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和量子力學
01-29
我們生活在這個宏觀世界,會認為有許多理所當然的運動規律,比如那些實實在在的物體,一定不能像幽靈一樣彼此穿透。
但是當我們觀察另一個尺度的世界,比如最微觀的量子世界,撤去了統計帶來的變化,一切就都變成另外一副樣子,許多原本存在於神話里的事情,突然成了日常。
https://www.zhihu.com/video/900787650296967168以下為視頻文字稿:
1981年有一部根據聊齋志異改編的國產木偶片《嶗山道士》,講的是好逸惡勞的書生王七偏愛讀《神仙傳》,幻想有朝一日得道飛升,於是到嶗山三清觀拜師學藝,得授一招神奇的穿牆術,掐訣念咒,破壁進出如若無物——但他不遵師命,想用這招入室盜竊,結果仙法失靈,撞得頭痛欲裂,卻原來是黃粱一夢。
這個故事諷刺了心術不正的人,同時也提醒我們,宏觀物體難以表現出量子隧穿效應。初中物理就曾教過,要想翻過一堵光滑的高牆,除非自己跳躍的動能不小於高牆頂端的重力勢能。但在量子世界裡,事情就完全不一樣——我們首先需要一些簡單的背景知識。我們常把各種微觀粒子想像成光滑的玻璃珠,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微觀粒子沒有形狀可言,絕不能形容成球體,也絕不會像玻璃珠那樣以某個速度沿著某個路徑運動——不確定性是微觀粒子的內在屬性,在某個時刻,我們只能說它們會以多大的概率出現在某個位置——這個概率的大小就體現為「波粒二象性」中的「物質波」。在絕大多數時候,這個波的行為就和日常生活中的波一個樣,我們用針對粒子做的各種干涉或衍射實驗都是基於這個原理:比如波能否穿越障礙物取決於障礙物的尺寸和波長之間關係,微波爐裡面的金屬網有直徑幾毫米孔,所以波長若干納米的可見光可以穿透,讓我們看到食物的狀態;而波長几厘米的微波就無法穿透,聚集在微波爐內加熱食物。但與宏觀世界的機械波不同,物質波是概率波,不會被障礙物真的切斷,而是在障礙物內指數衰減,這意味著它能穿過任何有限的障礙物,並在障礙物另一側繼續傳播——反映在運動上,就是微觀粒子並不是被牆擋住了,而是出現在牆另一側的概率太小了,當它們偶然翻出去的時候,就好像有了穿牆術——這就被稱為「量子隧穿效應」。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量子隧穿效應出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僅憑肉眼就能觀測到:找一個平滑的玻璃杯,向內倒水,從水面向下看,你將看不到玻璃杯外——這是因為水和玻璃的折射率相近,而空氣的折射率太小,在入射角足夠大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堵厚厚的牆,令可見光在杯子外表面出發生全反射。然而當你握住杯子,奇妙的事情就出現了:指紋與杯壁貼合緊密,極大地減小了空氣牆的厚度,一部分光子因此翻越出去,留下了與指紋形狀一致的暗紋——光學指紋檢測就是這個原理。作為微觀粒子的基本特徵,隧穿效應出現在你能想像到的任何地方,從恆星的熱核聚變到DNA的鹼基突變,從星雲中的天體化學到線粒體內的呼吸作用。而在實際應用中,最經典的就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我們在檢測樣品和極細的探針之間加上很高的電壓,然後讓探針懸空掃過樣品——電子就有一定的概率穿過這個本來不能穿過的縫隙,形成微弱的電流——而這個電流的強度就反映了縫隙的寬度,也就是樣品表面的凸起,我們就可以藉此描繪0.01納米的極微細節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發明了原子力顯微鏡,甚至能在原子層面上觀察活組織的形態。最後回到嶗山道士身上:概率波的波長與物體的動量關係密切,人的物質波長在10的-36次方米數量級上,這比普朗克尺度還小,這使得書生王七翻越幾寸厚的磚牆概率極低,即便從宇宙誕生就一秒不停地碰牆,直到今日也不會成功一次。
推薦閱讀:
※矢量分析中三角不等式和 Schwarz 不等式哪個更強一些?
※愛因斯坦提出的統一場是物理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量子力學是完備的還是不完備的?歷來出現的爭論在哪?
※有哪些適合學數學的學生看的關於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的書?
※為何兩電子的自旋函數是反對稱函數,我懷疑書本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大家幫分析下誰對誰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