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二十幾年來,幾乎所有的中國家長都很重視教育?

這個問題要從這個角度看進去。

是中國家長對於學校教育近乎變態的幻想和迫害。

大部分的家長每天在工作完之後,已經非常勞累了,我們國家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無數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奉獻了陪伴家人休閑娛樂的時間,犧牲了私人福利的基礎上的。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國度,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壓力卻越來也大,消費主義告訴人們,你們活得跟豬一樣,除了消費之外,你們沒有任何的價值。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消費主義讓我們的家長沒有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而是讓孩子們去上也來越貴的補習班或者夏令營,通過金錢的尺度去丈量自己的親情。而孩子們也被消費主義強姦,我們可以看到沉迷於遊戲十連抽的,沒有YSL就覺得男朋友不愛自己的,物質的攀比從東到南,中國人的心裏面已經沒有了一個坐標,一個尺子,不知道該如何看自己,如何了解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心去觀察這個社會。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希望中國家長可以自己完成對孩子的社會教育,其實是一種扭曲的思路。雖然這是家長的責任,但是在各方的迫害下,中國家長其實已經很難去完成這個任務了。當然,與其說很難完成,不如說我們大部分的中國家長,自己的社會教育就是殘疾的。對比上一代人的社會教育,這一代人的成長其實已經要好很多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我們的未成年人偶爾干點傻事,但是稚嫩的三觀其實總體來說還是很正的。

地上有垃圾會去撿,公交上看到老幼病殘孕會主動讓座,面對不公正的現象也更有勇氣更傾向用正規的渠道去維權,雖然這一代人相比上一代人少了血性,顯得有些「喪」,在有人高呼這一代人變得越來越「柔」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一代人的素質更高——雖然還幼稚,但畢竟是未成年人。

當然,這一切都是基於社會的高速發展,如果社會環境非常黑暗,生存壓力大,那麼再完美的素質教育,也教不出一個高素質的孩子。一般來說我們提到素質教育的時候,會認為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其實社會環境也一樣重要。這一代人生長在一個國家提倡法制的年代,可能沒有看到過不準隨地大小便的標語,和我長大的時候,新聞里屢屢報道中國人出國旅遊隨地大小便不一樣,他們在一個中國騰飛的時代長大,更加自信和強大。

雖然如此,之前我們也提到了,這是一個越來越好的時代,可是人們的壓力卻越來越大了。這是為什麼呢?消費主義是助燃劑,另一方面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們可以輕易看到比我們過得更好的人,我們更不容易滿足了,這才是燃料。

所以中國家長會在種種誘惑和攀比中,選擇拼勁全力衝刺,生怕就落了下來,全力衝刺的結果就是忽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而焦慮感天然也會轉移到下一代身上——

所以我們才看到了,中國家長雖然自己不教育孩子,但是會把孩子送到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學校裡面去,這很怪誕,但是很現實。

但是中國家長會因為自己不教育孩子,就放棄教育了嗎?不,他們會把教育的責任嫁接到老師身上。

師者,傳道授業也。

這是古代對老師的一個定義,然而古代語境中,老師是貴族教育的一環,工資是很高的,社會地位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當代這樣一個老師社會地位急速跌落的語境中,老師能完成授業這個職責,就已經是非常盡責了,更別說所謂傳道,這種需要言傳身教,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感情的事情了。

老師的社會地位為什麼會跌落呢?想想在學生時代,有多少人說,自己以後混不下去就去當老師吧。一方面是教師培訓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教師低水準的工資,當代中國教師已經走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學生在互聯網時代接受大量信息非常膨脹,學生家長不尊重,校方保守,工資低就算了,物質上得不到滿足,當老師在精神上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選秀,直播,短視頻軟體,網文,電競,不斷告訴年輕人,哪怕你不喜歡學校學習,你也可以在社會上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卻不告訴年輕人,這些行業的生存率極低,更大眾行業比起來,需要走到金字塔塔尖才能活得下來,甚至也活不長久。

在這個環境中,學校是實際上的普通人唯一上升渠道,而在一個流量媒體的語境中,不管你做的是什麼,都能成功——然而並不可能,職業天然就有渠道,天然就有高低。在辦公室裡面坐一個月賺三千有五險一金,和在工地搬磚一個月賺六千死了也不一定有賠償,收入上有差距,卻完全不能比。

而流量媒體會告訴年輕人,不管你們做什麼,總是可以成功的,不想讀書就不要讀了把,去從事那些小眾的事情吧。然後搬出一些極少數極少數的例子,打造成英雄,來吸引流量,欺騙社會,卑鄙無恥至極。

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學生還會尊重老師嗎?還會尊重學校嗎?甚至來說,在一個投機主義盛行的當代,學生還會尊重苦修嗎?連我們的成年人都在朋友圈裡面轉發一些類似於頓悟的東西,覺得看兩句格言,人生格局就能得到升華,覺得苦修就是遠離人煙,到沒人的地方去看看山水,自己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這個時代甚至連遊山玩水都能包裝成修行和悟道,沒有人再去信仰苦修,沒有人再去思考痛苦背後的意義,沒有人再去看眼淚的邏輯。

我們的時代已經走進了一個沒有痛苦的時代,我們看到獻血和災難的時候會在社交媒體點蠟燭,而不是去思考這些苦難背後的東西,思考我們穩定社會背後的邏輯。我們會對錶面的繁華大肆讚美,而不會去問代價是什麼,也不對那些背後默默付出的人感恩。

社會就是這樣,我們的學生還會對老師尊重嗎?不會,學生甚至會覺得,我交了學費,你就是要教育我,我沒有學好不是我的責任,而是你的責任,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你是老師,而是因為我給錢了。

相反的,我們的學生反而會對外面的培訓機構——那些花了大價錢進去的培訓教育機構,會對裡面的「老師」很尊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收入高。

因為,他們,收入高。

而在學校裡面拿著低工資,對學生要負責,要德智美體勞全方位發展,要犧牲個人時間,甚至自己孩子都教育不好的老師,則得不到尊重。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工資低,福利差,還要管學生私人方面的行為——沒錯,這就是家長期待的素質教育,然而這種教育在被寵壞了的學生面前,極少被感恩,而且對學生進行社會教育的老師,往往會因為負責任而付出極大的代價。老師可能在校外被打,被學生舉報,被學生家長罵,被校方指責多管閑事,在一個殘疾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一個負責人的老師身心俱疲。

素質教育實際上是一個無法量化的東西,而我們的體系則要求一些可以考核的內容,甚至還要用發報告調查來監督老師的。有舉報的渠道我覺得是必要的,找學生調查?你讓學生如何評價一個每天管東管西,限制學生享樂的老師?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讓優秀的人才去感染學生,而低水平的福利和工資,則大大阻礙了優秀人才進入教育行業,目前來說,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多少教育,完全靠愛發電,因為素質教育不在考核範圍內,也無法考核,甚至見效要在很多很多年後。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故事,說很多很多年後,當初在學校里把老師當做仇人看的調皮學生,醒悟了老師教育的刻骨銘心,這種故事誰都喜歡看。然而在這種故事的背後,是負責人教師的骨與血,他們拿自己的品格負責人地去影響學生,為學生的未來負責,但是在當時得到的評價卻還不如玩忽職守的垃圾教師。垃圾教師可以在當時的學生評價中很高,可以評職稱,負責任的教師則面臨著被舉報,評價低的風險。

為什麼呢?

因為當代的流量媒體把教師妖魔化了,因大家都喜歡看高尚的職業跌入深淵,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為他媽的青春無敵,因為他媽的自由平等,因為他媽的最好的時代不管幹什麼都可以出彩。

有的人看到教師行業出醜聞了,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老師,就去批判,去傳播,說老師都是賤人,只看到錢,只知道體罰。我們的系統要求老師教育寓教於樂,不要讓學生痛苦,要快樂學習,不要強制學生做什麼事情,要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天天上通宵打遊戲就快樂,扯淡呢?

然而並不可以。

然而並不是。

教師這個行業的待遇遠低於他們的付出,表面上一個老師只需要上課改作業就行了,而完成社會對一個老師的期待,老師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一部分是沒有績效的,全靠自覺。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不能說教師拿錢了,就必須要做到什麼,就像我們不能要求警察拿工資,在需要獻身的時候,就必須要去死一樣。有些職業不管工資拿多少,對於社會都很重要,都是一種奉獻。我們在罵央視搞感動中國,搞一些很厲害的人拿著很低水平的工資,這是無恥。但回過頭來,我們不也是這樣對待教師警察軍人的嗎?他們得到自己該有的尊重了嗎?因為一些壞人,我們要否定整個行業嗎?

如果我們的國家不再相信夢想,不再相信職業道德,不再相信人性。

如果我們中國人,不再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再相信因果報應,那我們還是中國人嗎?

我們的文化就這樣被消費主義,被流量媒體弄死了嗎?

如果我們就這樣否定了一切,因為一些被流量媒體捧起來的壞人,而否定了那些默默無聞的,沒有流量媒體而沒有被看到的好人,那麼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為什麼要做好事?為什麼要盡忠職守?

中國人已經沒有榮譽感了嗎?已經丟掉對職業的信仰了嗎?已經不願意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夢想了嗎?

那些在黑暗長夜裡面,默默守夜的人,做的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所有的一切還在被拿來消費,精神的東西還在被金錢量化著,怎麼著,是不是老師教給學生一個勇敢的屬性,就要給一萬塊錢,是不是楊永信給孩子電療就是洗點啊?是不是還想重新加點轉生啊?

這一夜,我們都是楊永信,當量化開始,當交易開始,我們社會的精神就已經被我們謀殺。

然而精神的傳承,文化的感染,道德的基礎,信仰的建立,人生觀的塑造,感性的生長,這些都是不能量化的,不能交易的,無法被金錢量化的東西,也無法格式化,無法表格化,無法被調查,無法被報道,無法形成一個系統去引導和開發。

所以中國家長知道教育很重要嗎?知道。不然也不會下血本對孩子的教育進行投資,但是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教育不是一種投資,而是一種傳承和責任,不僅僅需要家長,學校,社會,而是需要每一個人,下意識地對下一代,對社會,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唯流量和金錢是從,為了利益什麼都做得出來,什麼鬼話都可以說。

我們想要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裡面?我們可以為此付出多少代價?我們願意為此而戰鬥嗎?願意為止放棄一些利益,而達成精神上的滿足嗎?我們精神上的滿足可以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嗎?

當你看到「我的快樂不能換錢,但是錢可以讓我快樂」這種消費主義的句子時候,是否會會心一笑?在笑之後,是否注意到這句話已經在量化精神上的追求?

那麼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值多少錢?

母親安心地睡一晚上值多少錢?

伴侶甜蜜的笑容值多少錢?

在邊疆戍邊的軍人站一小時多少錢?

老人安詳地在自家院子里喝茶值多少錢?

當這些都可以量化的時候,我們的教育體系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的媒體在這中間需要負多少責任?我們需要多少消費才能讓自己快樂?一本書和一個奢侈品帶給我們的快樂是等值的嗎?學習和進步是痛苦的,但痛苦就是讓我們難受的根本嗎?被消費主義無限擴大的慾望不才是我們痛苦的根本嗎?我們需要外在的標籤,手機包包口紅女友男伴,來定義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嗎?

所以,當我們在這個問題下面談到教育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談我們是如何對待教育的,我們的家長們在注重教育的時候,到底注重的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定義教育,教育是怎麼組成的,教育是否是一個單獨的過程或者概念,教育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我們需要教育做到什麼程度,教育是一個等價交換的過程嗎,我們付出了金錢時間和感情,我們希望得到好的成績好的品德,還是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長,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熱愛生活,對社會有益的有著完整人格的人?

更重要的,為什麼家長們在意的教育變成了這樣,是什麼讓教育走到今天這一步,每一個成分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我們以前是如何理解教育的,到底是什麼在改變我們,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真正需要什麼,我們為了我們真正需要的一切,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是一個社會現象,也是對社會的一個提問,這將是一個時代的疑問,也將改變我們的時代。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也希望大家對教育真正地重視起來。

少年強,則國強。

————————————

如果喜歡,請點贊或打賞。

支持原創,更多原創。


推薦閱讀:

裝糊塗的後果——經濟危機的起源
牛劍專業解析——經濟類
TTIP談判秘密文件曝光對TTIP,美國,歐盟和中國將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如何看待面臨被炒的開利空調員工稱自己感覺被川普背叛了,因為川普之前承諾要保護他們的工作崗位?

TAG:教育 | 社会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