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懶不是你一個人的錯丨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真接地氣

01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一個人獨得,獲獎理由是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這位泰勒教授研究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呢?

在介紹之前,先問問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讀過《牛奶可樂經濟學》、《怪誕行為學》等書呢?

其實這些書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讀物,裡面講的都是與我們生活很貼近的事情。

而今年獲獎的泰勒教授,說起他的來頭可不得了:他是行為經濟學這個學科的奠基人。

除了經濟學家這個身份,泰勒還有另一個身份:演員。

他曾經客串過三部影視作品,其中一部就是獲得奧斯卡獎的《大空頭》。

電影里他本色出演,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比喻,將複雜的經濟學理論娓娓道來。

(圖片來源:電影《大空頭》)

作為一位參演過奧斯卡獎影片的諾貝爾獎得主——

-泰勒到底是如何一手創立這門學科?

-行為經濟學到底在說什麼?

-它和普通人又有哪些聯繫?

02

說到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亞當·斯密。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假設:理性人

什麼是理性人呢?簡單來說,人會通過審慎思考,做出理性決策,謀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理性」的。

假如我們把現代經濟學比喻成一座大廈,「理性人假設」就是一塊重要的基石,在「理性人」的基礎上,人們都基於理性從事各種經濟行為,經濟學形成了一套嚴密且自洽的知識體系。

幾百年來,各個經濟學家對「理性人」的觀點幾乎都深信不疑,好比物理學家對「萬有引力定律」那樣奉若神明。

然而有一個人提出了質疑,他是理查德·泰勒。

泰勒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許多經濟現象已經無法用主流經濟學理論解釋了

意識到這點,還與他剛當上老師時的一次經歷有關。

當時他組織了一次期中考試,結果全班平均分只有72分,沒想到學生不高興了,抱怨題目太難;作為年輕老師,當然不希望砸了飯碗,但是又不想「放水」降低難度,怎麼辦呢?

於是他想了個主意:在下次考試時,把總分從100分變成137分,難度比上次略高,大多數學生只能答對70%問題,但是平均分卻能達到96分。

結果你猜怎麼樣?

學生們反而很開心,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抱怨考試題目難了!

連學經濟學的都那麼「愚蠢」,普通人就更不用提啦~

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後他發現,現實中人的選擇行為,常常背離「理性人假設」,而這些例子並非僅僅是個別現象,而是多到足以動搖傳統經濟學大廈的基石。

於是泰勒提出了一個針鋒相對觀點:人是「非理性」的。

03

仔細想想,好像泰勒的觀點更符合我們的認知:

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也就是說,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是「超級計算機」,會做出最優化的決定。

然而現實中,不要說普通人沒有這種「最優解」的能力,就是那些人類頂尖的圍棋高手,在面對真正的「計算機」的時候,不還是敗下陣來嗎?

所以,人們在進行各種消費決策的時候,並不一定是「趨利避害」的,可能也會一時頭腦發熱,選擇「趨害避利」。

而且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大多數人在選擇的時候:

- 要麼會犯錯(這家餐廳的菜根本不合我胃口,聽別人推薦才去的)

- 要麼會感情用事(因為這家餐廳是朋友開的,不好吃我也去)

- 要麼就懶得動腦筋(實在搞不清哪家餐廳好,乾脆拋硬幣決定吧~)

總之,普通人連吃飯這樣的小事,也不可能「理性地」做出「最優選擇」,面對各種比吃飯還頭大的事情,更不可能都選到最優的。再拿傳統經濟學模型去預測,結果又怎麼可能準確呢~

所以,基於人是「非理性」的這一假設,泰勒把心理學引入了經濟學研究中,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實用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行為經濟學」。

04

現在流行的許多「行為經濟學」理論,其實都是泰勒提出的,比如:

1)沉沒成本

如果錢已經花出去了,並且無法收回,這些錢就是沉沒成本。

舉個例子,你花了50元去看一場電影,結果看了十幾分鐘發現這是部爛片,離電影結束還有一個半小時,這個時候你是趕緊走人還是堅持看完呢?

儘管「理性人」是絕不會考慮過去的成本,不好看就走;但大多數人會繼續看下去,因為已經花了50元錢,不看完就走太浪費了。

2)稟賦效應

這個講的是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比較有價值,如果要賣給別人的話,也會要求比較高的價格。

舉個例子,比如你在賣房子的時候,一想到自己小區環境好,交通方便,而且裝修也花了不少錢,所以常常會「不理性地」掛出一個高於市場價的價格。

所以,即便是同樣一件東西,價格也會有區別:你永遠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值錢。

3)心理賬戶

這個著名的理論也是泰勒提出的。他認為,我們在心理上會為自己的錢分設不同的賬戶,每個賬戶的錢「專款專用」,這些不同的賬戶影響著我們日常決策。

舉個例子,現在你準備出門去看電影,可是在路上,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一:你發現丟了50元錢,你還會去電影院花50元看一場電影嗎?

情況二:你發現花50元購買的電影票丟了,這時你還會重新花50元去看電影嗎?

現實中大多數人選擇情況一(丟了錢還會繼續看電影),而不是情況二(丟了電影票還會繼續看電影)。

但對「理性人」來說,既然都是損失50元錢,如果丟了現金還去看,那麼丟了電影票也應該看才對呀。

這怎麼解釋?

這時「心理賬戶」就派上用場了。因為人們的內心有兩個賬戶:一個是現金賬戶,一個是電影票賬戶。

現金賬戶少了50元,不影響你繼續看電影;但電影票賬戶少了50元,繼續看電影就要再花50元,為了不讓這個賬戶「超支」,你寧可放棄看電影。

05

別看現在這些理論已經成為常識,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當年泰勒提出的時候,沒少受到主流經濟學界的「排斥」。

早年,他把研究成果給自己的指導教授看,教授叫他別再浪費時間,再這樣下去小心畢不了業。

後來,泰勒曾經就封閉式基金的話題寫了一篇論文,準備投稿,但另一名經濟學家(後來也是諾獎得主)卻開啟了「戰鬥模式」,他一度遊說期刊的編輯,不要發表泰勒的論文。

1980年,泰勒寫了一篇行為經濟學論文《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投給權威期刊,當審稿者看到什麼「沉沒成本」、「稟賦效應」等,洋洋洒洒寫了一大通,聞所未聞,雖然十分感動但還是拒絕了。

接著他又把這篇文章投給一本新期刊,最後幸運地被發表在創刊號上。誰也沒意識到,一門新的學科,行為經濟學就此誕生了。

而對於自己創立的這門學科,泰勒的態度卻十分謙虛,他曾對另一個經濟學家說:你的模型假設決策者和你一樣聰明,我的模型假設決策者和我一樣傻。

雖然這只是句玩笑,但也說明行為經濟學還是挺實用的。至少以後我們拖到假期最後一天趕作業,或者嚷嚷著要減肥卻總是不成功時,你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給自己辯護:這就是「非理性」啊~

還有,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你的上級或者教授不看好的你方案diss你,你也一定要鍥而不捨。

對了,如果你想對這位2017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的研究有進一步了解,不妨讀讀這幾本他寫的書:《贏者的詛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助推》(中信出版社)《「錯誤」的行為》(中信出版社)。

順便看看去年和前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到底研究了些什麼…

拓展閱讀:

高工資,到底和什麼有關?丨科普:諾貝爾經濟學獎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年入7.5萬美元就挺好,賺得多不一定幸福丨諾貝爾經濟學獎

覺得今天內容很贊的記得給我們點個贊哦~

weixin.qq.com/r/X3W_pn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神秘資金瘋狂拉升萬科5%,許家印吳小暉又來買買買了?
天龍戰仙女,探尋你的理財星座
10月起這些東西統統免費!不知道你就虧大了!
抬頭高樓價,低頭大蕭條(一)

TAG:理财 | 经济学 | 财务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