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談無味|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五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古本合校

執大象,天下徙。

徙而不食,如坪大。

樂與餌,行客走。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

見之不足視,聲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註:

1、這裡的「食」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食」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害」,應為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

2、這裡的「行」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行下心,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應為行之意。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過」。根據文意,此字應為遠行之意,故本合校版用「行」字替代。

3、這裡的「走」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止」,「走」是楚簡《老子》的寫法。根據文意,此字應為「走」,故本合校版選取「走」字。

古本注釋

食:飼養、餵食。讀sì。

如:去、往。

坪:平坦之地,中國西北地區的黃土階地或台地。

見:古同「現」,顯現。

既:吃。

古本釋義

駕馭大象,天下遷徙。

遷徙而不飼養,去往平坦廣闊之地。

愉快地給予食物,遠行之客卻走了。

故此以道講出來的話,叫做談啊,它沒有味道。

顯現的不足以看見,聲音不足以聽見,而且不可以吃。

真經解讀

本章接著講道的特點,不過老子在這裡用了一個小故事來加以闡明,更加通俗易懂。

執大象,天下徙。徙而不食,如坪大。樂與餌,行客走。

古今所有的學者都把這裡的「大象」理解為大道之象,這也許是受到了通行本《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象無形」一句的影響,而實際上這句話在帛書《老子》及楚簡《老子》中都是「天象無型」,並非「大象無形」。本章的「大象」與第四十一章的「天象」完全是兩碼事。

那這裡的「大象」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長鼻子大象!老子並不喜歡空洞的說教,他總是用生動的比喻和事例來說明問題。他在這裡又講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人駕馭著大象,滿世界遊盪。他趕著大象走啊走,但不給大象餵食,緩慢地向著平坦廣闊的地方行進。某人覺得大象很可憐,愉快地跟他打招呼,想要給大象一些食物,可那個遠行之客卻無動於衷地帶著大象走開了。

這個小故事用了短短十九個字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了。但是老子講這個故事想要說明什麼呢?一個是缺乏同情心的馭象人,一個是關愛動物的與食者,這是呼籲人們保護野生動物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

通過上面的小故事,老子得出了一個結論——以道講出來的話是淡然無味的。那個遠行的馭象人對與食者的暖心話語完全不感興趣,看來道言還真是不怎麼吸引人呢!老子把淡而無味的道言叫做「談」,這應是由於「談」與「淡」字相近的緣故吧。

見之不足視,聲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接下來老子又對道的特點做了個小結:顯現的不足以看見,聲音不足以聽見,而且不僅看不見、聽不到,還不可以吃。這個不可吃就是在呼應前文的「樂與餌,行客走」。雖以道相與,但可憐的大象還是沒的吃啊。

本章評述

道之出言,曰談。談話、談天、談心都是這個「談」字。一杯清茶,談天說地。談的說話方式總是那麼的平平淡淡,在波瀾不驚的言語之中往往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可世人看慣了聲色犬馬,已經不大容易被道談所打動了。這就好比人們吃慣了重口味,再讓他吃清淡的食物就難以下咽了。故此以道勸化世人總是顯得有心無力。

相對於這種即看不見又聽不到的虛無縹緲的道,人們更喜歡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果能當飯吃就更好了。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很真實地反應了社會大眾的生存狀態。但是疲於奔命的人們,就像那個遠行之客一樣,走遍了天下,似乎也沒有安身之所。因為他們已漸漸失去了道心,雖聞道卻不知其味,雖遇道卻擦肩而過。而有道之人,縱然身在江湖,心安即是歸處。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錯亂的祭祀|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0
民族主義的淵源|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5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