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建立
一戰結束後的德國的政治生態呈現出了這麼一番景象:開戰時就已經在國會支持帝國戰爭,批准發行戰爭債卷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在新生的魏瑪共和國選擇與其他議會政黨合作開始聯合執政。馬克思等思想家所預言的無產階級大革命在當時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中並未發生。相反,由於SPD上台執政,以及羅莎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被處死後德國共產黨(KPD)更加激進的選擇走行動派武裝鬥爭路線後。德國的工人階級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受到了徹底的分化和區別。而隨著魏瑪共和國早期的經濟騰飛以及來自美國的新潮消費理念的傳入。大部分工人階級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上反而更加融入進馬克思所一直批判的「市民社會」(bürgerliche Geselschaft)之中。馬克思預言中的從「自在」(an sich)到「自為」(für sich)的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非但沒有出現,反而在共和國中不斷增長的各式各樣的國家干預的福利制度以及經濟「卡特爾」聯合體的壟斷式經營下逐漸消解。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工業水平遠遠落後的俄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了。嶄新的蘇維埃政權在完全沒有可借鑒對象的情況下展開了對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以及發展道路的探索與實驗。並開始對其他國家的共產黨以及共產主義組織產生影響和支持。
政治的現實必然會在理論層面上得到展現。隨著魏瑪共和國初期的繁榮,KPD的武裝鬥爭路線走進了死胡同。對於經濟發展與生產力提高的合規律性以及決定論的歷史哲學的無條件認同成了思想主流。KPD陣營中流傳的永遠是「朝著新紀元前進」,「黎明之光等待著我們」的口號。而馬克思主義中那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犀利分析和對實踐的批判等經典要素似乎已經被工人武裝組織遺忘了。也因此,在《論歷史的概念》中,著名左派知識分子和文化評論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將工人運動中對於歷史決定論的無條件信仰譏諷為巴洛克晚期宮廷消遣中的棋盤遊戲。
時代在變化,原有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和組織的理論建構已經不再符合嶄新的社會現實了。針對現實社會進行社會分析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變,嶄新的社會批判理論正在左派知識圈裡逐漸醞釀。
時間到了1923年,復活節期間的圖林根,一場由耶拿大學的私人講師(Privantdozent)Karl Korsch以及熱衷左派理論和文化的富二代Felix Weil組織的小規模聚會開始了。被邀請的大多為KPD以及左圈中的青年激進知識分子。其中就包括西馬史中著名的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以及日後成為法蘭克福學派中堅力量的Friedrich Pollock。雖然這張私人聚會沒有得出什麼新的具體的理論成果,但是從結果上看仍然一顆賽艇。因為在這次聚會中,Felix Weil,這位有錢又有閑的富二代,堅定了繼續用真金白銀資助左派理論以及文化批評活動的決心。實際上早在這次聚會之前,Felix和他的父親Hermann Weil,一個在戰爭中通過國際貿易大發橫財的保守派百萬富翁,早就開始了對他們老家,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的學術事業的贊助。而Felix,這個爸爸眼中的「社會主義花花公子」(sozialistischer Lebemann),更是將建立一所以工人運動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研究所看作其畢生的事業(PS: tmd寫到這實在是忍不住了,為什麼這樣的富二代現在都絕跡了啊!)。參考範本便是當時社會主義蘇聯在莫斯科建立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而且Felix希望,這所自己一手資助的新型研究所能夠成為市民社會變革的直接推動者,並在之後「能夠將研究所交付給勝利的德意志蘇維埃國家之手」。
最後,在1924年,在新建成僅10年的法蘭克福大學之中,嶄新的社會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建成了。雖然在建制上掛靠大學的經濟與社會學系,但在人事以及資金來源上研究所都保持著獨立(富二代立功了)。因此,在研究課題上新的研究所也不用受到法蘭克福大學,這個由法蘭克福市民集體出資新建的「市民大學」,的過強監管。從成立伊始,研究所就將中心放在了對如何引起將顯存社會交往模式和私有財產關係徹底推翻的實踐所進行的理論探討。創新的設置,私人的資助,以及對公立大學形式上的依附。社會研究所堪稱現代化的研究所的一個典範。
不過在具體的開辦問題上社會研究所走了不少彎路,原定的所長在1922年研究所落成前便意外去世。真正的第一任所長則是Carl Grünberg教授,一個走社會民主主義正統路子的維也納老學究。開始研究所的主要活動便是邀請當時已經在國際上聞名的馬克思研究專家做講座,組建和完善研究所的圖書館等等。比較值得一提的則是研究所在當時的德國執政黨SPD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為了馬克思著作的修訂和解釋權問題居間調停,並一舉拿下了馬恩全集(Marx-Engels-Gesamtausgabe)德語版的出版權。而照此下去,社會研究所可能就只會成為一個進行馬克思文本研究以及國際工人運動研究的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所了。
但是沒有多久,1928年老所長Grünberg教授中風,無力繼續主持研究所事宜。贊助者和學校不得不考慮所長的更換。經過兩年的篩選,新的所長出現了,而這個決定幾乎改寫了20世紀的哲學史:老所長的助手Pollock(對就是之前那個Pollock)痛失所長之位,繼任者則是一個剛剛35歲,5年前才以一篇關於康德的論文通過教授資格認證(Hablitation)「菜鳥」講師。而這個人便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奠基人: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參考文獻:
Rolf Wiggershaus: Die Frankfurter Schule. Geschichte, Theoretische Entwicklung, Politische Bedeutung. Deutscher Taschenbuch-Verlag, München 1997
Michael Schwandt: Kritische Theorie. Eine Einführung. Schmetterling Verlag, Stuttgart 2010
推薦閱讀:
※002 精神簡史——從進化角度看「愛」是個啥?
※尼採為什麼認為上帝「死了」,而不是認為上帝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哲學、心靈雞湯、毒雞湯、反心靈雞湯,四者之間有哪些異同點?
※為什麼國外很多物理學家都是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