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劍橋)專題--英國的冷戰戰略2
英國國外冷戰情況:1940年代
美、蘇、英在波茨坦舉行了艱難的會談。此次會談毫無意外地成為戰時大聯盟在政治上的分水嶺。有關方面提醒英方談判人員,之前英國就沒有留意有關希特勒動向的警報,現在更不能重蹈當初綏靖的覆轍;應該對抗斯大林在意識形態上提出的「生存空間」要求。二戰期間,大家的關注點主要是德國下一步會怎麼做,而現在關注的問題則是,德國被擊敗、佔領之後,應該怎麼處置德國。
這是因為在歐洲,德國是地緣和經濟上的強國。想要成功遏制蘇聯,美國對西德佔領區的支持就至關重要,即便歐洲喪失過半。雪上加霜的是,如果不對德國加以足夠的重視,那麼德國可能出現新的拉巴洛思潮(譯者註:即1922年的拉巴洛條約,魏瑪德國和蘇俄實質上的合作條約),並再次投入蘇聯的懷抱。
戰爭結束不久,根據已知的蘇聯對德措施以及蘇聯自身情況,高級外交官員進行了推斷、評估,進而傾向於總參謀長的戰時思路,認同了反蘇議程,構建起了英國戰後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則,並認為「為尋求最高的安全度,俄國將採取戰爭以外的侵略性政策」。外交官克里斯托弗·華納一度對戰後世界持有樂觀看法,現在也認為蘇聯已經吃定了英國,準備對英國展開政治上、外交上的全面猛攻。俄國人「按照軍事共產主義和俄國沙文主義,已經下定決心採用侵略政策了。他們對英國的社會民主和英國本身發動了攻勢.......蘇聯政府將綜合軍事、經濟、宣傳、和政治武器,以及共產主義信條進攻英國。因此,我提出,我們應該立即組織、協調針對性的防禦措施,絕不能停止防守反擊政策。」工黨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積極察覺到蘇聯政策的新動向,並且在1946年5月,貝文向工黨內閣彙報了此類新威脅。外交部建立指引相關政策的俄國委員會。1946年底,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絕望地聲稱,東地中海實際上守不住了。然而,貝文推翻了艾德禮的意見,各部門大臣長也支持他,並且威脅,如果艾德禮一意孤行,就集體辭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次重要的爭吵說明,即便有些政客還是慢半拍,白廳(英國政府)現在已然充斥著冷戰思維:「共產主義是英聯邦和西方民主政體目前要面對的、最嚴峻的政治威脅,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點似乎不會變化。」在塑造冷戰思維的過程中,外交部外交官弗蘭克·羅伯茨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認為,英國要表明自己是改良主義和改良生活方式的領頭羊,「英國對全球的吸引力,最起碼也要比得上共產主義對全球的吸引力」。簡而言之,作為領土國防潛在的長期挑戰,冷戰也是一種理念戰爭,是忠誠與信仰之間的戰爭,以及除了作戰之外,包含著所有政治互毀的戰爭。
白廳的冷戰思維變化意義重大。從當時起的半個世紀中,懷疑蘇聯、懷疑英國共產主義、懷疑歐洲共產主義以及英帝國-英聯邦中的共產主義,將成為政策規劃和政策實施中的主流思潮。然而,在接下來的兩年中,英國政府除了管控新威脅之外,同時還要通過聯合國機構和布雷頓森林機構為戰後世界進行集體規劃。這是英國外交公開、樂觀、合作的一面。大戰期間,建立集體安全有效機構的失敗,以及美國退入孤立主義讓英國人記憶猶新,這時刻提醒著英國需要承擔公共安全,確保戰後國際機構能夠正常運作。在和約談判過程中,英國還要努力保留自己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動地中海的影響力;在那裡,英帝國和託管利益搖搖欲墜,而石油供應、戰略海陸通道等因素,又使得該地區在英國繼續制定政策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起先,英國方面對法國有著樂觀看法,認為法國可以作為自己的歐洲和帝國合作夥伴,共同創建第三世界力量,平衡美蘇強權;然而,雖然這一理念直到1949年才被摒棄,但面對全新的現實情況,英法的戰略反應能力還是日薄西山了。
然而,世界兩極化卻愈發合情合理。接連不斷的外交部長會議中,各方談判的面紅耳赤,得出的談判成果是一項冷戰政策,斷定先是由美國援助,然後由法國援助出一個可以自立的西德,轉而平衡蘇聯在中歐的影響力。然後,在1947年夏天,馬歇爾計劃大綱就敲定了。
在英國人看來,馬歇爾計劃意味著,美國終於可通過向英法貸款的方式,實現增量援助,而不必親自復興西德地區的經濟,或者更廣泛的西歐經濟。在英美,雖然有些人希望美國提供全歐洲的復甦計劃,但大部分人還是按東西方關係破裂不可避免的原則行事,這樣可以光明正大地讓蘇聯領導人背鍋——即便援助是針對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貝文在1947年6-7月間召開的巴黎大會上,對第一私人秘書皮爾森·迪克遜私語:「我們就是西方集團誕生的見證人」。不久之後,蘇聯人即怒離大會。在確保這次破裂的過程中,英國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譯者註:QNND攪屎棍),然後就勸說美國,馬歇爾援助項目的組織結構應該滿足英國的預期,當然也不應當是實現政治團結之西歐的第一步。馬歇爾計劃確實刺激了廣泛的西歐經濟,並且協助了英國的國內重建。然而,英國的財政問題非常多,當英國在國內外執行積極政策時,對資源的需求、不斷發生的貨幣危機都構成了令人難堪的背景。馬歇爾援助寬慰人心,最終形成了西方重建的基礎。
冷戰政策也包括英美關係問題。1945年以來,很明顯地,美國對英國的所有國際外交事務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美國的領導,一切都將成空。雙方在情報等領域有著密切的關係;戰後,英美雙方在物資人員共享的共同行動中,還保留著在二戰聯勤行動中培養的非正式聯絡關係。然而,英美之間也有著嚴重的緊張空氣:這包括對德國的管理(1946年,如果英國覺得不能管理德國佔領區,美國甚至提出自願交換佔領區)、基底事務、核政策,以及援助和重建基金問題。英美在核技術擁有問題上的分歧破裂,確實是英國秘密決定製造本國核彈的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戰後早年間英美合作關係出現困難的部分原因在於,英國對美國意圖的疑慮,以及英國國內對美國可靠性的廣泛疑慮。雖然保守黨有些人還想按照舊日帝國時代的準則制定英國外交政策,然而其它人,特別是工黨左翼,深恐貝文對共產主義的言辭譴責意味著他在某種程度上,對美國卑躬屈膝。1946年11月,某些工黨成員甚至要求下議院對貝文發起不信任投票。
然而,1947年,英國政策堪稱君子豹變,特別是有證據顯示,蘇聯在東歐、對德國發起了威脅行為,而美國確實準備通過馬歇爾計劃對西歐進行財政援助後,反對冷戰政策的聲音就沉寂下來了。為應對已經發生的柏林封鎖,英國已簽署同意馬歇爾援助和北約(這是英國政策的一體兩面),以此保障經濟和軍事安全。雖然如此,創建北大西洋公約之路仍然坎坷。
1948年,貝文還是希望美國能夠支持創建西歐自己的安全群體,這樣英國能夠有更大的操作空間。然而,1948年簽署的五國布魯塞爾條約很快就被1949年十二國(包括美國)簽署的北大西洋公約代替了。1952年,公約允許希臘和土耳其加入,西德則是1955年。北大西洋公約滿足了英國要求美國保障歐洲不受外部威脅的要求,並應對了1940年代後期的突出現實情況——新出現的力量平衡是全球範圍的力量平衡,並不僅僅局限於歐洲。
AS I PROMISED, THIS IS MY NEW SH————T.
推薦閱讀:
※【又雙叒叕一次大火】倫敦卡姆頓市場大火,倫敦到底招誰惹誰了???
※英國是一直在衰落嗎?
※第九回:該不該投資倫敦高端公寓ml
※三座大山壓垮英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