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史學家說,看見300SL就想起一條女人的腿,文末1024,拿走不謝
它是一款高性能跑車,問世當年就稱霸卡雷拉泛美拉力賽,它的設計甚至以畫的形式出現在藝術品交易市場,它被稱為最典雅的賽車。它就是梅賽德斯300SL鷗翼!
一、何以生鷗翼?
二戰結束後,賓士依靠強大的家底最先恢復元氣。五十年代,賓士車隊也重返賽場。為了儘快趕超競爭對手,賓士召集了所有的工程師,在賽車研發部門主管Rudolf·Uhlenhaut的帶領下研發全新的純粹賽車。
Rudolf·Uhlenhaut和他的作品
1952年,代號為W194的第一輛300SL賽車正式誕生,SL全稱Sport Leicht/Light(即運動輕快之意)。設計SL的唯一目的就是贏得賽事冠軍,然而因管狀骨架車身造就的歐翼車門,閃瞎了眾人雙眼。
代號為W194的第一輛300SL賽車
二、賽場戰績如何?
300SL在動力上搭載3升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210馬力,最高車速達260km/h。發動機採用了跑車凸輪軸和8.55:1的壓縮比,最高轉速達到6600轉/分。
300SL絕對不是樣子貨,它在1952年的各項頂尖賽事中的表現絲毫不亞於二戰中德國虎式坦克橫掃千軍的氣勢:300SL首次比賽便在墨西哥Carrera Panamericana上奪冠;在當時的瑞士首都Bern伯爾尼舉行的Grand Prix大賽中,賓士300SL車隊佔據前三名;在Le Mans 24小時耐力賽中包攬冠亞軍。
300SL在1952的比賽中
三、誰推動了300SL走上量產之路?
1954年2月6日,賓士在紐約國際車展上首次展出300SL Gullwing鷗翼版,它的設計超前,自帶「目光追隨」屬性,令行家和車迷都讚嘆不已。它的車身以金屬銀為標準色,因為賓士認為只有金屬銀才能顯示300SLGullwing的美,同時也展現賓士「銀箭」的美譽。
Maximilian·E·Hoffman,奧地利人,汽車經銷商,在紐約車展上一眼看中這款車,並堅信屢獲佳績的W194賽車如果能夠推出公路版,一定能在美國供不應求。於是,他開始遊說賓士進行量產,並給了1000台訂單。
賓士沒能經受住這個誘惑,讓魯道爾夫將賽車投入量產,並將外形設計交給德國著名汽車設計師Friedrich·Geiger,並由工程師卡爾·維爾費特、沃爾特·哈克、法國雕刻家兼設計師保羅·布拉克鼎力相助。
1954年8月,車展之後僅半年,首台量產版本的300SL便在德國Sindelfingen工廠下線,標誌著第一代300SL(W198)正式誕生。300SL售價高達29000馬克,成為當年售價最貴的德國車。60年後的今天,一部品相不錯的300SL價值超過40萬歐元,約合315萬人民幣。
四、鷗翼VS敞篷,誰最經典?
量產300SL有兩種版本,一個是著名的硬頂鷗翼門版本,代號W198I。由於不用考慮比賽,量產車加入了豪華真皮座椅等設備並保留了經典的鷗翼車門。與原型車W194相比,第一代300SL更加貼近民用。從1954年開始投入量產至1957年停產,300SLGullwing共生產了1400輛,其中超過一半銷往美國市場。
1957年,300SL開始轉為雙門雙座敞篷跑車版,代號為W198II,普通車門版300SL於1963年年初停產,生產了1858輛。這款車型將標誌性的鷗翼車門改為普通車門。它搭載3升6缸發動機,採用直噴燃油技術,最大功率220馬力,搭配四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達到214 km/h至249km/h。這款車重從鷗翼版的1310kg提升到1420kg,操控性能也相對削弱,因此硬頂鷗翼300SL才算是真正的經典。
五、300SL經典在哪裡?
對賓士來說,在技術上超前一二十年不稀奇。但300SL從設計到技術到性能足足超前了40年,可以說是一款產在50年代的90年代跑車。雖然鷗翼門的設計是迫於無奈,但卻意外造就一代經典。300SL無論從歷史意義還是如今的市場價值,都堪稱聖物。
1、外觀設計
誇張的進氣格柵,單橫條幅的鍍鉻裝飾,引人注目的碩大三叉星車標給人一種居高臨下之感;
為了在外觀上儘可能接近賽車版,設計師布拉克特意為公路版的發動機蓋上設計了兩條隆起的「青筋」,讓車輛看上去更富力量感;
修長的車頭為懸架和發動機留足了空間,有利於更好的前後配重;
圓滑的外形設計使其擁有足夠低的風阻係數;
前側部設計了「鯊魚腮」大型散熱口,車身鰭狀側翼能夠幫助發動機散熱,這也是它在車身造型上的一大特色。
2、發動機
300SL的發動機來自賓士300型(W186II)轎車:3.0L排量,直列6缸,單頂置凸輪軸,每缸兩氣閥,乾式油底盒,並為它加裝了博世最新研究的機械式高壓燃油噴射系統。這套首次用在民用車型上的系統讓發動機的性能得到了「駭人」地提升,成為當時世界上無車能及的3升6缸機。
更輕的車身和更大功率的發動機讓300SL最高時速達到260km/h,單論性能完全可以比肩90年代的高級跑車。與發動機匹配的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四速手動變速箱,綜合油耗可達15L/100km,300SL為此配備了100L油箱(如有需要還可以擴增至130L)。
3、鷗翼車門
由於底盤骨架的側梁過高,無法布置車門,工程師們迫於無奈不得不在車頂上安裝門軸,車門藉助伸縮彈簧向上打開,最著名的「鷗翼」車門就此誕生。這在汽車造型史上尚屬首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也代表了賓士造型設計的中心要素——需求決定一切。
4、車體和操控性
為了將車身儘可能地輕量化,減少無謂的動力損耗,魯道爾夫為300SL設計出獨特的管狀框架。一系列管狀構件焊接在一起,可以承受極大的扭曲力並且有極好的彈性和伸縮度。在裝備齊全的情況下(包括備用輪胎、隨車工具及燃料重量在內),管狀框架可以承受1295kg的重量。
動力總成和車殼就搭載在由輕合金鋼管焊接成底盤的車架上,車身重量只有1310kg。後懸架的擺動式車橋非常有利於在極限情況下操控汽車,管狀車架和四輪獨立懸掛也讓這台車型獲得了卓越的操控性能。為了在平坦、低矮的發動機蓋下騰出足夠空間,SL系列的發動機需要向左傾斜45°放置,因此車的重心幾乎位於汽車的正中心,為快速而精確的過彎打下了基礎。
4、內飾
內飾設計方面,300SL不像今日的賓士轎車那樣追求高級感和舒適豪華。其通體鍍鉻內飾和儀錶盤布局非常精緻,內飾採用紅白配色,富有激情。儀錶盤布局整潔,造形簡約,速度表位於駕駛者視野的中心。儀錶盤由6個錶盤組成,時速表的表底為160mph,約257km/h,極速可達260km/h。下方四個小錶盤分別是燃油刻度、油壓表、水溫表和油溫表,表底都是250℉,約合121℃。
300SL只有兩座版本,後排擁有超大空間,可以放下兩個大行李箱,賓士甚至為客戶提供了根據車身尺寸量身定製的行李箱,以便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後備箱則用來放置備胎和工具,備胎下面是超大油箱。
六、300SL獲得了哪些讚譽?
《Autosport》說:「300SL的內部設計妙不可言,出色的性能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款車的製造工藝和質量都是上乘之作,是將所有汽車新觀念轉化為現實的典範。」
《Road & Track》寫道:「這部車的內部舒適,操縱系統一流,有難以置信的抓地性能及精確的轉向,其性能水準簡直是汽車工業的傑作。真的讓人難以言表,我們只能說未來的跑車已經變成了現實。」
德國最著名的汽車雜誌《Auto Motor And Sport》同樣不吝讚美:「梅賽德斯300SL是這個時代最典雅,最具靈感的賽車——這是汽車的夢想。」
七、彩蛋有木有?
一蛋
1952年,300SL在Carrera Panamericana上奪冠,駕駛它的是著名賽車手Karl·Kling和副車手兼領航員Hans·Klenk。
300SL在Carrera Panamericana
比賽中Kling正以200km/h的速度右轉彎,沒注意到一隻禿鷹蹲在路中間。禿鷹被發動機的轟鳴聲給嚇到了,準備起飛逃跑,結果結結實實地撞上副駕駛一側風擋。Klenk當時就被撞蒙了,碎玻璃劃傷了他的臉,血流不止,但他還是讓Kling保持速度繼續行駛了70多公里,在換輪胎的時候才洗掉血漬,清理車輛和那隻禿鷹。
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故再次發生,Klenk創造性地製作了路書,在以後的比賽中他可以提前告知Kling下一個彎道的情況。這種方法非常有效,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拉力賽的路書。
二蛋
著名汽車歷史學家Ken·Gross在一本書中寫到:「我對300SL鷗翼的最初記憶可以追溯到1956年SCCA的Beverley機場賽。賽場上Masten·Gregory、Jim·Kimberly、Carroll·Shelby等車手表現出色,然我卻被場外一個高富帥給驚艷到了。當時他開著一輛銀色300SLGullwing,從人群中慢悠悠地開過去,鷗翼車門向上展開,裡面伸出一雙大長腿,車裡是他膚白貌美,身材火辣的女友。幾十年過去了,到現在我閉上眼睛都能聽到300SL排氣管的低吟和那個美女的笑聲。」
Sophia Loren與300SL
三蛋
72歲的Andre Plash擁有40多件藏品,300SL是他的最愛。「它的變速器每個擋位都安裝了同步器,換擋非常輕便。我開過很多現代跑車,論性能沒幾輛能趕上我的300SL……至於價值,50年代它就比美國最貴的跑車克爾維特貴一倍,不論是在我心中還是在老爺車交易市場上,現在它是無價的。想買它需要去拍賣會,18萬歐元起價。」
對於賓士公司,這款車也是無價的。從這款車型起,「SL」便成為賓士頂級跑車代名詞。現在傳承300SL衣缽的是賓士SLR McLaren,一樣卓越的性能,一樣展翅飛翔的鷗翼。
感謝 @魯B 參與編譯
推薦閱讀:
※去平壤看看,朝鮮人開什麼車?
※花50萬買了輛高爾夫,他差點被老爸打斷了腿
※起底日本汽車發展史1 美國人都是活雷鋒?
※組建合資公司,阿爾法羅密歐和日產竟還干過這樣的羞羞事?
※德國計程車中為什麼賓士很多?
TAG:汽车 | 汽车文化 | 奔驰Mercedes-Ben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