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能是你見過的最精確的曲目分析

我曾經說過,古典音樂是一門非常精確的藝術。那麼最精確能精確到什麼地步呢,自然是精確到每一個音上了。而本次分析正是建立在每個音上的研究。它來自於我與學生的一次探討,思前想後還是決定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重要的內容我會加粗,可以先僅閱讀加粗部分提前把握全文內容。

我預計將在今後開一些類似的曲目分析live,因此本篇專欄可以作為我講授live的模板。由於時間與精力有限,我通常無法在短時間內對一首曲子做最細緻的分析(也就是說我可以講完全曲,但無法面面俱到),正如本篇專欄我只會分析曲目開頭的前四小節(也就是說我不會講完全曲,但會面面俱到)。我認為一個真正熱愛古典音樂,能夠感受到它的瑰麗,並願意為之付出時間去學習研究的人,清楚了我分析的方法,理應可以順其自然地自我分析出其他部分。

今天我將要分析的是人盡皆知的肖邦降E大調夜曲的開頭四小節,這樣大家基本上都熟悉該曲目,能更快地掌握我所說的內容。

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祖師爺海因里希涅高茲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論鋼琴表演藝術》中說到,自己時常要和天賦平庸的學生花上很長時間研究曲目的音樂形象;而聰明如李赫特與吉列爾斯的,則幾乎不用在這項工作上耗費時間。希望大家都能像這兩位大鋼琴家一樣聰慧。


首先我想講講我分析這四小節的步驟:

一、總體音樂形象

二、主旋律與和聲安排

三、低音旋律與其他旋律層次

四、發展音樂的其他技巧

通常情況下,音樂學院里的音樂學與作曲課堂只會研究第四點。


一、總體音樂形象

首先請欣賞魯大師(誤)的精彩演奏。

Chopin Nocturne Op.9 No.2 (Arthur Rubinstein)[某網站版]

Chopin Nocturne Op.9 No.2 (Arthur Rubinstein)[蝦米版]

一首樂曲,好比一幅繪畫,一篇小說,一尊雕塑,總是會刻畫一個完整的、富有生命力的、複雜卻又清晰的形象;每個音與每個音相互連接,共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因此我們先從感受音樂整體形象入手,用一些辭彙加以描述。

這四小節的主題開頭,Eb大調的色彩加上行板的速度給人一種明快的情緒,這是最基本層面的感知。如果要再加上一些形容詞,我可能會選擇高雅、莊嚴、自信。但還有一點很明顯的是,曲子的進行過程中其實有不少情緒偏轉向小調式黯淡和些許憂傷之處,但總體上還是正面的樂觀。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認為這首曲子開頭表現了戀人之愛,充滿了甜蜜和偶爾的爭吵隔閡,也可以解讀為一種浪漫和感動。請注意音樂形象所引起的聯想絕對不是唯一的,這裡只是大概用辭彙來描述。好比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能夠讓人聯想到英雄,聯想到某次人民發起的革命浪潮,但是不會讓人聯想到上廁所一樣,重要的是所產生的聯想意象之間有一種氣質上的吻合。

同樣,分析曲目也不應當單純變為把曲子的每個音每段旋律都生硬地去聯想出一個意象。藝術雖然是來自於生活,但是它高於生活,有藝術自身的形式。好比一篇文章描寫秋天,絕對會重點著墨於最具秋天這個季節特點的部分,並且有文章自身的結構和各種遣詞造句。


二、主旋律與和聲安排

在主調音樂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顯然是主旋律。通過剛才對總體音樂形象的體會,我們可以首先從主旋律入手分析。其次,除了主旋律,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其他聲部加起來的整體產生的和聲效果,俗稱為伴奏。這一部分作為主旋律的補充,完善了整體的音樂形象。

  1. 開門見山的六度跳進,率先將高雅自信的情緒調動起來;
  2. 情緒稍微變得黯淡;
  3. 又使情緒回到之前正面明亮的狀態;
  4. 延續了開頭的六度跳進,並且進一步將情緒激化;
  5. 將激化後的情緒緩和下來;
  6. 繼續緩和情緒,同樣也增加一些黯淡的感覺;
  7. 為第四小節最後的一次高潮做預備;
  8. 跳躍至最高點,為最後的高潮做進一步預備;
  9. 水銀泄地般往下走,結束主題。

由此,我們可以對這個主題的情緒變化做一個總結:總體明快正面,在一開始有一些黯淡的情緒,而後將這一部分情緒激化突出,且迎來一個長的緩和,最後又回到正面的,且是最酣暢淋漓的結尾。

請允許我用李白的一首「行路難」來表達類似的情緒結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歌中,李白是從飯桌上豐盛的酒菜出發,明明是一片令人心生酒足飽腹之喜悅的情境,他的內心卻萌發出了些許哀傷。這種哀傷進一步擴大,令他聯想到想要邁過的大山與河流,和過去古人的傳奇故事(此處當然是以渡山河之艱難暗喻自己的懷才不遇),並進一步對自己產生無限疑問。而到最後,李白還是表現了自己強大的自信,認為這種苦難終究會被他所克服。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這兩首表面上完全不搭邊的古詩/樂曲卻有一個相似之處:過程自然、細節豐富的情緒變化;這個變化是先揚後抑,但最後卻是欲揚先抑的。這就是我想表達的藝術之張力。

接下來我來結合和聲選擇談談肖邦如何通過巧妙的主旋律安排適當地表達了這種情緒。在古典音樂里,一個陳述性樂句往往會有一個主要的高潮點,和其他相對次要的高潮點,在這些音之外的其他音則為它們服務,結合這些不同地位的旋律音與和聲將會清楚地看出作曲家如何安排整體的音樂走向與情緒變化。

另外,在分析的時候應該注意到作曲家沒有寫下的音符。多嘗試一下其他可能性,對比一下效果的不同,思考作曲家為什麼沒有按照另一種寫法寫,能夠學習到很多內容。本文篇幅有限,也沒有音視頻作為示範,就不在這個方面過多著墨。

  1. 旋律:主旋律開頭率先使用六度向上跳進,因此第一小節的G就是第一個相對次要的高潮點,開門見山帶動情緒; 和聲:選用了主三和弦;
  2. 旋律:由於前兩個音已經將情緒帶動起來,因此此處需要一定的緩和,旋律音該開始往下走,並使用了八分音符。如果將2中的F改為A,雖然同是下方和弦音,卻破壞了所需要的情緒緩和,消解了前面G音作為一個小高潮點的地位,除非在4中再次強調這個A音,如此一來就改變了整個旋律的結構與感覺; 和聲:為了表現黯淡的感覺而用了導七和弦,各和弦音都距離主和弦音非常近,沒有太多聲部移動;
  3. 旋律:此處結合2來看,由於前面有一個八分音符的F,因此這裡的附點四分音符F被自然而然地強調了。這裡如果立刻回到E主音上,則感覺有些過於直接。這是因為2中暗淡的情緒變化是非常細微的,因此此處直接回到主音主和弦會將那種細微的感覺打破,類似於林黛玉突然端著飯盆大口刨飯。所以用了F讓主音E彷彿延遲出現; 和聲:如果前面情緒黯淡的部分強調過多,則會讓後面真正需要情緒衝突的部分不夠明顯,因此這裡立即回到了主和弦;
  4. 旋律:重複了開頭跳進,但是為了加強情緒衝突,而使用了八度跳進。從第一小節最後一個音到這裡最高音的C,一共有六-五-八度的三次跳進,八度跳進顯然是對六度跳進的進一步張力擴大,並且中間用五度跳進緩衝,最後又有一個C-G下行四度跳進緩和。不僅如此,低音的C還有一個迴音增加細節感,否則會顯得太過直接; 和聲:這裡用了向降E大調二級離調的副屬七和弦,強調情緒衝突。為了銜接到這一副屬和弦,作情緒的預備,前一小節最後一個和弦變成了建立在低音D上的主和弦,做經過性處理;
  5. 旋律:作用和3基本相同。從4到5,旋律的音程跨度逐漸縮小,也是起到了緩和的作用; 和聲:順應上面的副屬和弦離調到了二級小三和弦上。和第一小節和聲對比,第一小節雖然有一點點情緒黯淡的變化,但還是主和弦佔了上風;而到第二小節已經變成了一個二級小三和弦佔領了整個小節最後的主要位置。不僅如此,第三拍上用了F小三和弦的副屬導七和弦,作用和2中的導七和弦一致,增加了情緒變化的細節感;
  6. 旋律:由於第二小節所製造的情緒衝突比較大,這裡需要進一步的緩和,本身也是重複第一小節的情緒變化:由正面轉向略微黯淡。旋律音接著上一小節下行級進,這裡從F開始還有一些呼應3的味道。除此之外,使用了四度跳進但整小節只有一次,同樣也是起到緩和的作用; 和聲:第一個屬和弦,屬於正三和弦,用於回到正軌。接下來向六級小三和弦離調,使用了其屬和弦。同樣都是使用副屬和弦向二、六級之類的小三和弦離調,這裡卻沒有像4那樣大的情緒變化,是因為這裡使用了轉位的副屬和弦,使低音順其自然地從Bb到B再到C,其他聲部亦平穩連接;
  7. 旋律:從6走到E,再到C做了一個三度下行跳進,有一個四度-三度跳進的緩和,且為最後的高潮結尾做準備; 和聲:順應前面的副屬和弦到了六級,為了後面的屬和弦而準備了一個重屬導七和弦,最後一次強調了黯淡的情緒;
  8. 旋律:從Bb往上十度跳進,Bb音呼應了前面每一次的向上六度跳進,十度則是在前面八度跳進基礎上的進一步張力擴大到最大值。但是這裡雖然到了最高音D,卻不是真正情緒被突出的部分,我將會在9當中細講; 和聲:掛四音的屬七和弦,將三音替換成了四音,說明這個地方的非完整屬和弦會解決到屬和弦,也進一步說明8這個地方並非整個小節的重點;
  9. 旋律:最後一小節真正的重心。 這裡的旋律形態結合8,我認為非常像一種在遊樂園水上衝浪的娛樂設施,一車人坐車上升到最高點然後從軌道上以極快的速度滑下來。這個過程最刺激之處肯定不是剛剛到最高點,而是在滑下來的瞬間。此處同理。下行的級進包括了一個六度向下跳進,這是呼應了前面最主要的六度向上跳進,一氣呵成; 和聲:從前面的掛四音屬和弦解決到真正的屬七和弦,結束第一個樂段。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肖邦所安排的旋律,其走向和跨度以及音域的安排都非常講究,並且和和聲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用級進構成主要的部分,跳進之處都是情緒的波動或緩解,且對應的和弦往往具有更高的張力。但是這並不代表作曲就應該完全按照這個方法。不同的曲目有不同的情緒,因此對作曲手法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前後邏輯自洽,音樂形象統一。

比如你寫一篇文章描寫秋天,你可以以整體描寫到具體事物描寫的順序進行,也可以先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甚至可以是用很少的篇幅描繪秋天開頭,但其實要講的是發生在秋天裡的一件故事。倘若你一會兒在描寫整體上對秋天的感受,一會兒又在描寫具體的某棵樹,又回到總的秋景描繪,又用了一大段文字講這棵樹,最後又開始講故事,這叫前言不搭後語。

肖邦在一開始就展現了自己的音樂語言是具有高雅自信的正面情緒+和聲色彩上豐富又細膩的變化的,那麼這兩種感覺就必然貫穿始終。他整體上一直保持了降E大調的調性,這是始終存在的正面情緒。另外他在2上用了那樣一個具有黯淡色彩的和聲,結合右手兩個八分音符尤其是第二個G形成了一個緊張度很高的和弦,而後在3里又用F對接主和弦,作為外音將前面的高度張力做了微微的緩解。這個開頭巧妙的細節變化就是他的細膩感,和他在隨後的迴音、7中的和聲以及最後下行級進的結束都是統一的。如果這裡9最後是貝多芬式分解和弦下行,那麼就完全破壞了整體的音樂形象。


三、低音旋律與其他旋律層次

一首樂曲,除了主旋律,通常情況下最重要的聲部是低聲部。它就相當於一首曲子的地基,影響整個曲子的結構。其他中間旋律層次依情況而定,聲部獨立性越強,存在感越高,越影響整體音樂形象,個別情況下中間旋律層次會有特別的意義。總體來說,其他旋律層次應當與主旋律層次在音樂形象上保持統一,如果各說各話,必然會使整體結構不三不四。

首先看低音旋律,也就是圖中的紅圈。

  1. 主和弦根音;
  2. 上跳八度,目的是為了配合黯淡的情緒轉變。如果此處還是保持在原本的位置,那麼會顯得黯淡的情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3. 繼續回到主和弦根音,如我前面所說,為接下來情緒的衝突預備,下行級進到D再到C,這裡可以試一試直接從Eb到C,效果會很不一樣;
  4. 上跳八度,目的是加強情緒;
  5. 二級和弦根音,大範圍跳躍後需要穩住,所以沒動;
  6. 整個第三小節都是情緒變化最小的部分,因此這裡的低音改為了半音級進;
  7. 為了到重屬導七和弦而下跳三度;
  8. 連同9一起,完滿終止,屬七和弦根音下跳八度再解決到主和弦根音。

再看內聲部的其他聲部層次。不同的曲目內聲部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這首曲子,內聲部的旋律層次獨立性並不高,自成一個華爾茲式的節奏;有的曲子內聲部獨立性也不高,但節奏和主旋律基本一致;有的曲子內聲部獨立性較高,節奏和主旋律很不相同。內聲部的旋律層次顯然經常不止一個,有時候如何在分析中拉出一條內聲部旋律也沒有統一的答案,中間可能有些音可以改變。

這裡我用藍和綠線分別列出了兩條可能的內聲部旋律層次,其中藍線可能比綠線要更重要,因為它是中間部分的最高聲部,距離右手的主旋律又有一定距離,更容易被聽見。這裡請各位自行哼唱這兩個聲部,會發現它的情緒變化同樣是和主旋律一致的。尤其需要注意的部分是4的藍線,為了加強情緒,這裡左手用了和弦轉換,藍線也從E-G變為了E-Bb,有一個小小的擴張。

另外就是左手和弦的選擇,為什麼低音過後,都是一個音程+和弦?因為,這是肖邦從一開始就選擇的方式,如果添加或者減少一個和弦音,情緒就變化了(如將每一拍最後一個和弦中間的音去掉,就會顯得左手比較空,就不再是一種比較莊嚴的感覺)。那麼由於需要將這種情緒一致延續下去,所以左手也沒有變化,直到第四小節9那裡。個人認為繼續保留中間那個音區別不會太大,這裡可能是考慮到一個樂段的結束,又要照顧到右手的C,所以去掉左手的三音讓和聲更加清晰一些。


四、發展音樂的其他技巧

最後我再補充一下作曲上的其他技巧。

從音樂材料的角度來說,作曲,就是發展原始音樂素材,既要重複又需要變化。這個思想也延續到了現代嚴肅音樂和學院派電子音樂當中。通過對剛剛肖邦這個曲子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明顯地體會到,沒有對音樂素材的十分節制地變化發展,就不可能表達如此細膩的情緒。一整首曲子下來,如果沒有這種嚴格的邏輯,則會把整首曲子變成民歌集和電影原聲,而不是具有高度有機統一性的古典曲目。

這和哲學有一定相似性。哲學著作中,哲學家的各種充滿深邃智慧的思考不是建立在東一頭西一頭毫無章法的想像,而是對現實生活抽絲剝繭,一步一步嚴格推倒論證的結果。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說聽古典音樂聽得出一定哲學性,這是因為這種音樂形象和哲學這個意象是有關聯的(當然產生關聯的因素不止這一個)。

我們先來看看肖邦如何變化發展材料,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已經提及了一部分。第一小節是原始素材,後面三個小節都是對第一小節的變化重複,但方式各不相同。第二小節延續了最開頭的六度跳進;第三小節則沒有六度跳進,但保留了第一小節後半段的節奏原型;第四小節則又保留了六度跳進的音頭B,但改為了十度跳進。

如果我將這一部分放在最前面講,大家也許不會明白這幾種方式不同的意義在哪裡;但通過對音樂形象的分析,我們便了解了肖邦在每個小節所選擇的不同的變化發展的手法是根據情緒變化的需要而來的。

另外我們將所有的主次要高潮點,甚至就是旋律中時值較長的音符全部連起來,也會發現一個清晰的旋律骨架。第一小節基本建立在小字二組E-G,第二小節略有提升,第三小節略微下降到最低的音高位置,第四小節放飛自我衝到了小字三組。另外補充一句,由於這裡的第四小節情緒是突然一下高漲的,所以整個曲子的第二個主題就適當回收,它的高潮點並未重複這種突然的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原譜,看第二個主題的高潮點也就是那個Bb所對應的和弦是什麼,值得玩味。這就是不同主題之間的聯繫與對比。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旋律音域的輪廓。把每個小節的最低音連在一起,會發現基本穩定在了小字一組的Bb,說明沒有往下擴展。那麼再看最高音,經歷了G-C-G-D的逐漸往上,這和我前面所說的前後跳進度數的擴張與縮小是統一的,對應的正是情緒的變化。


以上就是我對肖邦這首夜曲的分析。篇幅可能略長。其實只講了四個小節,但沒有遺漏任何一個音。我們常說的「技術為情感、好聽服務」這句話依然是成立的,但是在古典音樂領域,這句話建立在十分細膩的情緒變化上。

越是偉大的藝術形象,就越是有清晰而富有邏輯的美。通過對開頭主題的分析,也可以對演奏這段音樂的基本任務——精準地刻畫音樂形象作十分重要和基礎的準備工作。

題圖為「行走的鼻血收割機(誤)」阿格里奇。


推薦閱讀:

一個獨立音樂廠牌的異軍突起
推薦你喜歡的粵語金曲?
搖滾樂屬不屬於流行音樂?
比特革命(上)——8-bit音樂初探

TAG: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