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跟著民國歷史大家重遊故地 | 針尖多味聽覺館

西北偏北,那裡還有多少我們不了解的秘密?「北上南下」系列的最後一期,主播小水母帶著歷史學家顧頡剛寫於1939年的《西北考察日記》上路,探索了兩個神奇的地方:岷縣和臨夏。

圖、文 / 小水母

音頻編輯 / 鴿子

是行也,為欲認識西北社會之基本問題,故舍康莊之隴東南及河西不游,而惟游於公路尚未通達之隴西,蓋種族、宗教諸問題惟此一區為糾紛而難理也 ……西北各省受回教文化最早,教中巨子萃焉,其游於北平者並以達成同人之紹介而相捻,是以予於西北尤嚮往。

顧頡剛《西北考察日記》(1939)

顧頡剛(1893-1980),江蘇吳縣人。原名誦坤,字銘堅,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九一八事變之後,顧頡剛創辦了三戶書社,旨在做抗日通俗讀物,影響很大。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人開出黑名單,顧頡剛就在其中。

為了躲避封鎖,三戶書社一路從北平遷到了綏遠、西安、漢口和重慶。而顧頡剛本人也為了中英庚款董事會委派的西北設計教育工作,顧頡剛一路到了甘肅。

1937年9月,他從蘭州出發,一路經過臨洮、渭源、康樂、岷縣、臨潭、卓尼、夏河、和政、寧定、臨夏和其它甚至連車馬都難以抵達的地方,歷時一年左右。

2017年夏,沿著顧頡剛當年遊歷的足跡,我也與朋友一同去了那串長長的名單當中的兩個地方——岷縣與臨夏。

百度地圖上岷縣、臨夏的所在位置

夜至岷縣,看上去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縣城,卻號稱國際藥材中心。然而,顧頡剛民國26年寫的遊記中,就曾記錄,岷縣和附近的漳縣都以藥材出名,尤其是當歸、党參、黃芪等。相較漳縣,岷縣在當年更有著煤金銀銅等礦產,水運陸運等交通也較為發達,屬於商貿往來、各種人群彙集的重鎮。

如今,岷縣市區不大,東西狹長分布,集市位於市中心。一個丁字路,南北走向多餐館,東西走向多擺攤商販。

在市場上隨處可見如臉大的白面饅頭饃饃,頂部被切了兩刀,分成四瓣,露出當中五彩的顏色。對半切開後,如丹霞地貌,色彩層層疊疊。其中的綠色源自苦豆粉。苦豆晒乾磨成粉狀,呈綠色,本地人在做麵餅、饃等不同麵食時,均愛撒上一把。

從岷縣到臨夏,市區呈現出了更為濃厚的民族風情。

臨夏古稱抱罕、河州,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後,在此地有眾多信徒,逐漸形成了回教徒集散地,包括現在的回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

臨縣附近的劉家峽水庫

張承志在《心靈史》中對河州是這樣描述的:

河州瀕臨大夏河,是甘肅南部個離開青藏高原的一個回族密集居住的小城。它南靠藏區,北近蘭州,中間有黃河滾滾流過。它居民複雜, 語源奇特,回民中藏著撒拉、東鄉、保安三個特殊的小族。河州地區忽窮忽富,貧瘠與豐饒錯綜,有著各式各樣的風土。河州城百步一寺,家家念經,郊外八坊分劃回民各派,聖徒們的拱北林立,宗教是生活中的鹽。

我眼前的臨夏乾淨整潔,回族傳統聚居的八坊也正在改造。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尚未完工,自外人角度看,更像南方的小城,巷道狹窄,家家戶戶大門或半掩或緊閉。

本期節目中,你將聽到:

· 顧頡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大西北

· 岷縣:國際藥材中心觀感;西北特色小吃

· 臨夏:文學作品中的河州;外國學者的田野觀察;正在改造的八坊

點擊「閱讀原文」跳轉網易雲音樂收聽,或在豆瓣搜索名為「針尖」的用戶,或在泛用型播客客戶端搜索「針尖」或手動添加cnpolitics.github.io/ra

書單:

顧頡剛:《西北考察日記》

張承志:《心靈史》

Erie, M. (2016). China and Islam. In China and Islam: The Prophet, the Party, and Law (Cambridge Studies in Law and Society, p.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播客中引用部分為小水母翻譯)

歌單:

劉東明-西北偏北

野孩子-黃河謠

張詮-你可知道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針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網易雲音樂、podcast各個平台找到我們。如果你有想說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號soundcommune, 加入針尖多味聽覺館聽眾群,與我們一起戳破泡泡。

.

本文首發於針尖

轉載請聯繫webmaster@cnpolitics.org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缺錢又缺路的西北都會,蘭州該怎麼辦?地球知識局
固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甘肅在未來邊疆穩定的作用?
大西北的旅遊攻略和注意事項?

TAG:播客Podcast | 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