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絲綢之路》第十九章
《絲綢之路》第十九章「小麥之路」內容梗概
像伊拉克和波斯這樣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擺脫外部干涉,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而英國所面臨的挑戰則是如何阻止他們這麼做。衝突即將爆發。不過在此之前還有另外一場同樣是由資源支配引起的災難。這一次,處於災難中心的不是石油,而是小麥。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德國與蘇聯的關係迅速惡化,兩國都展開了惡毒的宣傳活動,將對方醜化為殘忍和危險的魔鬼。兩國之間的貿易也幾乎中斷:1932年,蘇聯50%的進口貨物都來自德國,而六年後這一數字下降到了不足5%。不過,兩國最終還是找到了一些共同點:那就是消滅夾在兩國之間的波蘭。
希特勒為了構建一個長久的強國,他急於得到資源。問題是,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其進入大西洋與美國、非洲和亞洲開展貿易,因此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東方。他之所以與蘇聯和解,是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打通屬於他自己的絲綢之路了。
儘管在入侵波蘭後的數月內,大批貨物和原材料湧入德國,但這一過程並不總是那麼順利。談判相當激烈,特別是涉及到小麥和石油,德國人對這兩項物資的需求極為迫切。
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那裡從游牧民族的定居點逐漸轉變為了優質糧倉,佔據著平原上無邊無際的廣袤農田。那裡的土地相當肥沃,特別是在那些土壤因礦物質豐富而呈黑色的地區。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調查讓人們對這片從黑海一直延伸到中亞的土地充滿了期待,這裡的條件非常適合大規模耕種高產作物。
1917年革命之前,隨著不斷增長的國內和出口需求,以及對如何種植優質小麥、如何使這片游牧民族放牧了一千多年的土地產量最大化的科學研究,使得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地區的農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他們認為烏克蘭是關鍵:佔據從黑海北部到裏海一帶的肥沃平原,如果得到這些「富得流油」的蘇聯土地,德國人將天下無敵,不用再看蘇聯人的臉色;同時,英國封鎖地中海和北海的戰略意義也將大打折扣。這是一個讓德國人獲得其所需資源的良機。
這種憂慮和不安致使德國作出了一個以數百萬德國士兵和數百萬蘇聯士兵——以及數百萬猶太人——的生命為代價的決定:入侵蘇聯。1940年7月,希特勒以其最典型的風格宣布了這一冒險行動,然而資源以及最重要的糧食,才是冒險的真正原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