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命運的詛咒:每隔15年發生一次的滑坡(二)

但還有一個最大的疑問還未得到解決。為什麼每隔15~20年會定期發生滑坡?

潮汐作用雖說每天都會發生,但由於地層是砂層,除了在漲退潮的短暫時刻會產生超孔壓,平時根本很難做到孔壓的累積(滲透係數大)。也無從談起積累15年後再爆發了。

這說明還有一些因素沒有考慮到。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收集了洛佩茲角之前幾次定期大規模滑坡的信息進行對比。

這次,我又有了新的發現。

Lacasse and Boisard (1996)對1971年和1992年發生滑坡前後的水下邊坡剖面進行了對比。

兩次滑坡前後剖面對比

可以看出,在最陡處,1971年滑坡前的坡角為7.7°,1992年滑坡前的坡角為8.5°。在滑坡後,邊坡的坡角減緩至6.8°~7.0°。

也就是說,在兩次滑坡之間,水下邊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處於一種動態的發展狀態:在滑完變成一個平緩的邊坡後,它慢慢又「發育」成了一個陡峭的,準備再次滑動的邊坡。

為了驗證這個說法,我們來看看最近一次滑坡(2005)後,水下邊坡的剖面發展形態。

2006~2012年滑坡區域的邊坡變化

上圖紅色折線區域內為2006~2012年水下邊坡每年的形狀變化。確實可以看出,邊坡的形狀是一年一個樣的,而且正在慢慢恢復。等到2021~2026年,我們就可以看看是不是恢復到滑坡前的形態了(人生有多少個十年……)

這反映出之前忽略的一個問題:邊坡穩定計算時,沒有考慮海洋環境下顆粒的沉積、堆積作用。由此,不禁令人想像出另外一種滑坡的可能:

相比起潮汐作用,不斷堆積的沉積物更可能是滑坡的首要誘因。

如前所述,所在地的表面不穩定砂層本身就處於一個高剪應力水平,當邊坡上的堆積物越來越多,使邊坡滑裂面上的剪應力水平到達臨界點時,滑坡就會發生。

但是!要是按這個劇本發展的話,好像也不太對啊,沉積是沿岸都會發生的,為什麼偏偏每次都是北部海灘和駁船碼頭這兩個區域發生滑坡?

很幸運,我找到了Biscara(2013)在洛佩茲角的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海浪折射和沉積路徑

從上圖可以看出,波浪折射是朝海岸方向的,而沉積物則是沿著岸邊進行輸運。大家請留意北部海灘區域(圖中紅圈)的位置。由於發生了滑坡,該區域出現了一個內凹的形狀。當沉積物輸運到這個位置時,要繼續往上走,就要與波浪折射方向發生部分衝突了。所以,有大量的沉積物會在這個凹位settle down下來。從圖中輸運數量也可以明顯看出來(675000→85000)。

現在,我們看到了一個困局:

a.發生滑坡後,海岸會出現凹位(不知是否有地質學的朋友指點下這個專業的名詞怎麼說),使該位置更容易、更快產生大量的沉積;

b.由於出現大量的沉積(不穩定砂),導致海岸的不穩定砂層超過剪應力水平,發生滑坡。

c.回到a。

a,b兩者已經形成了一種相濡以沫的關係,從而構成了一個死循環。看起來,這似乎有種大自然的法則不可違背的感覺。在海洋水文條件一定的情況下,這個法則的周期律就是15~20年。

相比起小小的石油碼頭,每發生一次滑坡,都是以百萬立方計的。這樣還怎麼布置防護措施?有再多的錢,也很難處理幾百萬立方的不穩定砂;即使處理了,由於這個區域被固定了,很難說會不會因為改變沉積輸送路徑,導致其他的區域發生滑坡。

滑坡是無法阻止的。

投入了那麼多的精力進行調查、研究,沒想到是這個結果。若是處理不了,相當於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難道真的沒辦法了嗎?

有。辦法就是:不阻止。

這時要回歸初心,問一下,這個工程的最初目的是什麼。

工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令洛佩茲不再出現滑坡,而是保障石油碼頭的安全及正常運營。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在區域定期發生滑坡的情況下,碼頭也能維持安全,那為什麼非要徹底治理滑坡不可呢?

既然滑坡無法阻止,那就不阻止了。為了確保碼頭的安全,只需要做的是:讓滑坡不出現在影響碼頭安全的範圍內。

1. 北部海灘區域的防護方案

首先來看看北部海灘區域。如前所述,場地分為兩層砂層,分別為松砂層(sable instable)和密砂層(sable dense)。

北部海灘區域

根據1971年的大滑坡調查結果,滑裂面的頂部出現在距岸邊150~200m的區域內,已經嚴重影響了碼頭的安全。

1971年大滑波滑裂面(僅供示意)

為此,在1971年大滑坡發生過後,業主在岸邊深10m,寬度約20m的區域進行了振沖處理(後稱振沖牆,mur vibroflotté existant)。

振沖牆與1971滑裂面的關係

振沖牆是根據1971年大滑坡的滑裂面進行設置的。設置了振沖牆後,滑坡則可能會如下圖發生。

設置振沖牆後可能出現的滑裂面

然而,這種做法並不是就萬事大吉了。由2005年的駁船碼頭滑坡事故可以看出,目前還存在這樣一種隱患:

潛在的滑裂面

由於1972年建設的振沖牆並未穿透松砂層,滑坡可能會繞過振沖牆的底部發生滑裂。所以,新建的防護措施(同樣是採取振沖法處理)應該穿過松砂層的底部。

北部海灘區域新防護方案

2. 駁船碼頭區域的防護方案

再來看看駁船碼頭區域。該區域在被滑坡摧毀之前採用的是鋼板樁+錨碇牆的典型水工結構。出於停泊船舶需要,鋼板樁前方存在港池挖深。地層同樣是分為松砂層和密砂層。

駁船碼頭區域

這就很奇怪了。鋼板樁已經打穿了松砂層,嵌固到密砂層中,為什麼還會發生滑坡呢?難道說即使穿透了松砂層,也還是會發生滑坡嗎?

若是這樣,則意味著北部海灘區域的新方案要被否定。出於對這項事實的懷疑,我覺得很有必要重新對北部海灘區域發生的滑坡進行研究。

北部海灘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滑坡發生在2005年。Biscara(2012)匯總了在滑坡發生前三年的水下地形測量成果。

2004年水下地形

2004年,北部海灘還是外凸形狀。但在離岸邊300~400m距離的邊坡上,出現了幾條較深的海槽。

2005年水下地形

2005年,2004年出現的深槽,其中一條還在繼續發育。除了變得更大更寬以外,還一直向坡頂拓展。

2006年水下地形

2005年測量後不久,北部海灘就發生了滑坡。2006年進行測量時,已經明顯出現滑坡的特徵,海岸與1971年,1992年類似,又變成了內凹形狀。

這與我之前的想法有出入。我一直以為滑坡是從坡頂開始發展的,然後慢慢滑入海底;現在看來,洛佩茲角的水下滑坡是從坡腳向坡頂延伸發展的模式。

Van Den Berg(2002)提到了類似的水下滑坡模式,命名為retrogressive erosion(向源侵蝕)。下圖可以很清楚地認識這種模式。當區域①發生滑坡後,區域②臨水面變得陡峭,不久後也會發生滑坡,從而影響區域③的臨水面變得陡峭。依次類推,從整體來看,就是滑坡從坡腳慢慢向坡頂發展。

向源侵蝕

洛佩茲角發生的就是這種類型的滑坡。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駁船碼頭區域的鋼板樁會發生傾覆滑坡。

鋼板樁前方的鬆散砂層由於堆積作用,出現第一次滑裂

由於向源侵蝕作用,隨後又發生了多次的滑裂

多次滑裂後,前方的鬆散砂基本已流失

此時,由於前方松砂由滑坡引起的流失,使鋼板樁的嵌固深度變得很短。在兩邊土壓力不平衡性加強的情況下,鋼板樁結構的喪失了穩定性。

這就是駁船碼頭與北部海灘的區別:由於鋼板樁前方存在港池挖深,不僅要保證穿透松砂層,還要保證前方有足夠的土體,以保持被動土壓力和嵌固深度。

駁船碼頭區域的新防護方案

從上圖可以看出,新的防護方案中,鋼板樁不僅穿透了松砂層,在鋼板樁前後一定範圍內還要施工攪拌樁/旋噴樁(elements de soil-mixing),以保持被動區的土體不會流失。

後記

發生在洛佩茲角的故事還沒結束。

大自然的詛咒還會繼續發生。

新的防護方案到底是否真的能抵禦滑坡的影響?這個謎底還沒揭曉。

這個謎底可能要10年後才能解開了。

敬請關注下期文章「6.漂浮大陸: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漂移事件(一)」

本文轉載自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岩土沿途Geotech

推薦閱讀:

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修考經驗分享:2)建築學專攻修考情報介紹(基本情報介紹)
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Part.9]
2017一建泄題案偵破,刑拘百餘人
玩 Minecraft 對土木或建築的學生有好處嗎?

TAG: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 | 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