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審視的方法(一)尋找好的參照

經常在文章里聊到自我審視這件事,近幾年的經歷告訴自己,要想獲得心智的成熟,自我審視這件事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審視可以獲得獨立的自我意識,可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找到問題的癥結,並尋得解決良方。

自我審視說通俗一點,就是用一種遊離在自身之外的視角觀察自己的行為,用一種旁觀者的心境去體味自己的情緒。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十分痛苦。

為什麼痛苦?因為人本能里是要逃避責任與痛苦的,而自我審視的過程恰恰就是要直面自己所有的優點缺點,以及那些好的壞的,光明的黑暗的,甚至是齷齪的念頭。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無能、陰暗、懦弱,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決心與能力獲得成熟的心智。

小山在這條路上探索很久,因為並沒有人引導,走了很多彎路。這些年索性拿自己做實驗,也多少總結出一些方法,今天起便斷斷續續地聊一聊,如果和小山有相同經歷或需求的朋友,也請試一試。

還是那句話,沒有自己的親身實踐,閱讀任何方法論都是某種程度的浪費時間。

今天的自我審視的方法是——尋找好的參照

請注意,標題的重音在「好」字上。

看過哈弗幸福課的朋友都知道,這門課並不叫」幸福課「,而是「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心理學裡不算大的分支。講師Tal在頭幾節課里就提出過一個論點:

過去,心理學都過多將目光聚焦在治療那些有問題的心理疾病上,卻甚少去考慮那些心理狀態良好且積極的人做了什麼。

所以積極心理學就是一門把目光聚焦在那些積極的、自尊自愛的人都做了什麼上的學科。通過研究這些「好」的心理狀態,來指引人們獲得幸福。

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很是震驚。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做錯了什麼,別人做錯了什麼,從而敦促自己,卻甚少去思考那些做得「好」的人,究竟是好在哪裡。

想明白要把目光落在「好」的行為上的時候,我試著將它運用在自我審視上。比如,自己如果有一些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就去尋找一個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好的人,審視我和TA在這件事上的差別在哪裡。

也許有朋友會說,這不就是學習別人的優點嗎?對的,當然可以這麼說,但又有很多不同。差別在審視的「深度」上,並不是單純去學習模仿一個人的良好行為,而是要從根本上去思考,去探究那個核心的癥結。

說起來很玄乎,其實就是不要只看錶象,一定要看到深層次的原因。

仍以我個人舉例。

先前一直有個壞習慣:貪吃零食。

吃貨有很多,而我的貪吃爆發起來是很可怕的,零食袋子一旦開了口,無論多少都要吃完。家裡很少能屯下零食,總是以最快速度全部消滅,無論是油膩的蛋糕還是寒冷的冰棍,特別是在壓力大的時候,經常精神崩潰一般吃掉無數零食,然後產生強烈的自我厭棄。在吃零食這件事上,腦子裡缺少一個合理的度量衡。

尋找很多種辦法控制自己,但往往在壓抑過後會有更劇烈的爆發。於是開始用自我審視的辦法思考,找到了「好」的參照——HC先生。他對待吃非常克制與理性,遇到再好吃的東西也從不過量,而且對零食沒什麼興趣。

之後,不停分析我們兩人在「吃零食」這件事上的差異化根源。經過種種思考,找到了癥結所在——小時候的家庭條件。

小時候的物質條件雖算不上匱乏,但也不算豐富。除了正餐之外,吃到零食的機會很少,所以一旦吃到就會很興奮開心,因為不確定什麼時候能再吃到,於是就會不停地吃,直到吃光為止。反觀HC先生,小時候家庭的物質條件好很多,零食對他而言從來不是稀缺品,他便不會有一種「這次吃完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才能吃到」的不安全感。

時光流轉,雖然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想吃什麼都能吃得到,但童年留存的那種不安全感根深蒂固。所以對我而言,控制飲食極其痛苦,需要消耗很多的自制力,也非常容易在自制力消耗殆盡後產生報復性反彈。但對於HC先生,他幾乎沒有貪吃的念頭,控制飲食根本不用消耗自制力。

發現這點後,我開始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每當有暴飲暴食衝動時,盡量不動用自制力,而是一邊慢慢地吃一遍對自己說:你現在物質水平已經能做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了,不用非要一下子全吃光來換心理的滿足感。

效果呢並不是每次都有效,但比原來苛刻地控制自己好得多。

總結下今天自我審視的方法的實踐步驟:

選擇一個困擾自己的缺點,再尋找一個沒有這個缺點的人,審視自己和TA的差別,儘可能地尋找更深層的原因,思考從癥結上改變的辦法,最後認真實踐。

這個過程可能要有諸多反覆,也請儘可能選擇一個對其生活背景很了解的「參照」,夫妻和情侶之間是最好的選擇。時常和HC先生進行相互參照,也有很多共同進步。

加油,共勉~

(第17天--170923)

關於空想家的100天:

克服三十不立的焦慮感,從堅持一件小事做起

推薦閱讀:

活於幻想已成為人類本能
只做一半的整理
人是習慣的奴隸,誰給習慣以力量

TAG:自我认知 | 自我提升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