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絲綢之路》第二十四章
《絲綢之路》第二十四章「災難之路」內容梗概
伊朗革命使得美國在該地區搭建的紙牌屋轟然倒塌。數十年來,美國人在伊朗和伊朗國王身上投下了重注,如今,賭博失敗的他們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革命帶來的影響波及全球,導致石油的價格幾乎漲了三倍。這給急需石油的發展中國家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面臨著通貨膨脹失控的危險。危機帶來的恐慌四處蔓延。
美國不是唯一想要在這一混亂局面中維護其利益和面子的國家。隨後,伊拉克突然襲擊伊朗,轟炸了伊朗的機場,並且兵分三路從地面入侵伊朗,儘管一些人認為美國是這次襲擊的幕後主使,並得到很多人的附和,但卻沒有過硬的證據能夠證實外國勢力插手了這場戰爭。相反,數百萬頁的文件、錄音以及2003年從巴格達總統府發現的資料充分表明,薩達姆是單獨行動的。他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乘虛而入,想要奪回在5年前兩伊領土協議中失去的地盤。
伊朗國王的下台引發了一系列混亂。至1980年底,整個中亞地區都在暗潮湧動。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命運撲朔迷離,取決於它們各自領導人的選擇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想要拋開該地區的整體形勢而去猜測單個國家的未來走向,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美國而言,他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儘管在20世紀早些時候,該地區就已經埋下了反美情緒的種子,但完全不至於發展成純粹的仇恨。然而美國近20年來的策略,使得這片位於地中海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地區對美國的態度不斷惡化。
事實證明,伊朗人的確足智多謀,他們日益強大、野心勃勃。到了1982年夏天,伊朗軍隊不僅成功迫使伊拉克人撤出了伊朗土地,並且還攻入了伊拉克的領土。
只有支持薩達姆,美國人才能繼續留在這裡,才能遏制伊朗和蘇聯的前進腳步。阿富汗叛軍不斷取得令人驚訝的戰果。叛軍的力量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開始不僅僅滿足於遏制蘇聯在阿富汗的擴張。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局勢開始好轉。美國費盡心機地與薩達姆?海珊交好,終於與伊拉克建立了信任;阿富汗的戰局在蘇軍被迫採取守勢之後也開始扭轉,最終蘇軍在1989年初被徹底趕出阿富汗。
美國人急於鞏固與伊朗的關係,甚至不惜違反自己的制裁政策而向伊朗運送武器。當美國與伊朗勾結在一起的消息爆出後,薩達姆?海珊頓時怒不可遏。伊朗門醜聞不僅導致了華盛頓的大換血,它還在80年代中期從根本上造就了伊拉克人的受害心理。
一場災難從天而降。在接下來的30年中,發生在這些亞洲屋脊國家的事件將左右全球的局勢。為了控制和影響這些國家,戰爭、叛亂和國際恐怖主義層出不窮。但與此同時,機遇和希望也開始在一個廣闊的地區生根發芽:不僅局限於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還有黑海以東的那些國家,從敘利亞到烏克蘭,從哈薩克到吉爾吉斯斯坦,從土庫曼到亞塞拜然,以及從俄羅斯到中國。這一地區從來都是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每一事件都與新絲綢之路的出現有關。
推薦閱讀:
※2017年7月書單
※有哪些講述上海和上海人故事的書值得推薦?
※「瘋狂」的書,「瘋狂」的事,「瘋狂」的人
※缺乏父愛的女孩應該看什麼書?或者用什麼行為彌補心理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