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工作就是為了賺錢嗎?」「不然呢?」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不知從何時開始,職業選擇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了。
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今天,很多人尤其是初入職場的新人卻對一份工作抱持的期待反而越來越高了,他們認為,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是我擅長的(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呀);
是我喜歡的(然而我也不知道喜歡什麼啊);
領導同事都要友善的(我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呢);
工作不累,要有固定休息日的(總要有自己的生活吧);
......
每當聽到這些,我都替工作鳴不平。
誠然,如今的人們越來越在意一份工作掙錢之外的意義,這自然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如果因此走上另一個極端,無視自身的條件與資源,對工作本身抱有太高的期待,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我的前半生》里被稱為「行走的雞湯」的賀涵說了不少高大上的道理,在我看來,唯有一句台詞話糙理不糙,那就是在羅子君賣鞋子之前,賀涵告訴她:「你來工作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一、公司很牛又怎樣?不過是打份工而已
曾幾何時,我和很多初出校門的學生朋友一樣,一度認為一份好的工作,往大了說要有「意義」、「價值感」,往小了說至少也能稱得上「喜歡」吧。
然而天不遂人願,陰差陽錯,我依舊無法擺脫會計的宿命,畢業後的我來到了一家生產企業,經過幾個月的車間實習,被調到了財務部做起了會計。
儘管心底一萬個不樂意,但看在自己找工作四處碰壁才找到這份工作、在車間實習了六個月才調入財務部的份上,我告訴自己說:「先做做看再說吧,反正現在辭職也沒什麼更好的地方可以去啊。」
很快到了年底,公司需要進行審計,請來的會計師事務所名氣很大,是全國赫赫有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
審計人員進駐公司之後,我和其中的一位審計助理K混的很熟,她和我差不多年紀,但顯然比我要穩重成熟多了。
一想到人家一畢業就能進四大,而我卻只能在一家廠子里做會計,艷羨之情溢於言表。
「好羨慕你啊,」有一天我對K說:「你一畢業就能進四大,真的超厲害啊!」
沒想到K異常平靜,她淡淡地說:「有什麼厲害不厲害的,無非是打份工而已。我現在的崗位每個月要做很多雜事,工資也少的可憐,所以我們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我現在滿腦子想的就是好好乾,爭取兩年內拿下注會,以後能像那些項目經理一樣。反正做什麼都很辛苦,但是如果未來能賺很多錢,我就會覺得今天的付出沒有白費。」
K的回答完全不在我的預期之內,然而她的話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里。
二、切換成賺錢思維,很多困惑迎刃而解
後來我發現,如果站在賺錢的角度去思考職業問題,很多就迎刃而解了,比如:
1、為何每次被領導批評後,你會感到很受傷?
要知道,身處職場的江湖上,領導也好同事也罷,大家都是為了共同完成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而存在——誰也不是你的親人,他們沒有義務照顧你的「玻璃心」,每個人都有自由和權利按照各自的習慣與方式對待他人。
如果你把職場當做賺錢的地方,你就不會如此糾結和痛苦。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當你有這個念頭的時候,說明你八成把公司當成家了,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認為領導要和你的父母一樣對你百般呵護。
而如果你把思維切換成賺錢模式,這個問題瞬間就簡單多了,或許它會以這樣的敘述呈現——
「為什麼我的工作屢屢達不到領導的要求?是對方要求過高,還是我的理解力有問題?或者是我還沒有學會正確的做事方法?」
這樣思維,是不是感覺輕鬆多了,也更容易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呢?
2、為什麼你一直窮?因為你總是在和錢過不去
我說個故事。
曾經我帶過的一個學生找到我,說自己面臨著一個困境,急切地想要在兩份選擇中做出取捨:
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項目助理;
另一份工作是在她家鄉的一家企業做人事助理。
她當時考慮的是,如果選擇前者,意味著前途未卜;如果選擇後者,意味著今後一切都能儘快安頓下來,緊接著就能考慮相親、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了。
她的糾結在於,一會兒覺得項目助理的工作過分瑣碎似乎學不到東西,感覺人事助理今後能往人事的職業道路發展;一會兒又說自己有點不甘心,還想去上海打拚一下,不想呆在家裡。
其實我很清楚,W的家庭出身很不好,甚至可以用「貧困」來形容,她迫切地想要脫貧,但又特別害怕自己走錯了路。
我明白,做出一份選擇對於一個剛出校門的二十來歲的姑娘而言,是在太難了。
同時我驚詫地發現,這位姑娘欠缺的,恰恰就是賺錢的思維,她陷入很多因素糾纏不已,唯獨忘記了「賺錢」的根本需求。
如果你沒有發現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那倒不妨從賺錢入手。
三、哪有人天生愛工作?
假如前文的W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脫貧,答案倒也簡單。
去上海做互聯網公司的項目助理是有機會一步步升到項目經理職位的,而項目經理在互聯網行業無疑算是高薪行業,怎麼會沒有前景呢?
相反,回老家的小縣城做人事助理工作,即便今後有機會晉陞為人事主管又如何?還記得《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嗎?再好的行政人事崗位終究只是輔助型崗位,永遠無法成為主角,拿到手的工資註定會受到天花板的制約,又何談什麼前景呢?
你發現了嗎?認知的差異是導致人們職業選擇及發展千差萬別的根源所在。
假如這位姑娘不是因為錢的問題,完全可以買張機票去各大城市進行一番了解,或者去在行預約行業內專家進行面談,還用得著如此糾結嗎?
換句話說,一個人二十多歲時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不就是努力脫貧嗎?
你知道嗎?任何讓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其實都是反人性的。
學習也好,工作也罷,本質上都是反人性的,因為人性恰恰是貪婪而懶惰的。
問題在於,你今天承受的這份痛苦未來是否能給你帶來收益,你今天的苦能不能變成明日的甜,這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每個人做事的重要動力源泉。
學習讓人痛苦不已,但為何有人依然痴迷學習?
沒有誰生下來愛學習,只不過有人通過努力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每年能獲得一堆獎狀和表揚,這種正向激勵會進一步強化TA學習的行為模式,讓TA「愛上學習」。
同樣地,沒有誰生下來就愛工作,只不過有人能夠把事情做的漂亮,從而獲得一堆物質及精神獎勵,這種正向激勵讓TA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從而進一步強化了這個人繼續做下去的動力,最終越做越好。
所以,很多號稱「愛工作」的人,其實愛的是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被關注被認可的感覺;而多數「討厭工作」的人,實際上討厭的是工作中不那麼成功的自己。
四、騙你工作不談錢,是上層階級熬制的毒雞湯
該條對剛入職場需要積累經驗的新人不適用,而對於工作了三五年的職場老人來說,如果你的工資依然沒有上漲,你需要認真反思。
網路上曾經流傳過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老闆願意花高價招新人,也不願意給老員工漲工資?
實話說,對這些老闆而言,他們並不是願意花高價招新人;之所以不給老員工漲工資,是因為這些老闆賭定老員工不會走。
因為你工作多年之後,如果缺乏危機意識和一定的能耐,你很可能是走不掉的。
你想啊,到那時你有房貸壓身,上有老下有小,並且你儼然適應了這樣的環境,如果走了,你也根本不清楚哪裡還有比這更好的去處。
因此,對於職場老人而言,有個辦法非常管用,它能讓你正確評估出自己的市場價值。
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更新一下自己的簡歷(例如每年更新一次),將取得的工作成果及工作業績添加上去,看看有沒有獵頭給你打電話,問問他們願意開的價位是多少。
如果沒有獵頭給你電話,那就試著投幾份簡歷出去,看看會不會有單位讓你去面試,順便打探下以你目前的資格和能力,能匹配多少收入。
如此,當你明確了自己的市場價值,同時也在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和成果,你又怎會沒有談價的底氣呢?
老闆比誰都清楚,如果真把你換了招個新人,TA勢必要花費更多的代價,如果你抱著這種底氣去談判,即便談判失敗老闆沒給你漲工資,你大不了辭職換一家更好的平台拿更高的工資,而你的老闆最終會明白辭退你的代價,說不定哪天還會打電話給你,給你漲工資並讓你回去上班。
沒錯,談錢說到底就是博弈,博弈這件事不涉及對錯,只看誰更有底牌和資本。
五、活得體面,難道不是夢想嗎?
你一定對這種問題並不陌生,那就是「如果工作是為了掙錢,那掙夠了錢之後呢?」
說的好像掙錢很容易一樣。
事實上,有些問題你現在根本無法想到答案,因為你還沒有掙到足夠的錢。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個人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其次才能談及精神追求及自我實現。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你根本無法想像如果你賺足了錢,那個時候的你又會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既然你能賺夠了錢,至少說明你基本上熟悉了金錢的規律,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素質和能力。
那個時候自然會有很多資源和機會找到你,而這些是現在的你無法預測和估計的。
所以,永遠不要害怕說「萬一有錢了要怎麼辦」,退一萬步不說,十塊錢有十塊錢的花法,一萬塊有一萬塊的花法——要說賺錢這件事挺難,花錢誰還不會么?
因此,賺錢本身就是非常正當的工作理由和動力,否則誰願意大冷天早早地爬出暖和的被窩去擠地鐵受那些罪呢?
我們不怕吃苦,只怕吃苦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與回報。
畢竟這個世界上,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問題;
而擺在我們絕大多數人面前的問題永遠都是,我還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錢。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生涯規劃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文章聚焦職場、心理和個人成長,以情感真摯、思維縝密、條理清晰等特點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
推薦閱讀:
※人人都穿普拉達?藝術圈生存沒你想得容易
※為什麼有的人說把愛好當做工作就悲催了呢?
※你曾為了賺錢,做過什麼事?
※「朋友,你這個工作以後一定沒有前途!」
※在證券公司計劃財務部的工作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