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宮保雞丁
七律·宮保雞丁
by 之夢軒主人
宮保當年督蜀中,雨順風調百業隆。
最喜偷閑庖廚入,猶記乘興鳳髓烹。
嫩滑脯肉三兩整,甘辛滋味一盤中。
中華佳肴聞宇內,樽前閑話憶丁公。
註:
1、宮保雞丁: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特色傳統名菜。魯菜、川菜、貴州菜中都有收錄,原料、做法有差別。該菜式的起源與魯菜中的醬爆雞丁和貴州菜的胡辣子雞丁有關,後被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改良發揚,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宮保雞丁,併流傳至今,此道菜也被歸納為北京宮廷菜,之後宮保雞丁也流傳到國外。
2、庖廚(páo chú):指廚房,肴饌,也指廚師。見《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3、鳳髓(fèng suǐ):原指鳳凰的骨髓,比喻珍奇美味。 見明·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龍肝鳳髓,豹胎麟脯,世不可得,徒寓言耳。
4、丁公:即丁寶楨。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相傳他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並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山東為官時曾命家廚改良魯菜「醬爆雞丁」為辣炒,後來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將此菜推廣開來,創製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這道美味本來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盡人皆知,成為了人們熟知的宮保雞丁。所謂「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為了紀念丁寶楨,他發明的這道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由於這道菜流傳太廣,在各地有很多不同的做法,甚至還出現了將雞丁演變為肉丁的「宮保肉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