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生活 - 第十八品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 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好了,我們本來以為一切皆空,本無所得,這時候很容易就頹廢了,既然都不可得,還去努力什麼?還去修什麼佛道?就好像一切實無,已經沒有意義了,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做什麼都沒什麼意思,因為當體即空了嘛!佛陀在這裡又反過來問須菩提長老,這個問答正好就是開始闡述「真空妙有」裡面的「妙有」實例。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些一切本來我們以為都應該被空掉,如果說有的話就落入執著其真實存在性。可是我們若果執著沒有的話,其實我們同樣地也落入了執著其「沒有」的性。「有」和「無」都是生滅,真如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佛陀常常「對有說無」,「對無說有」也就是這個目的,要打破我們對於生滅法的執著,這才是真解脫。
我們所能夠用語言文字描述的「心」就有形象概念,也就落於「識」。因為我們是通過我們這個邏輯過濾來形成對這個「心」的認識。所以佛陀說「爾所國土中,所有眾 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佛陀說的這個「心」即「非心」,不是用我們的「識」來理解的「心」,而是以「智」觀透其緣起性,當不為境緣所牽,如如不動的,非語言文字能形容描繪的那個即是。而這個心並非「過去」,因為過去的因緣已了難復存在;亦非「未來」,因為將來的都是我們妄想推測臆測,其緣還沒有至;同時也非「現在」,因為當體即空,剎那生滅。這就是另外一句《金剛經》裡面常常被引用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了。凡所有能生所生,皆能滅,亦會被他緣所滅,因為因緣具足方生,因緣不具則滅。而真心非關生滅。
我們常常會覺得煩惱,為了以前所選的決定煩惱。比如說過去兩人熱戀中決定要建立美好家庭而結婚,婚後要生小孩,到做了爸爸媽媽後才發現另一半並非自己認為的好丈夫好太太。通常我們都會活在痛苦深淵,覺得對自己當初的決定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就是在「過去」,一切已經成了定局,我們如何煩惱都解決不了。但是如果讓過去繼續在我們的意識裡面折磨我們,這可就是自己找煩惱了。於接下來的事還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也可能因為目前的婚姻不如理想,自己就開始擔心起未來的生活,可能丈夫不務正業整天遊手好閒,要經營一個家庭還是要有必需的收入和積蓄。我們就開始擔心以後該怎麼辦。其實我們如何能完全知道以後會發生的事呢?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充滿著變化,而這個變化也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隨時可以控制或扭轉。如果以後是可以改變的那麼我們又何必過分擔憂呢?我們擔憂的只不過是我們腦子裡面自己營造出來的對未來的想像 - 並不真實。既然是並不是真實的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煩惱。至於現在該怎麼辦,如果我們說離婚就是解決的方案的話,這可能是太魯莽了。為什麼呢?因為未來是能改變的,現在就是我們改變未來的時候。而我們如果就將自己埋藏在目前的感情困境裡面,認為這就是永恆不變的結局,我們就是在自己挖墳墓,自己的感情墳墓。我們這個目前也就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一切都是暫時的,不可能是永恆的。目前丈夫或者太太沒有盡到做父親或母親的責任,這並不代表以後或者下一刻就沒可能。主要是我們如何看待如何反應。如果我們活在過去來折磨自己,這就是往下沉甸的漩渦,也是自挖墳墓的開始。如果認定以後不會有好結果我們又讓妄想臆測來牽著我們走。所以佛陀常說「自凈其意」來讓我們不被這些妄想臆測左右。要改變就必須先種下能導致預想結果的因。在人與人相處中「六波羅密」(六度)作為修自身的方式很是有效,再以「四攝」方式來攝受對方,僧團所沿用的「六和敬」更是家庭鄰里社會國家人與人相處的好指示。
不是說一句「空」就了事了,因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即是真空。
阿彌陀佛!
2007年9月3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