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區房簡史

一篇《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火了,北京就近入學新政出了,學區房再次被熱議。近幾年,學區房不斷觸碰中產敏感的神經,他們試圖通過個體奮鬥的方式來抵抗結構性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卻深深陷入了這個規則本就不公平的遊戲。學區房是誰設的局?誰在局內掙扎,誰又在局外成敗?

.

作者:林深 遲恩

美編:黃山

.

近日,由微信公眾號「巴喬愛吃糖」發出的文章《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在朋友圈熱傳:

「對不起,當你即將入學之時,媽媽爸爸依然無法給你800w的學區房。但是我們願意辭去工作,帶你一起去『環遊世界』!」

該文引來巨大爭議。一篇名為《買不起800W學區房不可恥 可恥的是忽悠窮人辭職去環遊》的評論指出能辭去工作帶著孩子環遊世界的作者,實在沒有考慮過底層人民的感受——他們忙於生計,不可能辭職旅行;他們再忙再累,更不可能拼不出中關村的學區房。

兩篇文章的爆火歸功於這些年一直觸動城市中產神經的「學區房」三個字。學區房的背後,家長的焦慮、壓力足以寫就無數觸目驚心的故事。而不論是市民們的趨之若鶩、不擇手段,還是巴喬爹媽的這聲「對不起」,都折射了這樣一種觀點:為孩子的教育與發展買學區房,是一件值得一拼、理所當然的事情。

.

圖片來源:騰訊大家

.

為後代爭取好的教育環境天經地義。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教育移民,近年固定區域的房地產成了家長們的必爭之地。眼看學區房價格一路飆升,還沒入手優質學區房的家長們心在滴血。

所以學區房,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那些年,爸媽為學區房做的「傻事」

看看近年關於學區房的媒體報道,家長們各出奇招,爭先恐後入局學區房的搶奪大戰,著實讓人禁不住感嘆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搶房如戰場,就學需求大,優質教育資源更是搶手,許多家長從孩子出生伊始就盤算學區房的事情:

在上海,學區房遭到瘋搶,賣家坐地起價,房價上漲3%-5%,據了解,上海重點學區房供應量呈下降趨勢,供求矛盾不斷激化,造成買家搶房、業主抬價的場面。很多年輕家長孩子剛出生就為準備起學區房。

——央視財經 《上海學區房遭家長瘋搶 賣家坐地起價》

.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

「房子是用來住的」的政策號召在學區房市場中影響效果甚微,只要拿到學區房房產證,哪怕住不了,家長們也一定要出手:

按照入學劃片政策,大耳衚衕是北京實驗一小前門分校的劃片區域。「小平房被拆分得四分五裂。不管是過道還是小房間,最多也就10平方米,單價早就超過每平方米10萬元。」大耳衚衕里的一位居民說,那些被拆分的「小格子」根本稱不上是房屋,但卻是一些家長夢寐以求的入學資格。

——人民日報 《學區房 何日才能不瘋狂》

限購令之下,有不少夫妻假離婚以求購得學區房:

多數經紀人表示為了買學區房而離婚的客戶今年達50%-60%左右。「我們接觸過不少客戶,離完婚辦完手續開開心心來選學區房,雖然看著是假的,其實風險挺大。」中原地產的經紀人表示。

——金陵晚報 《南京學區房遭瘋搶 為買學區房不惜先離婚》

而假離婚,卻意味著家庭關係破裂的巨大風險:

去年2月27日,雙方簽署了《離婚協議》並辦理了離婚登記手續,之後李先生借錢在海淀區貸款購買了學區房。他沒想到的是,在要求與妻子復婚時,卻遭到拒絕,並從家中被趕出。

——新京報 《夫妻為買學區房假離婚 買完後妻子卻拒絕複合》

就學需求增大,學區房源有限,加上地產商中介的「趁火打劫」,坐地起價,重視後代教育並稍微有點實力的父母都不免砸錢豪賭,限購令之下,家長們則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做盡了「傻事」,削尖了腦袋往學區房裡鑽。那麼讓家長瘋狂的學區房,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學區房,並非中國特色

學區房的背後的學區制最初來源於西方,並在新自由主義化、教育私有化的大潮中被「問題化」。

英屬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歐洲殖民者在各自生活的市鎮社區籌資設立學校與教學管理、課程體系制度,學生可就近入學,形成學區制的雛形。

1789年,馬薩諸塞州修正州憲法,將學區辦學自主權合法化。該法規定了學區的規模、數量。此外,地方政府成立「學校委員會」(school committees)負責教育事務,學區作為教育管理機構的權利職責被制度化,學區制正式確立。1826年,學校委員會從地方政府獨立出來,享有教育行政權,並有權決定與課徵教育稅,奠定了今日美國地方學區制度的基礎。

20世紀晚期,美國基礎教育不斷向自由化推進。20世紀70年代,美國推行校本管理,學區將許多權力下放給學校;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州鼓勵校間競爭,允許家長為子女自由選擇公立學校,甚至跨州就讀。1991年頒布的《2000年的美國教育方略》進一步合法化了家長的擇校權;此外,聯邦政府原來只撥給公立學校使用經費,變成由學生帶到他們所選擇的任何公立、私立或教會學校使用。也就是說哪所學校辦得有市場,哪所學校的經費就會增多。

21世紀,學區從原來的教育行政機構實質上轉變為教育市場的護航者,而學校資源也徹底變成由家庭個體選擇。2001年,《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將美國基礎教育進一步推入市場,對於沒有達到要求的學區,聯邦政府不再提供教育資助。2009年的《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以及2012年《教育改革與國家安全》報告出台則推進了學區信息化建設,建立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系統,要求州和學區為學校質量護航,並為家庭提供充分且透明的學校信息,幫助家長作出正確的選擇。

在美國地產市場、教育資源市場以及人口遷徙「三重自由」的條件下,學區房應運而生。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許多擁有較好經濟能力的父母為讓小孩接受更好教育而選擇跨區就讀,推高了優質學校附近的房價。爭搶學區房的美國家長,瘋狂程度不輸於中國:

美國房地產協會官方網站Realtor.com最新數據顯示,地處高質量公立學校學區內的房屋均價比全美房價中值貴49%。另外,毗鄰高質量學校的房屋,成交速度比地處水平中下學區的房屋快8天,比全美平均速度快4天。

Realtor.com網站分析師傑維爾·維瓦斯說,Realtor.com的調查顯示,學區是美國家庭在買房時最願意為之多付錢的因素,勝過多一間房、通勤時間縮短或附帶游泳池等誘惑。

——新華社 《美國學區房比普通房貴五成 競價屢見不鮮》

.

圖片來源:房美匯

.

原本的學區制是公共力量介入教育資源分配的表現,但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美國國家財政不斷減縮教育補貼,教育被拋向市場,學區制變了味,成為了教育市場的守護者,「三重自由」之下學區房的產生,在讓有潛力支付遷移與購房費用的中產家庭趨之若鶩的同時,也把折騰不起的家庭的孩子擋在門外。

中國學區制度與學區房的產生

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和現行教育體制的衍生品。在中國,學區房的產生與中國的重點學校制度與「就近入學」政策密不可分。

首先不能不提學區政策實施之前的重點學校政策。計劃經濟時期,針對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國家對專門人才有急迫的需求,1962年,教育部頒發《關於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在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配合,為高等學校輸送人才,並集中精力先辦好一批「拔尖」學校,當時的幹部子女成為了重點學校優質教育的受益者。到了文革時期,反走資派與反知識精英運動開展,底層農民教育作為發展的重點被普及,重點學校制度也被取消了。

1978年,重點學校制度重建。教育部制定《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提出全國重點中小學形成「小金字塔」結構,並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相對於此,普通學校卻發展不足。一方面,城鄉基礎教育不平衡,1982年的調查顯示,重點中學城市佔70%,縣鎮佔28%,農村佔2%。另一方面,有調查顯示,當時重點中學設備費等於9所非重點中學設備費總和的9倍。而學校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考試入學的機制也引發了飽受詬病的「擇校熱」、「應試教育」,更有不少家長為了孩子上好學校而利用灰色手段找關係、送禮。

最終,基礎教育變得精英化。學者楊東平2003 年到2004年的調查顯示,大城市中優勢階層(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子女約60%在重點中學就讀,而低階層家庭約60%子女在非重點學校就讀,上層子女進入重點中學的入學機會比低階層子女要高得多。

而「就近入學」政策針對的顯然正是以上不斷惡化的擇校風氣。2002年,國家政策叫停中小學考試招生制度;2006年的新《義務教育法》規定禁止辦重點學校和重點班;2014年初,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對於哪條街道哪一棟樓房裡的孩子可以進哪一所學校,都有明確的劃分。

.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

.

2014年,此前擇校的競爭,開始轉移到了學區房的激烈搶奪中。強硬的學區政策下來,過去的擇校費、找關係等方式走不通,在學校劃片區域有一套可以落戶的住房,成為了多數人讀好學校的惟一途徑。房產商銷售抓住時機,在很多開發商的廣告上都極力突出宣傳周圍的名校,藉以作為漲價的理由,「學區房」價格一路飆升。而家長為使孩子不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展開了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瘋狂搶購行為。而學區房本身,也成為了一項未必適合居住,但可以保值增值、速買速賣的投資品。

.

圖片來源:房估估

.

面對逐漸瘋狂的學區房,今年北京「多校劃片」政策無疑給過火的學區房潑了一盆冷水。2017年4月16日,北京市教委發布了《2017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有意壓縮「學區房」的含金量,比如「過道房、車庫房」不能成為入學資格條件,「實際居住」成為入學資格審核標準。另外,政策規定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採取多校劃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一個房產對應2個以上的學校。也就是說,即便買了名校「對應」的學區房,也可能被派到附近的普通學校。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這樣是為了讓家長降低對購買學區房就能上某一所小學的期望值,避免學區房的過度炒作。

新入學政策的出台,加上「史上最嚴」樓市調控政策,教育資源被重新整合,這也意味著部分過去看好學區買好房的家長「功虧一簣」。

2012年胡女士購入了芍藥居1號院的房子,但是「到14年、15年時,這個房子就被划出去了」。「被划出去」是指人大附中朝陽學校不再是該小區的對口小學。

……

時逢房價上漲,胡女士迅速拋售了不具學區房意義的芍藥居1號院房子。其後,通過對朝陽區劃片政策的判斷,她購買了芍藥居北里小區的房子,但不想「又被划了出去。」

——財新網《調控政策後,誰還在買北京學區房?》

過去為了買學區房們花盡心思的家長現在開始急切地與政策進行各種鬥爭:

一名北京家長告訴財新記者,為了能讓孩子穩妥地進入理想的小學,她打算等政策明朗後再入手西城區房子,因此只能讓小孩「超齡入學」,前提是要托熟人到醫院為孩子「開一張多動症證明」

……

胡女士的孩子今年僅2歲,「每年都在變」的政策讓她決定向教委提出抗議,要求對於所在小區執行「單校劃片」。她表示,「這次絕對不能(向政策)退讓,讓了就垮了」。

——財新網《調控政策後,誰還在買北京學區房?》

政策的屢次變化,似乎從來都沒有緩解家長們的焦慮。為了上好學校,各利益方還有怎樣的招數,還未可知。

個人攢房解決教育不平等=雞蛋碰石頭

重點學校時期拼關係,學區房拼錢,不過是一種不平等取代了另一種不平等。政策一輪又一輪地變,卻始終澆滅不了家長們在孩子入學問題上的焦慮。調整家長的需求來處理學區房的問題,能否治得了標還不知道,治本更是存疑。學區房問題的產生、惡化與新一輪的政策調整後的新問題,都可以歸咎於很長一段歷史中形成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性格局,以及地產商在交易自由的市場環境中的「仗勢欺人「」、趁火打劫」。

在學區房這一場教育資源分配與房產市場共同制定的遊戲里,顯然是中產階級在扮演著焦慮的玩家。似乎付得起又可能付不起的中產們抱怨學區房對自己不公平,而這種「平等」,其實也只是中產向輕易霸佔優質教育資源上層要的「平等」,同時他們又仇窮懼窮——一邊恨他們瓜分剩餘的有限資源,一邊深怕自己的孩子落入底層的圈子。

8月底的一天,李靜偶然得知一位「能量頗大」的老同學的孩子竟然最終只去了家門口的一家普通小學,沒能進入早就「打好關係鋪好路」的名校。原因就是今年北京市的幼升小政策發生了大變化,原來的那一套都不好使了。李靜頓時感到一陣恐慌,她無法想像自己的女兒進入家門口那間主要是打工子弟的學校。在簡單地了解了入學政策之後,李靜下了決心:買套學區房比什麼關係路子都靠譜。」

——北京青年報《北京變升學政策家長被迫買房:學區房比關係靠譜》2014年10月5日

「學區房」的搶奪大戰,其實是中產階層試圖通過個體奮鬥的方式來抵抗結構性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實際卻深深陷入了這個規則本就不公平的遊戲中。而在打工子弟學校被迫消失的某些城市、在好的教育資源幾乎不見的農村地區,連這次遊戲入場券都沒有的更底層,作為結構性教育不公的犧牲者卻無人問津。

我們無法勸說中產停止這場利己的戰鬥,但我們可以期待那些正為學區房掙扎的人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你沒買上學區房、孩子沒上成好的學校或者教育投資讓你的家庭不堪負重,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與底層共同的「敵人」——被少數的精英掌握了規則的教育制度以及房地產市場,還屹立不倒。

.

本文首發於土逗公社

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有錢的孩子裝風機 屌絲的娃兒練武術
印度神片「起跑線」莫名戳中痛點,比買不起800萬學區房更扎心的是什麼?
我為什麼有錢也不買學區房?
拋棄了上海學區房,她選擇了泰國陪讀
抱歉呀...沒讓你當上富二代

TAG:学区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