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我們」中尋求支持與安慰,也要從「我們」中找回「我」

0

讀者M曾經給我留言,說TA每天晚上睡前,想起第二天睜開眼睛就要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頓艱難,難免會感覺惶恐、悲哀、空虛、寂寞。

這時候,TA就會想,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比自己還慘,這樣一想,不良的情緒就減輕了。

還問我,這樣正不正常。

1

其實,只要懂得區分人的共性和個性,很多問題就能看得更透徹。

包括情緒。

通過外界來尋找「自我」的坐標,這是人的共性。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就通過與他人的協作來完成自我保護,從而得以生存繁衍。

之後,又是通過與他人的協作,我們得以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繼而是工業社會,商業社會、信息社會。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是社會性的動物,而且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增加、細分,我們與周遭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緊密。

這漫長的和衷共濟,帶給我們文明演進的同時,也給我們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維、行為習慣:

——要通過他人來定義自己,通過與他人的關係,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如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修正自己,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衡量自己……等。

這正是人的社會性給個體帶來的副產品,是非常正常的事。

如M,在消極萎靡的時候,想想有比自己慘的人存在,心裡就好過些,這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

不是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么?

當你因為沒有鞋子穿而哭泣時,那你要想想,這個世界有的人還沒有腳。

而M問我這正不正常,大抵是因為TA很善良,認為這樣想不大厚道,但這樣想,又很有效。

這種想法厚道不厚道我不敢講,但我想這是人之常情。

坦白講,我自己就常做此想。

通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達致「知足常樂」,無可厚非。

2

前段時間,讀者A在微信上跟我聊了幾句,說有時候感覺自己挺孤獨的,問我,我說很正常啊,誰不是孤獨的呢。

其實,人害怕孤獨的原因與上述類似。

正因為我們習慣了團體協作,所以總覺得孤獨不正常,總要有個人陪著才是好的,才是對的,卻不知道,這本來只是一個習慣而已,而不是本質。

人的本質就是孤獨的,即使生活、工作需要與他人進行聯結、融合,但你的心裡想什麼,也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懂。

加之生命的有限性,沒有人可以不死,包括你以為可以長相廝守的那一位,所以:孤獨是實相,常伴才是假象。

——說「永遠」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人意識層面的一個夢想而已。

人終極是孤獨的,所以別指望所有喜歡你,也要慢慢學會一個人走路。

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說過:

——有一段時間,我感到孤獨就是一種懲罰,就像把一個孩子關在一間黑屋子裡,而成年人在另外一間屋裡談笑風生。後來,有一天我們也長成了成年人,這才知道,孤獨是人生中一種自覺的獨處,而不是懲罰,不是受傷者和患病者的退隱,也不是怪癖,而是作為一個人生活里的唯一、真正的存在狀態。

3

通過「比下有餘」來進行自我調整,在孤獨時享受孤獨,是一種能力。

如自我調整,當你看到別人比自己更慘,比自己更空虛更寂寞,你會覺得自己的空虛與寂寞不是獨有的,自然就有了「別人也一樣」的安全感,也就不會感覺那麼「冷」了。

又如孤獨,當你知道孤獨是身而為人必須面對的一個切面,它對你的傷害自然就低了。

然而,雖然在思想、行為上「求同」、合群很正常,但未必是好事。

凡事都要講個度,講個平衡。

情緒也是。這個道理跟悲傷過了度就是絕望,高興超了標就是癲狂一樣。

如果事無巨細都要在別人身上答案,從別人那裡找到自己,以至令自己無所適從,焦慮惶恐,那就過了:

這就叫迷失,把「自己」丟了——

合理對比的自我療愈,變成了爭先恐後的惡性攀比;

因為害怕孤獨,而寧願沉溺於一些低級趣味的人事物;

這些都是自我丟失的表現。

此外,對於一些顯而易見的錯誤,該反對的還是得反對。畢竟人群效應固然讓人感覺安全,但「烏合之眾」卻未必能帶你觸碰真理。

4

總之,對治情緒的方法是覺知,覺知的前提,則是對該情緒的認知。

而共性與個性的劃分與歸類,會讓我們提升對情緒的認知度。

知道哪部分屬於人的共性,哪部分屬於人的個性,你自然會知道:你不是唯一,但你又是唯一。

說你不是唯一,是你面對的大多數情況如害怕孤獨、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定義自己並不是你獨有的,你只是絕大多數人中的其中一位,這樣想,就會輕省很多;

而說你是唯一,是因為有的人可以很好地處理、對治,那你也可以,如此,便會有意識地去提升認知,並進行刻意練習。

接納共性,同時呈現「個性」;接受整體,但又不讓自己「泯然眾人」。這就是你要做的。

5

而今人心浮躁,我們的靈魂和皮囊常常不能同步,靈魂反而常常跟著皮囊走。

在各種名聞利養的裹挾下,我們常常記得「我們」,卻忘記了「我」。

你只需要在想到「我們」的同時,繼而想到「我」,很多問題就能找到突破口。

之後,你會發現,即使「空虛、寂寞」是常態,但你感覺「冷」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說白了,對於人類身上的共性/個性的覺知,會讓你少了顧影自憐,自怨自艾,而開始去探索真正的自我。

而這個自我,也是專屬於你的「世界」。

從「我們」中找回「我」,和從「我們」中尋求支持與安慰,一樣重要。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祝快樂。

推薦閱讀:

致平凡無奇的你我:放肆去喜歡,剋制去愛,用力去活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要學會從失望中看到希望
以前以為只要用心就能出人頭地,現在知道維持常人水平已經耗盡全力
All in的態度長啥樣?(隨筆 丁敏 v2017.11.20)
精讀《唐詩三百首》033: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TAG:人生态度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会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