戲相關。二、新聞搜索。AI Lab幫著做個性化推薦。三、社交對話與語音助手。四、語音開放雲。

總的來看,百度在AI層面有向上游延伸打造AI平台級業務的野心,騰訊阿里則將AI作為一種提升產品效率與能力的工具。

但總體而言,國內AI產業更傾向於落地於應用層面,也就是說,美國在從0到1的原創能力上優勢明顯,但是中國在應用落地方面,也不可小覷。另外是中國市場大,互聯網公司多,很多非AI的公司到了一定的規模,就開始需要AI。

而在中國,融資主要也集中在應用層。中國人工智慧企業中,融資佔比排名第一領域為計算機視覺,融資143億元,佔比23%。

因此,互聯網應用層面優勢來驅動人工智慧在應用層面的消費與玩法的升級可能會是中國AI領先美國的一大優勢條件。畢竟,中國的7.3億網民數量是美國人口總數的兩倍多,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相對全球而言,速度與創新能力更強,這可能意味著中國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嘗試各種人工智慧應用程序。

但美國AI產業布局相對中國而言,當前處於全面領先態勢。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尤其是在演算法、晶元和數據等產業核心領域,全面領先中國。

當前在企業數量層面,有數據顯示,中美數據差距情況是,基礎層(主要為處理器/晶元)企業數量,中國14家,美國33家,中國為美國的42%。在技術層(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技術平台),中國擁有273家,美國擁有586家,中國為美國的46%。

應用層(機器學習應用/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語音識別),中國擁有304家,美國擁有488家,中國是美國62.3%。

當然企業數量在未來可能追趕,但需要明確認識到AI企業的質量差距才是核心。

另外,AI產業的核心技術往往是掌握在巨頭企業手裡,在中國,代表性的巨頭型企業是BAT華為聯想等,在美國,代表性的巨頭型企業是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cebook等,無論中美,科技巨頭無一例外投入越來越多資源搶佔人工智慧市場,而百度谷歌等公司均在轉型為人工智慧驅動的公司。

如果說,中國要在2025年超過美國,一方面得看中國的代表性巨頭能否打敗矽谷巨頭。而8年時間,BAT要在AI產業鏈的核心主導權領域突破超越這些矽谷巨頭,目前來看並不現實。

從中美巨頭的AI布局與能力上可以知道,中美的差距可能主要在源頭性技術創新、頂層設計以及AI演算法與晶元層面上,這些層面上的能力趕超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美國是AI全產業鏈布局,它更類似於移動互聯網行業,美國巨頭掌控的是操作系統層面上的話語權與基礎設施,而中國的科技巨頭主要是聚焦於應用層面的創新。一個處於產業鏈上游,一個處於中下游,中下游企業嚴重依賴於上游所搭建的基礎設施。

而在AI領域,中國企業要超越美國,其難度也在於此,中國在演算法、晶元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礎層面與技術層與美國差距較大,因為AI演算法及其性能也受到依賴於晶元性能與計算能力的限制,但中國在國內半導體產業方面嚴重依賴國外供應商的處理晶元。

而蘋果對運行人工智慧計算的晶元與操作系統擁有更大的控制權,谷歌微軟等企業則在人工智慧平台層面上的技術與演算法處於領先地位,況且人工智慧平台的搭建與語音智能助手依然依賴於操作系統。

中美在AI領域的實力差距與產業地位差距導致兩者的投融資出現截然不同的走向。根據騰訊研究院曾經給出的數據是,美國面向全產業投資,投資領域遍及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更著重於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來掌控核心技術與關鍵環節的主導權。數據顯示,美國投資者在晶元領域的投資額高達308億,比排名第二的機器學習領域足足高出100億。

而中國接受融資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應用層,傾向於快速商業變現。這類似於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布局,中國在應用創新層面上不弱於美國,因此中國的巨頭往往集中於應用產品層面,但在操作系統底層與軟硬一體化頂層設計層面受制於人,如果說中國資本基本都投嚮應用層AI的創新,往往會導致中國AI產業的畸形發展,在上游基礎層與技術層面長期受制於人。

關於中國趕超美國人工智慧的說法甚囂塵上,背後更多是國外對於國內AI熱潮的一種過激反應,國內AI投融資火爆但AI商業化落地還沒見到多大實效。論文數量的增長並不代表理論已經落地到產品。

資本的流動本身有蹭熱點跟風的特點,中國在AI領域的投融資火爆,源於資本市場對AI的投資回報率寄予了諸多利好的回報預期。

但從當前來看,由於中國AI產業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商業模式與產品落地的場景均不成熟,這意味著AI領域投資回收周期會相對較長,一旦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AI產業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突破路徑,泡沫會呈現,資本也會轉冷。

國內企業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中美AI差距所在,國外媒體的捧殺是源自於它們自身的危機感繼而將中國看成了假想敵,但卻對中國本身的AI發展境況並沒有做到足夠透徹的了解。

中國企業應著重於在AI短板層面即晶元、演算法等基礎層與技術層面領域去布局,AI是一場長跑,雖然在中國,AI是一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優先發展計劃,但視野決定格局,先不談超越,而應著重於縮短差距,國內的AI產業才能有更少的泡沫與更好的未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redianweiping


推薦閱讀:

hi,您認為傳統醫療商(比如醫療器械商、第三方影像公司等)做智能醫療會後來居上嗎?
你看到的可能是假的奧巴馬?沒錯,還真是假的!
中國互聯網大變局:2018年這三個行業將發生重大變化
iPhone X攜人臉識別改變行業,美圖美妝用人臉識別改變女人
教你用 Web Speech API 和 Node.js 來創建一個簡單的 AI 聊天機器人

TAG:人工智能AI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