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訪世界名校,發現最核心的教育做好一件事就行了

曾任Google中國高管、騰訊副總裁的著名搜索專家吳軍認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優劣無關緊要,笑到最後的都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人。

他認為,教育其實做好一件事就行了。就是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讓學生擁有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

如果這件事沒有做到,我想,那就需要做2件事:

1)發現孩子的天賦和特長,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

2)培養自學能力和獨立意識;

如果做不好以上2件事,也許,就得做4件事:

1)為孩子設定清晰合理的學習目標;

2)父母做個好榜樣;

3)讓孩子進入好學校,選擇優質興趣班、輔導班;

4)陪著或逼著孩子堅持完成各種學習和實踐;

如果做不好以上4件事,家長可能就得想辦法做好16件事:

1)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3)避免孩子玩遊戲上癮;

4)幫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

5)讓孩子多做題,掌握考試技能;

6)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7)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8)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9)激發孩子的興趣;

10)鼓勵或逼迫孩子完成學習任務;

11)找外部資源幫孩子完成實踐課題;

12)解答孩子作業中的問題;

13)找家教來進行1對1輔導;

14)到處去聽講座,求名師指點;

15)參加各類輔導班、競賽班;

16)嚴格監管,批評孩子的不當行為;

如果做不好以上16件事,就得做好256件事了。

為了能做好的教育,我們需要從最先進的大學教育的理念來理解教育的本質,務必從簡單的方式來進行正確的教育。

近年來,美國的亞裔高中生以及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高中生,申請美國最優秀的高校正變得越來越難。吳軍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不同,或者說對教育的意義認知不同。

亞裔家長給了孩子太多壓力,很多中國學生並非出於興趣,而是因為現實的利益而學習。不少人上大學是為了拿文憑,拿到畢業證就意味著考試生涯結束了,接下來一輩子再也不用學習了。

1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輸贏不由起跑線決定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儘可能地搶跑。實際上,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跑著跑著,選手們的距離就拉開了,起跑時佔得的一點點先機根本不重要。甚至,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而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2 、名校為何奉行通識教育,因為它能讓你有能量一直跑下去

英美名校把大學教育分兩個階段: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業教育為主的研究生階段。

因此,他們的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要比中國學生少,但知識面卻要廣很多,社會經驗也更豐富,綜合能力(寫作及表達能力、科學素養)更強,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和好處——讓學生了解世界、擁有應付複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有了通識教育的基礎,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兩點:1、服務社會的意願;2、對所從事的事業的喜愛程度。這兩點其實都提供了一種東西:熱忱。

3 、名校的通識教育也反映在最終的成就和年薪上

美國曾統計過各大學畢業生的入職年薪,前10名,除了工科較強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見長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綜合性大學之外,其餘清一色是理工大學,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喬治亞理工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名校都不在其列。但對比15年後的薪資情況時,那些以通識教育見長的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就擠進了前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為主的大學。收入雖然並不是衡量畢業生價值及大學好壞的唯一標準,但至少可以說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即使在盛產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實行的也是通識教育,學生必須在9個領域完成必修課,包括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與實用科學、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學科與宗教思想。

4、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課外活動、文科和藝術課程

耶魯尤其強調文科和藝術對學生一生的影響。在耶魯,本科生三年級以後才選專業,而且只要選夠36門課就可以畢業,不做畢業論文。因為,學校不想讓學生用全部時間來準備考試,以至於耽誤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耶魯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和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魯上學,卻沒學到這些,就失去了在那裡讀書的意義。

和耶魯一樣,哈佛也不強調考試成績,會給大部分學生A,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們透露一個信息——你們的學業已經足夠優秀了,你們應該關注課程以外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學生無論最後獲得哪一種學位,都需要修足夠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課程。

Ahaschool推出的十萬少年漫遊世界十大博物館第一季,第二季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對藝術、人文、科技感興趣的通識課程,已經有23萬家庭購買,獲得《紐約時報》讚譽。

5 、教育就是「引出」,讓熱忱與興趣適配、鏈接

事實上,英美名校在提供通識教育的同時,還以相當的自由度、包容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找到適配的方向和興趣。

所以,很多美國名校的畢業生,雖然本科畢業時只拿了一個或兩個學位,卻因為通識教育,擅長很多領域。書中,吳軍舉了他Google同事科恩博士的例子,科恩博士本科學習音樂,博士時改學電機工程,做了多年研究後,又跟同事一起創辦了著名的語音識別公司Nuance,把公司賣掉後才進了Google,從Google退休後,又到樂隊演奏去了(他平時的演奏一直沒有中斷)。這類例子在美國非常多,但在中國卻很少見。

6 、美國名校錄取學生的考慮點和引導方向

哈佛希望網羅全世界各領域最頂尖的人才,比如:馬友友、林書豪、娜塔莉·波特曼(美國著名演員)等等,無論哪個領域的頂尖高中生,只要學習不太差,哈佛肯定錄取。

哈佛希望錄取學生的,最重要的考慮點就是愛學習,有非常強的學習動力和自覺性,同時有志於成為各學科最優秀的人士。

每年都會有很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哥倫比亞大學做演講,有一年學校邀請了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引起了很多爭議,連當時的紐約市長都不太樂意。哥倫比亞大學為什麼堅持這麼做呢?因為學校認為要把今天的學生培養成明日的世界領袖,就應該讓年輕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傾聽不同的聲音。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於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實,所謂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一旦學生擁有了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吳軍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發展詮釋了以上理念。他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著名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吳軍申請了多項美國及國際專利,並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和《文明之光》、《矽谷之謎》、《智能時代》、《大學之路》等暢銷書,得到專欄《矽谷來信》作者。吳軍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古典音樂迷,喜歡旅行和影視劇,偶爾會從事園藝,甚至做點木匠活。

▲ 吳軍博士

因為女兒吳夢華申請大學的原因,吳軍陪著女兒走遍了英美兩國的名校,包括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耶魯、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賓夕法尼亞、約翰·霍普金斯、衛斯理學院、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

考察過程中的發現、感觸,加上吳軍本人求學、從事教育的經歷、思考,促使他寫成了一本書《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並出版。

▲ 吳軍博士與女兒

推薦大家購買《大學之路》上下集,僅售48元包郵。配合Ahaschool的「十萬少年漫遊世界十大名校」課程,更有加倍的收穫。

購買本書還將贈送由Ahaschool聯合創始人陳世欣解讀吳軍先生教育理念的微課。

鏈接:《大學之路》上、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女生要學編程?
編程少年
【芭蕾學術】神奇的芭蕾高腳背到底是什麼?
小孩學習英語,在線少兒英語哪個好?
如何看待家長或老師對孩子說「為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孩子?」

TAG:名校就读体验 | 教育 | 少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