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絲綢之路》第二十三章
《絲綢之路》第二十三章「霸權之路」內容梗概
一個被邊緣化了若干個世紀的地區,正在因其地下蘊藏的自然資源以及居高不下的需求而再次興起,於是,擺脫外部利益和勢力約束的願望和野心變得愈發強烈。然而諷刺的是,這也導致該地區成了一座新的戰場,超級大國們在這裡相互較量、尋找對方的弱點,從而展開了一場新的「大博弈」。
隨著位於地中海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人們奮力掌握自身的未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從撲朔迷離的局勢中應運而出。薩達姆?海珊後來常常說,當1972年伊拉克完成了石油工業的國有化並掌握了自身的命運之後,這個國家才真正獲得了獨立。西方人對當地人作威作福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正如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對東方的精美織物、香料和奢侈品趨之若鶩一樣,如今的西方也對石油同樣渴求,但問題是用什麼來支付這一價格高昂的必需品。一千年前,為了籌集這些交易的資金,西方將奴隸賣給伊斯蘭國家;現在,為了購買石油,人們想出了更為陰暗的交易:武器及核技術銷售。
各國政府積極遊說國有企業或支持政府的企業對外銷售武器,後者是主要的僱主和納稅者。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整個中東地區的武器進口超過了全球份額的50%。
每個人都清楚風暴正在醞釀。在伊朗,人口增長、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專制政權的鋪張浪費,釀成了一杯有毒的雞尾酒。習以為常的腐敗,使得用來建造反應堆的數億美元「傭金」統統落入了王室成員以及政治親信的口袋。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德黑蘭的局勢岌岌可危,越來越多的人湧上街頭抗議社會不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原因是全球石油供應超過需求導致了石油的價格一路狂跌。
美國的政策可謂支離破碎。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向伊朗及其周邊國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美國對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百依百順,同時趕走或替換那些拒絕與美國合作的人。這種試圖控制亞洲複雜中心地區的政策,最後被證明是場徹徹底底的失敗。
伊朗國王的倒台加深了華盛頓的恐慌,在短暫的混亂過後,如何穩定局面成了當務之急。從任何角度看,美國都似乎嚴重偏離了它的路線。它在伊朗國王身上投下的賭注看來已經是賠光了,不過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還有其他的國家正等著美國人去喊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