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這種胖,我幫不了你
前陣子有位朋友發來留言說:
樂天,我覺得減不下來就是因為懶和膽小吧。
「懶」就是總是在尋找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卻不想耐心地一點一點改變,認真去思考怎樣成為一個瘦子。「膽小」就是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現狀,一味逃避和埋怨。
其實樂天一直不認為減肥屢屢失敗跟「懶」有關,但看完這段話,突然覺得挺有道理的——減肥失敗,不是因為行動力方面的「懶」,而是思維「懶」。
這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不適合碎片時間閱讀。如果你現在有看書的狀態,就往下看吧:)
-
文/ @陸樂天 首發於公眾號:樂天瘦身
個人可轉發,【禁止轉載】已委託維權騎士追究非授權轉載
-
上帝和捷克斯洛伐克
《潛意識》一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有三個人在過世之後來到天堂門口,他們分別是白人天主教徒、白人猶太教徒還有沒有信仰的黑人。
天主教徒說:「儘管我一生中遭到了很多歧視,但我一直都是個好人,我要如何進入天堂呢?」
上帝回答:「很簡單,你只需要拼對一個單詞。」
「什麼單詞?」天主教徒問。
「上帝(God)。」上帝回答。
於是天主教徒拼出了G-O-D,進入了天堂。
接下來 ,猶太教徒也懇求進入天堂,說:「我是一個好人,而且這很不容易,因為我一生中都在不停克服人們對我的歧視。那麼我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天堂呢?」
上帝同樣讓他拼寫「上帝」,對於信仰上帝的人來說這很簡單,猶太教徒順利進入了天堂。
最後,(沒有信仰的)黑人站在天堂門口,對上帝說,他的一生對每個人都慷慨善良,可是他卻因為膚色一直遭受歧視,上帝說:「別擔心,天堂里沒有歧視。」
「謝謝你,那麼我可以進入天堂嗎?」黑人問。
上帝回答說:「很簡單,你只需要拼寫一個單詞。」
黑人問:「什麼單詞?」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上帝回答。
在這個故事裡,上帝的偏見是很典型的:
當一個新的信息(觀點)來到我們思維的大門口敲門時,如果它有助於我們構造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我們就會讓他拼寫三個字母的簡單詞語——G-O-D,即可進入我們的大腦。
如果我們不喜歡這個信息,則會要求它拼寫複雜的「捷克斯洛伐克」。
舉個例子,如果你認為減肥就是堅持少吃多運動,那麼當你看到圍繞「能量缺口」講解減肥方法或飲食指導的文章時,作者只要向你拼寫出「God」即可得到認同。
而當你看到樂天說減肥應該允許自己吃,不要計算卡路里之類的觀點時,你可能直接會忽略掉這些內容,或者抱著懷疑的態度讓我拼寫「Czechoslovakia」。
人作判斷的時候會有兩種模式:
1.「科學家模式」,先找到證據再下結論。
2.「律師模式」,先有(預設)結論再去找證據。
很顯然,我們大部分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律師模式」。
我們更喜歡看到可以印證自己本身觀念的東西,而不愛看那些不符合我們固有認知的東西。
這種現象叫做「確認偏誤」,即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
簡單說就是,我們一旦相信一套理念,就會越來越對此深信不疑,並試圖用這套理念解釋和判斷其他事物。
-
人都是固執的
幾年前,我剛瘦下來那會兒,我媽說她有個很胖的朋友最近又胖了,出於健康考慮,想叫她趕緊減肥,於是對她說:
你看我兒子,那麼懶的人,都能從兩百斤瘦下來!
我呵呵一笑,無心就此多說,我媽接著說:
我說她就是毅力不夠,對自己不夠狠!不能管住嘴!不能堅持!
我說:
並不是這樣的,我依然很懶很沒意志力,而且減肥真不需要毅力,不然我也不可能瘦下來啊。
我媽說:
減肥就是要毅力!沒有毅力怎麼堅持?!
我說:
可是我真的沒有堅持啊。
我媽說:
不對!減肥就是要毅力!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我說:
真不是你想的那樣啊,過度的堅持反而不利於減肥,不然所有人都能瘦下來了!
我媽說:
減肥就是要毅力!減肥失敗就是毅力不夠!
當我意識到這段對話毫無意義之後…在我媽引用王健林或馬雲的事迹之前,我轉移了話題。
-
人性的缺點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認為人類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
我們通過不斷的經歷和學習,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三觀體系。
思維的深度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但是思維的廣度卻很難進一步拓展,具體表現為:越來越難客觀的看待、評價、理解、思考與自身固有三觀不符的事情。
-
思維的舒適區
長輩們相比我們來說,有著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但這也許會阻礙我們客觀的看待新的觀點及事物。
在摸索、學習、探究這個世界時,我們會經常展開思考,通過接觸足夠多的現象,收集足夠多的證據,試著得出推論,然後進一步求證。
而在度過「學習期」後,由於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掌握了足夠多的規律,我們更喜歡通過經驗來判斷和理解新的事物。
人類經過千百年的進化,既然大腦形成並保留了通過經驗代替思考的運作機制,必然是合理的。
大多數時候,用經驗代替思考並沒有什麼問題。我們沒有那麼多精力對每件事情展開深入思考,而且日常生活中的確沒有那麼多事情值得我們展開思考。
經驗可以防止我們犯同樣的錯誤,人們對一件事情的直覺判斷,往往也來源於過往的經驗。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經驗更適合應對日常的瑣事。
當面對新的事物或觀點時,繼續使用經驗代替思考,便很難得到與固有三觀相違的結論,最終我們的視角會越來越窄。
根本問題在於,過往的經驗未必靠譜,我們不可能每件事情的看法都是客觀正確的。
《三體》里講過一個「農場主假說」:
一個農場里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11點來給他們餵食。
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到這個現象,而且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這隻火雞科學家認為自己發現了「火雞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11點,就會有食物降臨。火雞科學家在感恩節清晨向其他火雞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11點並沒有食物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當我們自認為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掌握了事物運行的規律後,就不再展開深入的思考——這就像進入思維的「舒適區」。
久而久之,經驗(固有認知)在思維中紮根,替代了思考的過程,而且還逐步掌管了越來越多事物的「判斷權」。
最「要命」的是,在這種舒適區待久了,我們會越來越不輕易展開思考——畢竟思考需要動腦,這很累,而且看起來沒什麼必要。
除此之外,一旦展開深入思考,意味著我們要走出舒適區(而不是遵從經驗的判斷),最終很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過往的認知也可能會因此受到衝擊,甚至被推翻。
這樣的過程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畢竟,誰都不願意輕易的認錯,誰也不想天天被刷新三觀。接觸、思考、理解一個新事物的過程必然不會那麼輕鬆,所以,我們更願意待在自己思維的「舒適區」里。
經驗不足也許是我們年輕人相對於長輩的短板,但如上文所說,這未必是一件壞事。經驗不足的時候,我們才會抱著學習的心態,從舒適區走出來,多嘗試和思考新的事物。
年輕人的另一個優勢,在於信息的獲取能力。比如長輩們剛學會用百度沒多少年,年輕人已經知道去知乎和果殼;長輩們剛裝好新聞App,年輕人們已經在微博上第一時間看到了某個大新聞。
人的年紀越長,獲取信息的渠道會越來越少,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會不斷下降,所以對新的事物會更加依賴經驗的判斷,也就很難對新的事物展開深入的思考,得到與固有認知不同的結論。
-
走出舒適區
我們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本身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讓我們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和觀察這個世界,而不是讓我們順著同樣的思路,在舒適區中一次次印證固有的觀念。
跳出思維的舒適區進行思考,並不意味著你最終要完全認同所有信息,而是儘可能減少偏見,讓我們客觀的看待和認識新的事物。
這當然不會是個輕鬆的事情,樂天學吉他的過程中,學一首新曲子的過程是極其煎熬的。
不熟悉的指法,遠低於預期的學習進度,都在促使你想回到「舒適區」——放棄學習新曲子,轉而去彈彈那些早已熟練的旋律。
我們不喜歡在「學習區」呆著,但如果一直處於舒適區,也就再也不會有進步,技能或視野也必然受限。
但是,如果只在同樣的認知體系下看待事物,我們和已經編程好的機器並沒有什麼區別。
人工智慧只會越來越強大,程式化的思維和技能會變得越來越廉價。主動學習和思考,不斷自我修正和進步,才是人類最大的優勢。
-
當觀點碰撞時
你是真的想通過辯論得到結果?還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那一方?
生活中大多觀點的碰撞(辯論),都源於兩方觀點不同,或者說一方的看法有違自己固有的認知。
當一個與自身觀點不符的信息出現,更好的結果是,你可以與另一種觀點(的持方)產生討論。(這樣你才有可能為之展開思考)
可惜的是,我們與不同觀點辯論的過程往往是按如下順序進行的:
- 表達清楚你的看法
- 重複第一步,確保對方聽懂了你的看法
- 把對方的觀點代入自己的邏輯,反證對方的觀點有誤
- 重複1-3,試圖讓對方改變看法
這種辯論(討論)模式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一方不想再說下去了,整個辯論的過程對雙方來講是「雙輸」的結果。
大多數時候,我們辯論的過程實際是在「爭辯」,目的是「贏」,是說服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並不是得到事實或共識。
有句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如果雙方按照上面的辯論模式,恐怕會離「真理」越來越遠。
當兩種不同的觀點碰撞,在闡述清楚自己的觀點後,理性的辯論,其核心在於嘗試理解另一種觀點並為之思考,通過進一步討論得到共識,而不在於爭辯對錯或試圖說服對方,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跳出思維的舒適區,接受自己觀念存在偏差的可能性,並且對不同的觀點保持開放的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偏見,每個人接受信息都有門檻,不可能讓每一個新的信息都簡單的拼寫「上帝」就進入我們的思維。
但如果你選擇讓一種觀點拼寫「捷克斯洛伐克」,那麼至少要做到「說話算數」——當一種觀點成功拼寫出「Czechoslovakia」的時候,打開自己思維的大門。
達成共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比起辯論的輸贏,在思考或討論的過程中讓自己走出舒適區,最終得以更客觀和全面的認知一件事,才是更有價值的成果。
所以,當遇到不同的觀點時,如果想對其進一步探究,就該把固有認知從思維的「駕駛席」上請下來,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得到結論。
-
新手爸媽的思考
舉個例子:在育兒問題上,長輩和年輕父母很容易產生分歧。
比如很多長輩認為,超過一定月齡就必須斷母乳,X個月之後的母乳就沒營養了。
而現在的新晉父母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渠道也更多,他們可以通過專業的文章了解到母乳並不會「沒有營養」,配方奶也未必比母乳更好。
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衛生部的建議是純母乳餵養直到6個月,添加輔食後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甚至更久。
母乳到底有沒有營養,以及應該何時斷奶等問題,其實是很容易查證的一件事,但當你試圖與長輩們解釋時,他們並不會因為專業文獻和數據、理論,改變自己的看法。(看,有時候即便拼寫了「捷克斯洛伐克」,也未必能動搖固有的認知,所以上文提到要「說話算數」)
很多育兒問題都會以「我們當時就是這麼帶孩子的」來結束。
長輩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更依賴自己固有的認知和經驗,並且不會輕易改變。
問題在於:「我們當時就是這麼帶孩子的」這樣的「論據」,只能證明在過去特定時間裡的特定養育方式沒有出現問題,而無法說明這樣的養育方式更好更科學,更無法確保這樣的養育方式是絕對安全的。
就像前面講的「農場主假說」,我們的經驗也許僅僅是一種巧合和運氣,而並非客觀事實。
如果是兩個年輕人在討論母乳餵養的問題,當一方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無需拿出證據,另一方也很可能會展開新的思考,並且去進一步查證。
當然,最終有沒有作出不同的選擇是個人的取捨,但不輕易憑藉固有認知和三觀對不同觀點「無腦」駁斥,而去為之思考、查證,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
聰明的你肯定察覺到了:即便是兩個年輕人之間的討論,也不是總會像討論育兒問題一樣理性。在很多事情上,我們依然會進行一場「雙輸」的無意義爭辯。
區別在於,對於年輕父母來說,我們並不認為自己有足夠多的育兒經驗,也不認為自己是育兒權威,所以更容易脫離思維的舒適區進行思考。
反觀很多二胎媽媽,大多都已輕車熟路,有了自己的一套育兒體系。也許,最終我們都會說出那句——「我當初就是這麼帶孩子的啊,這麼做沒問題。」
當你面對第一時間無法認同的觀點時,先別急著皺眉頭,試想一下自己的判斷依據是源於經驗、固有認知,還是客觀事實或證據。
在你即將做出判斷甚至展開反駁之前,不妨跳出由經驗和固有觀念掌控的舒適區,思考一下,查證一下,或者討論一下,再得出結論。
如果收集到的證據依然不足以拼成一個讓你信服的「捷克斯洛伐克」,那就懷著開放的心態自己親身嘗試一下,沒準就會有結論,畢竟實踐出真知嘛。
樂天覺得:
獨立思考,是能力。
保持客觀理性,是智慧。理解不同觀點,是修養。
-
瘦不下來,因為你懶
從上帝和捷克斯洛伐克,到農場里的火雞科學家,再到母乳餵養的討論,你是不是已經忘了這是一篇本該講減肥的文章?
哈哈哈,那麼我們回到減肥。
曾經有個知乎網友通過付費提問找到樂天,說自己非常胖(他的知乎名字就是類似「我已經胖死了」),他想花錢讓我指導他減肥,我私信回復他:
我拒絕了他的求助,因為我覺得首先要嘗試自助。
不是我跟錢過不去,而是我認為,我寫的文章已經覆蓋了減肥中大部分的問題,也寫了詳細的方法。真的如此絕望,完全可以去閱讀我公開免費的文章。
只對事不對人的說,這位朋友在減肥上最大的阻礙,是懶。不是懶得行動(他之前運動過量導致拉傷),而是懶得靜心閱讀和思考。
我建議他看看我的文章,他說從我的文章里只看到了「吃飯感到飽就好」和「每天早睡早起」……我真的從來沒講過這些,特別是前者。
我回復他說:
這位朋友在我拒絕付費指導後,問我是否有QQ、微信群,想跟大家一起交流。
而事實上,如果大家對一件事情的認知程度差距較多,所謂的「交流」必然是不對等的。也許只是希望有人可以總結簡單明了的指導方法或減肥食譜罷。
三個月後,這位朋友聽了我關於減肥平台期的知乎Live(語音分享),給的評價是:
廢話太多,一句話總結:減肥先減心。
他的名字依然沒有改,所以我認出了他,看到他這樣的評論我其實覺得很遺憾,也只能嘆一口氣了。
另一個和他一樣給出了中等評價的朋友,評價的內容是:
總結起來就是
1.飲食吃一口想一想,種類和量不限2.喜歡運動的可以做(最好是力量訓練),不喜歡運動的就不錯3.心態放好基本上就是圍繞這三點來回說,講究個慢速改變生活方式,事實是否有效存疑。
至少從他們的「總結」看來,我認為Live內容核心的部分,他們並沒有聽到,這其實是很可惜的。
有的朋友在看過樂天的文章後覺得「醍醐灌頂」,也有的朋友認為「啰嗦至極」對內容失望。
這種失望的根源是,他們認為閱讀減肥相關的文章,就能得到簡單粗暴的總結、方法、指導。
事實上,樂天的文章也好,Live也好,都無法替你減肥,更不能代替你思考。
我的文章都很長,那場平台期的知乎Live更是持續了3個多小時。我更希望我的內容可以引導你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給你結論。直接列出1234567看似簡單易讀好理解,實際上卻沒有多少幫助。
上面兩位朋友總結的這幾個字,我不認為能真正幫助到任何人的減肥進程,也不認為可以替代那場Live的內容。
隨意總結內容,是一種懶。自己不去思考,只想得到現成的結論和簡短的總結,也是一種懶。
正如那句「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是別人的總結,我們聽過的道理真的太多太多了,不說別的,有關減肥的方法口號和能量守恆那一套理論,每個想減肥的人都能說的頭頭是道。
人人皆知「管住嘴邁開腿」,可如果這幾個字真有用,我的文章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你真正需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符合你自身情況的,對你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東西。
-
你不是毅力差,是懶
我們做一件事情,通常都需要先思考,再行動。然而絕大多數人,減肥的過程僅僅是去行動、行動、堅持行動。
思考?不存在的——想要減肥方法,網上有現成的。想要理論和結論,網上也有現成的。
很少有人在決定減肥時,認真的思考一下減肥這件事,哪怕只是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能真正接受制定的減肥計劃。
如果把減肥次數(經驗)和兒女數量類比一下,很多朋友在減肥上已經是「子孫滿堂」的祖宗輩了。
我們自認為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和理論儲備,哪怕它們過去並沒有真的讓你減肥成功,也會把自己當做一個輕車熟路的「二胎父母」。
每當減肥失敗,要麼認為是自己毅力不夠,要麼認為是方法不對。
然後會有兩種選擇:
- 下定決心,再次減肥一定要堅持到底!
- 嘗試其他減肥方法
看起來,嘗試其他方法似乎更加明智,而事實上這並沒有真正改變什麼。
不論你是「二胎父母」還是已經榮升「祖宗輩」,各種減肥方法說起來一定都「如數家珍」——你缺的從來都不是減肥方法,而是對減肥的思考。
如果更換減肥方式,依然沒有減肥成功或不幸反彈,你會轉而尋求其他解決方案,比如「百度一下」。
也許你通過百度,找到了減肥成功的人。然後想仿照他們的方法、運動計劃、食譜再次開始減肥,相信這樣堅持下去,有一天也會成為爆照的人生贏家。
也許,你百度到了減肥、健身領域的「大V」,閱讀了他們的文章和觀點。
然而,百度未必能解決你的問題。
不論是學習減肥成功的人,還是求助相關領域的「大V」,你想要的只是現成的食譜和運動計劃,或者大V們的論斷和減肥方法。
仿照前人的成功經驗、信奉大V的觀點——你只想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而不想自己動腦思考。
問題在於,以這樣的狀態,你大概率也只願意看到並接受你固有認知中的觀點,而不會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更無法得到真正有助於你減肥的東西——所謂的「乾貨」從來就不是總結出來的。
各種廣為人知的「減肥方法」,要麼指導內容非常簡單,要麼(讓你覺得)見效特別快。
比如:
少吃多運動——不需要任何說明,堅持到底即可。
低碳飲食減肥法——只需要掌握特定飲食法則。21天減肥法——相對較為複雜,但21天就能瘦。
就像樂天之前關於低碳的文章所說,沒幾個人讀過阿特金斯的原著,更沒幾個人深入去閱讀相關文獻或書籍。
我們更喜歡簡單粗暴的東西,認為減肥這種事情根本沒必要搞的那麼複雜——認準一個方法,堅持到底就是瘦!
這些方法得以流行,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太懶了。
懶得閱讀,懶得思考,懶得走出舒適區。懶,就要付出額外的毅力和精力,懶得三思後行,就得不斷試錯。
並不是說在思維的「舒適區」里就沒辦法瘦下來,只是這樣減肥的難度和阻力會更大,我們往往會付出很多不必要的努力,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
最後
似乎還是要總結點什麼才算一個合格的結尾?
好吧:
以新手爸媽的姿態看待自己。
以科學家的認知模式看待事物。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事物的論斷不要過度依賴經驗,敢於走出舒適區思考,不要讓任何現成的觀點代替你思考的過程。
樂天文章目錄:
陸樂天: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減肥?
公眾號:樂天瘦身
17.11.2
推薦閱讀:
※【30天減脂塑形D19】消除手臂贅肉|女生手臂訓練
※減肥是金字塔,底層是情緒,中層是飲食,上層是運動。
※打破平台期利器,增肌減脂專用大法,『碳水循環法』
※【減肥故事】總是失敗的你,來看看成功減肥40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