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顛覆認知的雄文:權威的演化邏輯,統御規模化力量的基礎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業——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導語:「權威」為何具有如此強悍的影響力?
文 | 李少加 來源 | 少加點班,ID:lishaojia2015 編輯 | 撲克投資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和我的另外兩個朋友,三個人的平均資產比閱讀本文所有讀者的身家之和還多。
什麼,你不信?
哦,忘了說了,我這兩位朋友都姓馬。
*指騰訊跟阿里的兩老闆
上述無疑是「事實」,但它會讓人產生一個錯覺——我也是個福布斯榜上的大富翁,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而這卻是一個隱含著「自賦權威」的大謊言:以事實欺騙世人。
一、騙局的升級:狩獵思想
服從權威,在開明進步的社會文明下(充分必要前提),信賴權威(的判斷)長遠來說確實利大於弊。
但是,盲目聽信權威,尤其是「不正當」權威,則會產生諸多影響深遠的負面效應(經典著作《影響力》已經說的很透徹,不符贅述)。
這不是本文主題。
本文探討的是「治根之道」,不是如何識破具體的騙術,而是徹底消除「大騙子」們的最強作案工具——識破「不正當權威」。
即,那些通過「權威」操縱他人實現自身利益的人,究竟是通過哪些手段「自賦」權威的?
我們將騙局進行分類,以「是否具備可重複性詐騙」分,所有騙局可分成兩類:一次性騙局、長期性騙局。
前者典型的有:
- 以信息不對稱騙財(比如忽悠老人家)
- 以色騙財(女騙男居多)
- 以財騙色(男騙女居多)
- 大騙騙小騙(貪婪的人騙更貪婪的人)……
這類「一次性騙局」雖說從業者基數大,範圍廣,但除了對少數受害者(比例上)造成不可逆轉的慘劇之外,對多數受騙者而言至少還是有些許教育意義,權當交學費了。
相比之下,另一類,「長期性騙局」,其隱蔽之深,破壞之大則更為驚人。
它不僅持續的吸食受害者的金錢,還同時侵入對方的「思想、價值觀、時間分配」 (思想病毒),造成長遠的螺旋式、感染式負面影響,對一些人而言,負面影響的時限甚至是一輩子。
那麼,這些「長期性騙局」有哪些呢?
大家比較熟悉常見的有:洗腦式傳銷、狂熱宗教組織。
這類騙局之所以偽裝良好、傷害深遠,因為它並非仰賴「物質利益」這些淺顯的誘惑(感染源),誠如受害者被簡單手段欺騙後能夠獲得「免疫抗體」(學會抵制同樣騙術),這種騙局同樣會進化出更強的「誘騙因子」,而這更強的思想病毒,其本質要素是——
利用「威望」(或者說權威)的力量。
威望,威望……不知道諸位電光火石閃過這個名詞時,腦海中第一時間閃現出什麼。
可以肯定的,不會是上面談的傳銷、更不會是宗教。
如果沒猜錯,多數人閃過的是,信息化時代催生的大量神奇物種:「名人」、「專家」、大V、大咖(特指那些通過「非常規」手段獲得這份殊榮的群體)。
那麼,為了獲得永久識破「長期性騙局」的免疫力,我們不妨先徹底的了解下「權威」為何具有如此強悍的影響力。
二、權威的演化邏輯:統御規模化力量的基礎
任何「社會性」物種,都存在層級性質,從種群進化的適應性視角來看,這種「層級特性」顯然是利大於弊。
畢竟,它是有效調配、統御整個種群的力量一起協作的基礎,從而極大的改造生存環境(比如螞蟻、蜂群築巢),這些是種群內任何個體窮其一生的累加和力量所無法實現的。
而這種統御就是依賴「權威」機制來實現。
在族群中,無論是抵禦外敵(包括外部嚴酷的自然環境),還是在族群內部獲得更多的生存、繁衍資源,服從權威整體而言都是「利遠遠大於弊」的。
那些天性不服從的呢?除了極少數擁有絕對優勢的個體(取代舊權威),其他絕大部分都死翹翹了。
顯然,在歷經數萬數十萬代之後,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這種「服從權威」的偏好牢牢刻印在我們的基因中,就像所有人渴求愛情一樣,權威也對人擁有強大的本能影響力。
*其他觀點:發展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我們對權威的「迷信及恐懼」主要是源自於生命早期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依賴。李少加認為,它解釋了部分原因,或者說強化了「權威」對個體的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進化壓力所致。各位讀者請自行判斷。
幸運的是,在近現代文明社會中,那些通過正當方式博得「權威」的群體,通常都兼具「智慧、勇氣、美德」,而由他們掌控群體資源確實能推動社會向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由於互聯網一些全新的傳播工具、群體認知水平變低的意識形態支持下,一部分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卻能透過對「權威」的認知(或潛意識),人為的「虛構捏造」權威。
參考:《後互聯網:無聊已死、社交危機、故事崛起》
我們明白了「權威」形成的生物學基礎(雕刻在基因中的強大力量)後,也就不難理解,那些獲得「權威」的人可以輕易實施「長期性騙局」,而受害者還往往「毫不知情」任由宰割了。
那麼,那些騙子野心家們是通過哪些手段來虛構權威的呢?
下面,一一拆穿這些人的手段。
三、自賦權威的捏造手法:大量關注、交叉驗證、登門檻、輸入扭曲
前面我們提到了權威的演化邏輯,不難想像,為了讓「權威」的影響力能夠隨時「傳達」至族群內的任何個體,必然需要進化出相應的配套機制:服從方需要分配較高的注意資源到那些部落的權威人士身上(通常是族長、巫師)
*畢竟,人類不具備蜂群、螞蟻那般的生物電波或荷爾蒙方式溝通
換句話說,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能獲得「眾多關注的人」與「權威」幾乎處於一一對應關係。即,某個體的威望與受到的關注度成高度正相關。
*社會心理學實驗也從不同角度驗證了同樣的結論。這部分解釋了身材高大、外表俊俏的人通常更容易獲得信賴(他們獲得更多關注,自然產生權威感)的進化基礎。
這就給了當下「權威捏造者」們一個非常大的鑽漏洞機會:只需提升自己受群眾的關注度。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連完全虛假的「關注」都能起到一定效果。
那麼,究竟受多少量級人群的關注就能產生「權威效應」呢?以時下的標準來說,非常少,大概也就是原始社會典型部落的人數,150人左右。
請注意,這種對權威的本能「信賴」是雕刻在基因中的(體現在爬行動物腦中),只要我們稍微不留心,就會受到「權威人士」話語的影響。
舉例來說,當首次接觸一個人時,光看到下述介紹(名片、個人簡介、主頁介紹、或者直接看到「粉絲量」):
- 「知乎(微博、公眾號)十萬/百萬/千萬粉絲大V」
- 「暢銷書作家(隱含著其作品受到大量關注)」
- 「名人推薦、機構推薦」
- 「知名網紅(隱含其人受到大量關注)」
- 甚至是「知乎高贊答案作者(隱含受到大量人的認同)」
*特指一部分人,請勿對號入座
鄭重說明:因你閱讀本文時,已預先知道「主題」(相當於打了心理疫苗),且處於「上帝視角」,所以會感覺上述介紹好像並沒多大影響力。但身臨其境時,尤其是面對面,必然或多或少給到你本能的敬畏感。
此外,由於人類直覺中存在大量的謬誤推理(快決策思維及過度簡化偏好),人們還可以通過下述「變種策略」變相的達到「類似的權威效果」:
- 展示人脈、捏造名人朋友
- 展示或捏造名企、名校背景、高薪收入
- 展示或捏造知名成功案例
- 展示或捏造證書、頭銜(比如某企業創始人、某大企業高管)
- 「不小心」透露財富背景
如果大家覺得這是「粗製濫造」,那麼,再看看這些「偽專家們」進一步的偽裝技巧吧,應用了大量心理學原理:
首先是這些「所謂名人」們之間常用的「交叉驗證」措施,能進一步產生「協同強化」的效果。
你總會看到不少「所謂大V」們彼此關係甚為密切。在你半信半疑的時候驀然看到某百萬粉絲大V說對方好話,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呢?
一旦認可對方權威「合法性」之後,對於絕大多數人,本能的會「高看對方一眼」,這為後續他人對你輕易施加影響力提供了心理基礎,這極易產生登門檻現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已被證實十分有效。
緊接著,再進一步,一旦我們決定信任某人,即相當於接納對方的思想跟價值觀,根據認知失調理論(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理論之一),我們為了保持「自我」延續感,對外界的資訊會採取選擇性接觸(selective exposure),此外還有(自我服務偏差效應)的增強影響,即更喜歡支持自身舊有觀點的信息,反感、排斥、主動扭曲與之相反的論點。
簡而言之,一旦我們接受了「保守的觀念」(偽專家們的最愛,絕對式論調),內心就很難再開放的接受其他觀點。
更為畸形的是,哪怕是「因負面事件而變相獲得公眾關注」的人同樣能產生權威效果。具體不點名,反正當那些受公眾唾罵的噁心巴拉的「名人」如果出現在面前,依然會讓你本能的產生「威懾感」。(背後是認知失調在作怪)
*據了解,某大規模企業集團就是靠著這種「自賦權威」的方式搞洗腦培訓做大的(比如,PS一些與國外元首會面握手的照片),這是中式「龐氏騙局」的常用伎倆。此外,其他「所謂的權威輔證機構」都是通過錢就能夠買到時,實在不知道還有什麼「權威」是可以相信的。
至此,你可能會問,縱然他給人產生了虛構的權威了,但那又如何呢?又能具體施加哪些危害呢?
四、傷害的延伸:從認同到籠罩在扭曲的認知世界
我們不妨想下,為了接觸你、影響你、不惜虛構權威也想接觸你的人,都抱著什麼動機?
輕則從你身上賺點「小錢」,比如吸引你的注意力賺賺廣告費、推薦些商品給你賺點「轉化提成」……這也就罷了,但,僅限於此么?
我們再次發揮下想像力:
假設你通過「非正當手段」獲得了權威,你是不是希望那些人越崇拜你越好,崇拜的越久越好?
那麼,為此,你會期待什麼?
當然是:「讓那些傻叉們傻的更猛烈一些吧……」
這是必然會發生的。
於是,這些人會竭盡所能的灌輸抑制思考力(讓人變蠢)的價值觀。
想像一下:
當我們高度認同一個人的價值觀之後,自然會本能的以那種扭曲的認知(預期)「有選擇」的吸收外部資訊(認知心理學),隨著你為那些「扭曲的思想」付出越多,你越難以接受「相反論調」的價值觀。
記得前面說的那些「所謂大V」們的交叉驗證吧?這進一步把你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圈在」一個固化的認知孤島中,比如你關注了A、B、C、D、E、F等「專家」,他們雖不在一個領域,但彼此互為「好友」,相互宣貫著表象不同,本質一樣的價值觀(盡量抑制你的思考力)。試問,你從這個「認知陷阱」中逃開的概率有多大?
我們總結下,這些「協同強化」後的「權威同盟」到底有多可怕。
它們綜合應用了多種「生理效應」、「心理效應」:
生理效應包括:「權威感」能輕易入侵價值觀及思想影響;「大關注量」效應,捏造的一樣有效,其他眾多眼花繚亂的變種一樣有效;交叉驗證效應;
心理效應包括:認知失調理論、自我印象管理理論、自我延續感需求、登門檻效應、輸入輸出信息扭曲
如此強大而有自然而然的綜合洗腦強化之下,受害者處於什麼狀態了?
受害者相當於活在一個巨大的「虛擬現實」中:
任何問題都能得到解決,而你只需閉上眼睛,交給「專家」。
*這就是為何邪教的狂熱教徒會採取你所無法想像的奇葩邏輯來為自己的信仰開脫,如若受害者們否定了邪教的價值觀,相當於徹底否認自身。
至此,我們可以水到渠成的探討最後一個話題:
五、重設與生俱來的「權威評估器」,一種無需經驗亦可判斷的可靠策略
以前推文談過,物種是「平滑進化」而不是「斷層進化」。因此,我們大腦也不可能由一個純粹的「猩猩操作系統」突然刷新成「純粹的人類操作系統」。我們是在緩慢的進化過程中從魚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慢慢「修修補補」煉成的。
這就是為何許多「動物本能」儘管在當下社會形態已經是「弊遠大於利」了,但我們依然還固執的保留著。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有效的「重設」與生俱來的動物天性(尤其是恐懼感),從而徹底擺脫一些野心家們的操縱呢?
必須再鄭重聲明,我從頭到尾並沒有任何一絲否定「信賴權威」價值的意思。
在開明的社會人文背景下(動態社會理念),服從各行各業權威人士的指導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決策手段」。畢竟,讓每個人都掌握各行各業的權威認知在當下來看是不現實的(不排除未來大統一理論完善之後會成為現實)
但是,就目前現狀,國內「偽專家」的風氣日漸盛行,盲目碰運氣信賴專家(相信權威)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實在難說。
冒死提醒:選購書籍時,建議直接忽視大咖或名人薦語、暢銷書、作者名氣等因素。
那麼,當我們需要外部專家的意見時,卻不知道「該信誰」,該怎麼辦?
近現代不少偉大的科學家、人文思想家們(包括哲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比較認同人類的一個定義是:
人是創造性的通用解釋者。
這個定義將「人」的價值拔到一個相當高的位置上:
這些人類文明的先驅者們堅信人的創造性思維。這裡的「創造性」指的是開放、以謙恭的態度質疑最好的權威理論,持續尋求更好的解釋、思想的進步。
這個定義給到我們如何辨別「真偽專家」提供了簡單卻又非常精準的啟示——即,我們雖不懂那些領域的知識,缺乏該領域的經驗,但是,我們卻能夠判斷該領域所謂的專家是否真的具有「硬實力」,是否真的配得上「他所擁有的威望」。
評估要點如下,下述特點匹配數越多,則該「專家(權威)」越不可信:
1.對任何「關鍵觀念」都不會給到任何深刻、邏輯嚴謹的解釋
比如,這麼一句話「知識不值錢,人脈才值錢」。
我先不評判這個論點本身,而是這個論點的上下文。通常都是一些量身定製的故事,情緒化有餘,思辨性不足,強制讀者進入「快決策模式」(低解釋水平)。事實上,寫出這個論點的「專家」我就想請問下:
你對「知識」本身到底了解多少?就廣義的「知識」而言,我們的基因、甚至人類存在,本質上都屬於知識。那認為知識不值錢就是否認「人的價值本身」了,那人脈價值何在?嚴重的邏輯悖論。
偽專家們論點的典型特徵是缺乏通透的解釋,非常喜歡「絕對式論調」、「單一視角解釋」,這來源於「歸納主義」,而且還是非常膚淺的歸納。
2.幾乎不存在激活讀者「思辨」思維的內容
如果你跟一些「偽專家們」交談,會發現他們「永遠能給到你答案」,無論他真懂還是假懂。
此外,他們從「不會」提醒你:
凡事都有局限性、適用範圍、存在負面作用、過度簡化風險等等……甚至,如有機會,他們會盡量讓你放棄思考:通過提供填鴨式膚淺答案的方式、通過廉價的情感操縱方式、通過直覺式的謬誤邏輯……
3.喜歡強調「大」數量、背景、人脈、社交
與「權威」跟「受關注度高」一一對應的情況類似,人類本能也會將「數量大」於「好」也關聯在一起了(進化心理學、神經生物學)。
即,在決策信息不明朗的情況,「數量多」、「體積大」即代表「好」(源於原始社會生存資源的稀缺)。
這就是為何大家會認為:
- 「暢銷書(賣的多)」就代表「好書」
- 知乎答案點贊量高,就是「有價值的答案」
- 「文章閱讀量高」就是好文章
- 偽專家們尤其喜歡玩弄這一套。這種思維延伸的變種就是強調「個人社會背景、頭銜、人脈多、人脈強。」
- 比如,冷不丁在朋友圈來一句:我的好朋友誰誰誰(公眾人物)又跟我怎樣怎樣了。
4.情感、故事遠遠多於雄辯,從不會提「社會價值」
任何領域的專家,無論研究的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人文學科,無論是商業學家、法學家、管理學家、金融經濟學家、計算機科學、生化物理等科學家……任何領域,只要是「大家」,他必然會有意無意輸出「社會價值」層面的探討。
這不是因為「真正的專家」們道德高尚,這是因為,無論任何學科,當你深入研究到一定程度就至少能從該學科的維度了解到:人類文明非常脆弱,比我們想像的還脆弱的多。
輸出正向價值觀,考慮社會影響,既是拯救人類文明本身,也是在拯救自己,於公於私。
反之,偽專家們的目標是狹隘的「物質利益最大化」,更多是教你怎麼成功、怎麼賺錢(而且還是輕鬆不用動腦的)、怎麼獲得「人脈」,以此博得大量「關注」,並持續強化自身的尊貴的權威。
以上四點,不需要特定的專業基礎或社會經驗,很實用。李少加在判斷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或選購書籍時就經常採用。
六、尾聲
我個人非常欣賞的量子物理學家David Deutsch教授,他提出了一個「樂觀主義原則」,我很認同:
所有的惡是知識不足造成的。
這正是本文想嘗試傳達的一種思想。
昨天預告時,一些讀者認為我今天會爆料一些公眾人物,事實上,本文沒有針對任何人。純粹對某個人、某個團體進行諷刺又有什麼意義呢?
問題不在於誰,問題也不在於任何組織,這是我們必須跨越的狹隘思想,這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樂觀主義:
所有問題都不可避免,但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知識獲得解決。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類常做火雞??式的歸納
※改變認知模式,其實是一種治療
※Low的不是人 ,而是你的認知
※如何才能實現差異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