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所謂的天才兒童?

年僅40歲的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逝世時,新聞報道說她是一個天才。她是具有「數學諾貝爾」之稱的菲爾茲獎的唯一女性獲得者,也是從31歲就開始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的年輕教授。這個出身在伊朗的學者自從少年時期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嶄露頭角之後,在數學界里便好運不停。

我們很容易會覺得像瑪麗亞姆這樣特別的人,一定從小就天資過人。這樣的人五歲就開始閱讀哈利波特並不久後成為門薩會員(門薩是一個以智商為入會標準的智力俱樂部),還不到十歲就參加了數學GCSE考試,甚至像魯斯·勞倫斯(uth Lawrence)一樣在同齡人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被牛津大學錄取。

然而,當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時,就會發現事實和我們想的並不一樣。米爾扎哈尼出身在德黑蘭的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一位工程師,家裡有三個小孩。她童年生活中唯一不尋常的事情就是遭遇了兩伊戰爭,在她年幼時這場戰爭使家裡的生活變得舉步維艱,而兩伊戰爭也讓她的童年生活變得十分艱難。不過幸運的是這場戰爭在她上中學的時候終於結束。

米爾扎哈尼確實讀了一所不錯的女子中學,但數學並不是她的興趣所在,她更喜歡閱讀。她愛看小說,所有她接觸得到的書籍,她都會試著讀一讀。她經常在放學路上和朋友一起去書店閑逛,購買自己心儀的作品。

然而她的數學成績在中學前兩年卻很糟糕,直到某天她的哥哥在跟她討論學過的知識的時候,跟她分享了雜誌上著名的數學難題,她才因而迷上了數學,從此開啟了數學史上的個人篇章。

米爾扎哈尼的背景很特殊嗎?明顯不是。大多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小時候也都很普通。愛因斯坦小時候很晚才學會說話,被家裡的僕人認為是傻瓜。雖然他因突出的物理和數學成績被蘇黎世理工學院錄取,他並沒有通過學校的常規入學考試。剛入學的時候,他奮發圖強,卻因機械技術不夠精湛,沒能在瑞士專利局得到學術職稱。但他鍥而不捨地努力,最終用相對論改寫了牛頓力學定律。

美國先驅教育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於1921年對1470個在智商測試中表現優異的加利福尼亞人展開研究,跟蹤記錄他們一生,最終這些人卻沒有一位成為特曼預期的偉大思想家。而因為智商不達標而被特曼排除在研究之外的路易斯·阿爾瓦雷斯(Luis Alvarez)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這兩位物理學家後來卻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

上世紀有著名研究闡明偉大的成就不僅僅和測試得出的智商有關。該研究明確表明大腦是可塑的,新的神經通路也可以重新形成,智商也不是一成不變。僅僅因為在五歲就能閱讀《哈利波特》,並不意味著在青少年時期仍然能夠領先同齡人。

據我的同事德博拉·艾爾教授(Deborah Eyre),也是和我合著《如何激發孩子的天賦》(Great Minds and How to Grow Them)的作者的看法,最前沿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除非有認知障礙,都能夠和有天賦、有才華的學生達到同樣的成就,但教育者必須教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並且在他們身上培養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的某些特質:好奇心、恆心和勤奮等。這些途徑當然多種多樣,其中之一便是艾爾稱為「高效學習」的學習方法。

那麼,到底有沒有天才兒童?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弗羅里達州立大學著名教授兼教育心理學家,也是《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的共同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對於1980年在音樂、記憶、運動等不同領域取得成就的人進行研究,發現天賦並不是他們取得成就的關鍵,關鍵是有意識的不斷練習才能帶來提升,而要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大約要花10000小時。這個數字並不驚人,最頂尖的人才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當然,像米爾扎哈尼一樣,這些頂尖的人才往往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成為個中翹楚。

特別有趣的是,在埃里克森記憶力研究里,經過記憶技巧訓練的普通學生比那些被稱之為「天才」的天生記憶力過人的學生還要更擅長記東西。

埃里克森之所以開始研究有意識訓練的對個人成就的影響,是一次巧合,當時他在校內參加國際象棋比賽,輸給了一個以前敗給自己的棋手,而這位棋手明顯經過了一定的訓練。

然而,正是另一位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研究才讓人們對這樣的觀點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研究強調了家庭對於個人成就本質上的重要性。

布魯姆的團隊對一群在芭蕾舞、游泳、鋼琴、網球、數學、雕塑和神經病學等不同領域裡的佼佼者進行研究,採訪了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父母。

他發現這些人的共同之處是他們的父母都很鼓勵和支持他們,特別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些出色的人至始至終都在努力做著自己從小就很感興趣的事情,而他們的父母對自己的工作也都擁有強烈的職業道德。

對於個人成就,到底是天賦還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我們仍未得到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獲得成功的途徑是可以被複制並且被教授的,甚至連好奇心也不例外。

艾爾認為高手的學習秘訣已經不是秘密,從這一點出發,她擬定出一套高績效的學習方法,將她稱為具有先進認知特點的因素彙集起來,還有高效學習的價值觀、態度和能力,並且協同英國國內外的先驅學校團隊一起研究。

但是家庭也應該為孩子提供這樣的一套學習方法,以確保跨階級和文化的廣泛成功。英國的研究通過對比父母是否在孩子學前階段共同參與簡單的學習活動比如閱讀,從而驗證了父母對孩子學習起到的作用。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的合作團隊歷時15年,研究了學前、小學以及中學的學習,證實了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往往會使孩子在幾年後的A-level考試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其衍生出來的研究讓人大開眼界,該研究重點關注在原本3000個研究對象中24個克服困境取得成功的孩子,他們其中有一半因貧窮而食用學校提供的免費餐,有超過一半的人來自單親家庭,有五分之四的人居住在荒蕪貧窮的地方。

這些採訪有力表明了這些孩子的生活中存在重視並且支持教育的大人,無論這樣的大人是出現在孩子家庭里,親戚中甚至只是在居住的社區里。這些孩子在採訪中說到在學校里努力學習、上課認真聽講並且不斷嘗試的必要性,而這也正是因為他們向那些鼓勵這樣的學習態度的大人看齊的結果。

愛因斯坦這樣一個典型的天才,好奇心、品行以及決心他全都有。他早年屢遭失敗卻從未退縮。他曾經想過自己是一個有天賦的人甚至是一個天才嗎?沒有。他曾經寫道:「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很聰明,而是因為我勇於面對困難而不放棄。大多數人認為是智力造就了一個偉大科學家。其實他們是錯的,應該是品行。」

那米爾扎哈尼呢?從她的公開言論可以看出她對自己所堅持事物的好奇與熱愛。她自己總結道:「最大的回報當然是那個『啊哈』的瞬間,也就是發現和弄懂新事物時的興奮和樂趣——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但是在大部分時間裡,做數學對我來說都像是一場沒有路線又看不見終點的漫長徒步。」

這條道路使她在短暫的生命中把數學的原創性研究帶到了頂峰。或許這就是她不容置疑的品行,也是她的天賦所在吧。

翻譯:鄭淡容,校對:亦蘭,編輯:EONn原文:Why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gifted childn

推薦閱讀:

在知乎佛教話題下如何快速吸引大量粉絲,有哪些可行的盈利方式和演說套路?
高效智商丸FOKUS IQ真的有用嗎?其原理是什麼?
是我個人覺得好像情商高或者智商高的人都喜歡拉小提琴?
為什麼有的人能同時干幾件事,有的人只能做一件?
你沒錢沒智慧的根本原因

TAG:智力 | 智商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