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里沒有茶?這道馬來西亞老少皆宜的美食竟源自百年前的中國。
旅行,是每一年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了。跨越幾千公里,從你厭倦的城市飛到別人厭倦的城市,過幾天他們「新鮮」的生活,聽上去就很有趣。
既然是做幾天「當地人」,我從來不會介意去住青旅,做沙發客,或是睡機場;也不介意坐廉價航空,擠巴士地鐵,或跋山涉水;更不介意錯過什麼此生必去的景點,比出剪刀手在數碼相機里留下後來幾年都沒看過一次的所謂回憶。但我很介意一件事,就是——吃!得!不!好!因為當地人每天也在想方設法吃得好啊!(吃貨的神邏輯)
所以,我的旅行大概都是在享受和尋找當地美食中度過的… 不是有那麼句話嗎?世界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味覺,其實是了解一個地方最直接和最豐富的方式,很多時候,一道菜遠比那些博物館和地標建築更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和特質。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道。
好多朋友問,第一次出國自由行,擔心語言、飲食、安全等等,去哪個國家最好?我每次都會說:馬來西亞啊。那馬來西亞有什麼必吃的美食?
肉骨茶啊!
沒吃過肉骨茶的朋友,一定會覺得這名字很怪,肉?骨?茶?是三種東西?不是說吃飯不宜飲茶嗎?只怪我中華美食博大精深,總有一些騙人的菜名,比如沒有魚的魚香肉絲,沒有螞蟻的螞蟻上樹,和沒有老婆的老婆餅… 是的,肉骨茶里也沒有茶…
作家林清玄也曾被這道暗藏玄機的菜名弄得理不清頭緒:久聞「肉骨茶」之名,一直感到疑惑,「肉骨」如何與「茶」同煮呢?或者有一種茶的名字和「烏龍」、「普洱」、「鐵觀音」一樣,名稱就叫做「肉骨」?
中國人大概長著世界上最「固執」的胃,走遍世界各地依然倔強地眷戀著中餐。美食家蔡瀾說:最好吃的那道菜,藏在你自己的心裡。那應該就是鄉味吧,它質樸簡單,不及高級美食料理的千分之一,卻是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溫暖來源。肉骨茶,這道東南亞如今大名鼎鼎的美食,就是一個起源於鄉味的故事。
1922年,福建人阿強,隻身一人登上了南下的輪船,上船前,他最後回望了一眼這個戰火不斷、動蕩不安的國家:反正妻離子散,自己一個人在哪不是生活?有人說南洋做工能賺大錢,那就去試試吧。當時,像阿強這樣南下做苦力,被叫做「賣豬仔」,有超過500萬的「豬仔」被賣到東南亞各個國家,絕大多數來自廣東和福建,後來人們提到這次當年的人口大遷徙,稱它為——下南洋。
下南洋的日子,遠沒有阿強想像的那麼好,他沒什麼文化,只能做苦力勉強糊口。和很多勞工一樣,他選擇去工資最高的錫礦里做礦工。但由於生活條件差、勞動強度高、再加上不適應東南亞濕熱的氣候,阿強和很多華人勞工一樣,患上了風濕,十分痛苦。
陌生的環境、遠離的故土、再加上難熬的病痛…… 成為了這群華人內心最大的哀愁。一位下南洋的中醫,看到同胞疾苦,也深知他們捨不得買昂貴的中藥治病,便結合大部分勞工都是潮汕人和閩南人喜愛飲茶的特點,用當歸、枸杞、甘草、川芎、肉桂等常見藥材做成茶包,方便大家隨時隨地飲用去熱除濕。
當時,勞工窮苦,可沒有錢吃肉,只能買些剔掉肉的骨頭燉點葷味,算作油水。一天,阿強正想用燒開的水沖泡藥包,一失手藥包掉入燉骨頭的大鍋,沒想到,加了草藥的骨湯竟然十分香濃美味,別有風味,也十分符合閩南和潮汕地區葯膳同源的飲食習慣,迅速流傳開來。
就這樣,一次意外創造了一種傳承至今的美食,也是數百萬南洋華人身體和精神上的良藥。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加料,這種最初的「窮人食物」逐漸變成了今天東南亞大名鼎鼎的國民美食——肉骨茶。或許那就是家鄉的味道吧,每個異地漂泊人心中的那味鄉愁。
「海水到處,就有華人」。如今下南洋的華人後人已經超過了2000萬,深植在東南亞的各個地區。馬來西亞有四分之一人口是華人,新加坡更是達到七成以上。
華人美食肉骨茶也逐漸分成兩大派系,新加坡派和馬來西亞派。新加坡派也叫潮汕派,以白鬍椒入湯調味,講究湯清色白、辣而不麻;而馬來西亞派則是閩南人的招牌,湯色深,強調進補,入口中藥和醬油味比較濃郁,先苦後鮮。
近百年延續下來,每一家肉骨茶食檔都保留了自家的食材配方,味道自然各有千秋。烹飪過程倒是依然如初,就像當年阿強掉入大鍋中的藥包一樣,店家將自家配比好的中藥香料包與豬肋骨一同燉煮,有的還會加入豬肚、豬腰、豬腸、豬尾、肉丸、香菇等物,快出鍋時再加入腐竹、金針菇等。
新加坡派最出名的莫過於黃亞細肉骨茶,曾拒絕香港前特首曾蔭權在打烊後用餐上了新聞頭條,泰國前總理他信也曾專程到此一訪享用午餐,早6點營業至午後2點。
無論是潮汕人還是閩南人,對吃都是十分講究的。所以,標準的肉骨茶吃法也是有儀式感的。雞公碗盛著煮好的肉骨端上桌。喝一口湯,藥材味與肉骨味達到平衡,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清中帶香,回味悠長。老饕一定還會配上一碟炸得酥脆的油條段,泡在汁中,吸足肉骨湯的油條飽脹起來,咬下去鮮美噴溢,還略帶韌勁。
這時候夾起一塊肉骨,點些朝天椒碎、蒜米和黑醬油調好的蘸料,配上一碗油飯,入口醇厚不膩,口感濃郁飽滿,香味「繞樑三日而不絕」,再好吃也不過如此了吧。
吃飽喝足,店家都會奉送一壺功夫茶,小茶包內是幾種茶葉拼成的烏龍茶,慢慢啜,品茗一番,便絲毫沒有了酷熱天氣里大塊吃肉的油膩感。
這麼看,肉骨茶名字中的肉和茶就是如此得來?可當時勞工連溫飽都成問題,哪有閒情逸緻飲茶品茗?
肉骨茶名字的來歷如今眾說紛紜無從考證,但終歸與一個人和一個地方密不可分。
、
美食界就像小說中的武林,藏著各門高手,最登峰造極的境界,是對於一種武藝心法的掌握,信手拈來。對美食的堅持,幾十年來做同一種東西,這是一種精神態度。比如日本的壽司之神,新加坡的1星米其林雞飯,香港的百年叉燒店再興飯店…
香港再興飯店,香港最早的燒臘飯店,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香港人稱它為叉燒的代名詞。
如今,在東南亞有上千間經營肉骨茶的大小食肆,但發燒友和饕客們提起根正苗紅的朝聖發源地,還是要去馬來西亞的巴生,各地也常見打著巴生肉骨茶招牌以彰顯自家血統正宗的食肆。
巴生離大馬的首都吉隆坡很近,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大海港,也是昔日世界第一大錫礦所在地。100年前,下南洋的華人們大多從這裡登陸,開始自己的異鄉旅途,所以當地華人很多,福建話(閩南語)在當地使用非常普及。
藥包燉肉骨的吃法在華工中流行開來之後,一位叫做李文地的福建華人,開始在自家排檔經營這種食物,由於他用料厚道,價格低廉,又對中藥頗有研究,他做的燉肉骨風味獨特,十分滋補,很快就成了苦力勞工們最愛光顧的食檔。
當時食檔都沒有招牌和名字,全靠口口相傳,大家都喚李文地的食檔為——肉骨地。(就像是黃飛鴻中的豬肉榮)後來燉肉骨這道菜的名氣越來越大,肉骨地的名字便流傳開來,逐漸便演化成今天的肉骨茶。(Bak Kut Teh)李文地也被人喚作是肉骨茶之父。
如此說來,如果整個東南亞的肉骨茶都源自巴生,那麼巴生的肉骨茶就源自李文地的大排檔了?那麼,昔日肉骨茶之開山鼻祖如今還在嗎?
巴生並無什麼特別景緻,特意前往那裡的遊客十之八九是沖著一家店去的——盛發肉骨茶。如果你問當地老巴生,他也許不知道盛發這個名字,但是你說橋底肉骨茶,幾乎整個巴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是巴生火車站天橋下的一間小餐室,桌子不多,每天擠滿世界各地慕名前來的饕客們,只為嘗一口最正宗血統的李文地肉骨茶。
盛發肉骨茶如今的掌門人就是肉骨茶之父李文地的孫子李傅德,他從小吃著爺爺煮制的肉骨茶長大,如今掌握著最原始味道的秘方,還堅守著傳承下來的文化。
早晨開門,是的,最早勞工們就靠早晨這一晚元氣滿滿的肉骨茶堅持一天的能量。所以最正宗的肉骨茶其實做的是這些年流行的「Brunch」;每天燉煮固定份量,賣完收攤(一般到下午2點就關門了);不添湯,不提供蒜碎(會影響肉骨茶的味道)。
巴生可以說是肉骨茶之鄉,二百多家各式肉骨茶食肆林立,花樣繁多,能夠屹立不倒,李文地的老店,靠的是貨真價實,堅守如初,沒有一點訣竅。蔡瀾也曾慕名而來,食後寫下:
"南洋的肉骨茶起源於馬來西亞巴生, 那裡有一檔肉骨茶大排檔, 每天用肉骨塞滿一個大鋼鍋, 然後用慢火去煮,它的湯水之味道濃,可是湯色卻很清, 吃過之後回味無窮。"
錢鍾書說:「這個世界,給人弄得混亂顛倒,到處是摩擦衝突;只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總算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一碗好菜彷彿一支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合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變作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最粗淺的例像白煮蟹跟醋、烤鴨跟甜醬,或如西萊里烤豬肉跟蘋果泥、滲鱉魚跟檸檬片,原來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東西,而偏有註定的緣分,像佳人和才子、母豬和癩象,結成了天造地設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屬。」
肉骨茶亦是這樣巧妙的美食,常人怎能想到中藥、豬肉和茶會產生如此美味的情緣呢?這是華人隨遇而安的飲食文化使然,也是肉骨茶精烹細熬古早如初的文化傳承。雖然很多東西我們已經丟了,但是在老一輩華人身上依然找得到,就像他們驕傲於自己的肉骨茶是第四代第五代傳承而來。
吉隆坡最出名的新峰肉骨茶,已經有45年歷史,周杰倫等很多明星都曾來過。
或許,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異國美食,很多人卻偏偏只鍾愛肉骨茶,不論是相隔萬里還是相距百年,對食物的忠誠永遠都流淌在我們的記憶和基因里。
那逗留在唇齒間,綻放在舌尖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宗祠,家廟,舞獅,會館,時光的回憶,前世今生,好像我們每個人都曾經來過。
微信公眾號:時光收音機(ID:gnightfm)
用一首歌的時間,講一個故事給你聽。
推薦閱讀:
※吃遍全球—馬來西亞不可錯過的美味伴手禮
※懶貓旅行-亞庇五天自由行~
※關於長鼻猴的10個有趣事實 | 博物旅行之馬來西亞婆羅洲|馬來西亞婆羅洲小眾旅行攻略
※是不是說茜拉唱的最長的電影比周杰倫的好聽?
※如何看待三星、希捷等8個跨國公司從馬來西亞撤資迷局,撤資的背後反映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