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術文獻(literature) 的三個進階

Literature 是一篇學術文章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 literature也是一個researcher 每天與之打交道的老朋友。 如果你在美國讀了社科類或文科類的博士,你會發現很多博士生對literature的態度基本可以用「愛恨交加」四個字來概括:多虧有你我才有基礎做我的研究,然而要是沒有你我的生活該有多美好。。。

以我的觀察,美國的社科類博士生平均每星期的閱讀作業量大概在 500頁左右,其中主要包括book chapters 和 journal papers。 如果某一周作業里只有book chapter, 那麼恭喜你,這一周可能會比較快的完成reading,因為book chapters 整體還是比較好讀得;如果作業里大部分是journal paper, 那麼即使頁數不是很多也有可能佔用很多時間,尤其是對於學術新人來說。 更何況更多的情況是,有時journal paper 頁數又非常多。。

每周讓博士生們讀這麼多的文獻當然因為literature 無比重要。簡單來說,不讀literature你就不知道某一學科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你也無法搭建自己的research, 更不可能寫出好的paper, 因為你無從知道好的paper是長什麼樣子的

每周讓博士學讀這麼多文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加強學生讀文獻的技能,因為你以後科研工作的一個大塊內容就是讀文獻再讀文獻,教授就是幫你把技能和速度從level 1提升到level 10,讓你以後上了工作崗位直接用Level 10的能力在文獻界立馬橫刀

我想強調的是,讀literature其實跟很多其他的技能一樣需要可以練習、不斷積累、熟能生巧。這句話的意思是: 1)沒有人是第一次讀文獻就能讀得又快又好的,你也一樣;2)哪怕現在你讀英文文獻非常困難, 只要你願意下功夫練習,方法正確,不斷積累, 你可以期待在一兩年之後變成讀文獻高手。這一點就好比學一門新語言,練一門新樂器,或者學開車---統統需要靠反覆練習、花時間、再花時間以求不斷提升技能。

讀文獻能力的提升總體分這麼三個進階:

初階: Word-by-word reading.

每字都讀,一字不漏。這是新手最常見的讀文獻方法。我剛開始讀英文文獻的時候不僅字字都讀,而且還大片大片的查字典做標識, 好多單詞不認識於是嚴重影響閱讀速度。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階段。

字字都讀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不知道重點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要讀這篇文章,不知道該關注什麼,也不知道自己以後如何能用的上。所以最開始我們大量讀文獻的時候大多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 「reading assignment」,覺得word-by-word reading是唯一方法,否則萬一有沒讀到的地方考試又考了呢?好像眼睛都過一遍文獻的每個字的話就比較像是認真完成了作業。

然而Word-by-word reading 的最大問題是time-consuming, low effectiveness。什麼都讀,什麼都去摳,最後可能什麼也沒記住。教授給你留那麼多reading的時候壓根就沒希望你是read word by word, 而是讓你去讀最重要的部分----這也是我們每周都覺得reading作業太多的原因 (教授心裡也很苦:抱怨reading太多的同學,誰讓你非去挨個字地讀了!?)

這裡的難點在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教授不會挨篇把重點講給你,別人也沒法告訴你,必須你自己去發現和決定。所以在一開始讀文獻的時候,word-by-word reading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讀多了你才有判別能力。但是在初階的時候,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練習就是不斷地問自己,這篇文章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讀完之後想一想哪些部分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再去看一遍會發現哪些地方其實可以略讀?這樣不斷地總結你會發現讀文獻速度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快。

中階:Purposeful reading.

等文獻讀到一定數量你會發現你不再字字都讀、段段都讀了,你逐漸會進入到有目的性的閱讀文獻, purposeful reading. 比如,你已經熟悉地了解到每個文章的research question, hypotheses, 和analysis results是必看的部分了,你已經知道data collection和sampling 的描述一般出現在文章的什麼位置,知道在哪裡找limitation和文章的結論。此外,你頭腦中形成了圍繞某個話題的一些學術文章的知識架構,知道這篇文章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創新,為什麼值得一看,重點該看哪裡。有時候你可能看某篇文章就是為了看它如何提出和定義了某個新概念,以及如何討論它與以往概念的不同; 有時候你看文章可能是為了學習它使用了某種新型的數據分析方法; 或者,你可能是想找文章中對最新文獻的討論和綜述。

如果你看文章還不是為了完成自己的research(比如是為了完成老師給的reading), 那麼我建議你在讀literature的時候可以問自己這麼3個問題:

1.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文章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你如何概括?

2. 這篇文章好在哪裡?(創新點在哪裡?沒有這篇文章會怎樣?)

3. 這篇文章可能對你將來的research有什麼幫助?(你能用上哪些環節?)

高階:Constructive reading.

所謂讀文獻的高級階段,我認為是一種融會貫通的狀態,是不僅把文章和文章在大腦迴路中做聯結形成roadmap, 而且把「input」的過程和「output」過程密不可分地結合到一起的閱讀過程。

到達高階的時候你可能在讀某一段內容時會想起某一篇誰誰誰的文章,讀下一段內容時又想起了另一個人的一篇文章,無論是讀到hypotheses, data, analysis method, 還是conclusion, 你都會不斷地把這篇文章與其他你讀過的同主題或同方法的文章做對比和關聯,思考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誰和誰在哪個部分類似,而在哪個側面又有區別。 所以讀一篇文章下來彷彿讀了很多篇文章,頭腦里有一張無形的文獻地圖,文章之間的關聯以及每一篇的特色和contribution都瞭然於心。

此外,高階的文獻閱讀狀態還是讀和寫融合的狀態,讀的時候隨時會產生和記錄自己的新思考、新想法,然後隨時融匯到自己的某篇文章里或者激發對下一篇文章的構思。這就好像你已經不再是面對一份單方面向你輸出的文章,而是在跟它做有來有往的interaction。 它給你的東西不只是可以直接搬到其他文章里的quotation, 而更多的是thought-provoking idea,好像不斷上升的螺旋,讓你產生更多research ideas和新思路。

我之前的博士導師就是讀文獻大神,頭腦中常年儲備無以計數的literature, 而且全都無線聯網。我們在組會或者論文討論中習慣性地聽見她隨時說你要去看誰誰誰在哪一年的文章,誰誰誰在哪一年的research,還有誰誰誰在哪一年的book chapter…------那可不只是某個話題相關的某幾篇文章啊同學們,幾年下來數不清的各種場合都不知道聽她提過多少篇文章,presentation有人提問的時候也信手拈來---你可以去看XX在1982年的文章和YY在2007年關於ZZ的文章。。

我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問她,你到底是如何把這麼多人的last name和文章發表的年份都記住的啊?她笑眯眯的看了我一眼,右手指了一下自己的腦袋說:「Weird brain.」

簡直帥到爆。

——————————————————————————————————————————

節目預告:

好吧,所以最近我們要連續說說Literature了。

我們會聊聊關於怎麼讀文獻,怎麼提升閱讀速度和質量,重點閱讀哪些部分。

以及怎麼寫自己文章中的文獻綜述,有哪些坑要繞過,哪些工具能提升做literature review的效率,美國的研究者們都是如何做literature review的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有過讀文獻讀到想吐的經歷,歡迎留言/私信講講你的經驗、困惑或疑問。

——————————————————————————————————————————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讀文獻到地老天荒。

不用怕,沒讀文獻讀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推薦閱讀:

如何用VOSviewer分析CNKI數據?
亞瑟王、石中劍、梅林真的存在嗎?
如何快速篩選到想要的核心文獻?
獲取學術資源的一些渠道
Science:不怕熱的單原子

TAG:文献 | 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