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囂時代的年輕人是該去「修行」

馬爾科姆·考利在《流放者歸來》中曾寫道:「這是一個輕鬆、極速、冒險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度過青春歲月是愉快的;可是走出這個時代卻讓人感到欣慰,就像從一間人擠的太多、講話聲音太嘈雜的房間里走出來到冬日街道上的陽光中一樣」。

是的,我們太需要陽光的普照,太需一種「斷舍離」,太需要回歸自然,走向真我。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人文精神遭遇空前挑戰的世紀,不斷發展的技術與不斷擴張的物質慾望把人類的心靈擠壓的越來越乾癟,就如卓別林在《摩登時代》里的譏諷一樣,我們正可悲地成為機器流水線上的一部分。我們被迫越來越現實,一點點的放棄尊嚴,放棄生活該有的模樣。

實際上,現在的年輕人,能真正能把生活拎清楚的有幾個呢?多數是都在迷惘,甚至比上個世紀的年輕人更迷茫。過去年輕人的「一無所有」是指物質的匱乏,可那一代人還心存「搖滾」,擁抱「文化熱」。現在的年輕人「一無所有」,內心卻也是無比空乏,他們除卻在遊戲中麻痹,在工作里遺忘,在大城裡漂泊,真的是「一無所有」。

我們不排除這個時代依舊有內心豐富的可能,但內心豐富者終將被周遭欽定為異類,打上不合時宜的奇葩標籤,成為這個時代較為邊緣的一撥人。過去人們都物質貧乏,基本看不出什麼大的不同,但這個時代的貧富已經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已經被定格在屬於自己的物質天花板里難以超越,看似社交活動紛雜的時代,其實早已寫滿疏離。

不管我們的娛樂影視產生多少「為愛情奔命的男人或女人」,也不管暢銷書里提供了多少戀愛和做愛的技巧,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感情生活也在失去往日的光環,所有的溫情脈脈,都在淪為技術的婊子,你們的愛到底給了誰?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令人浮囂的時代。社會所提供的一切,讓年輕人們被迫走向窄門,他們不得不在較為粗野的生活狀態里進行逃避。他們滿嘴自嘲,可他們內心也累,他們不屑一顧,可他們也在乎房價,他們奉行純潔,卻也青睞炮友,他們並非探尋一個真理,卻無形中成為一個象徵,不得不說,他們正在走向一個被扭曲的隱秘時刻,說到底,他們是迷茫的。

我不反對,一個奉行自由生活的態度,卻希望在這種自由的維度里有自己的主張。當代年輕人到底該不該「修行」,是不是「作死」。這種看似高大上的生活方式,其實分解在具體的生活里,就是讓自己過得有態度,有方向,有歸宿。

越是節奏高頻,越是聲色犬馬,越是疲於奔命,就越應該明白短暫迴避,適當修行的重要性。當然,修行多半在路上,不一定非得遁入空門,從此遠離俗世。不定期的遠走他鄉,時不時的遠離人群,偶爾的清淡食譜,都是一種較為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些喜歡打「王者榮耀」,喜歡「二次元」,喜歡「死宅」的年輕人們,是應該從自己的狂歡里偶爾解放出來,給自己另一片空間了。即便我們不去沐浴焚香、修禪打坐,不去大理寫詩,西藏摸爬,至少也應該從關閉朋友圈,遠離手機開始。

嘗試著去用心閱讀,用筆記錄,開始屬於自己的當代修行法則。讓自己變得更加輕盈,更能適應這個相對複雜的時代。人終究要找回屬於自己的真我,而不是在一種紛雜里,如無頭蒼蠅般亂撞。說到底,這是個社交過度的社會,但卻依舊充滿社交恐懼。

周遭的年輕人,戀愛都沒經歷幾次,就開始焦慮婚姻;工作都沒幾年,就開始老氣橫秋;更有甚者,幾乎分不清是戀情還是搞基,在一次次的老男人面前難以自拔。有時候想想,這般物質蓬勃的時代,為何精神卻異常枯萎,人們對於長久積澱的嚮往,早已被快餐式的激情打敗。

或許,年輕就會被不自覺的「裹夾」,就如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里,寫到很多上個世紀年輕人的生活常態一樣。某種層面上,那一代人並不比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好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迷茫,每一代人也終將成為下一代人的青銅像,這是時間留給每一代人最好的遺產,但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必須受著某種制約,甚至是詛咒。

不管怎樣,生在紛雜的年代,思考就是修行,迴避就是修行,健身就是修行,旅行就是修行,讀書就是修行,寫詩就是修行。只要利於向上的姿態,大抵修行就會在路上。只有這樣,你才會走的更遠,理想才會更近。就算未知的撲朔迷離再多,你也能分得清楚,什麼才是你想要的。

原創文章,謝絕無署名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碎片化閱讀帶給我們的傷害
敦珠仁波切:禪修憶持本尊和勝義的最殊勝竅訣
當修行、工作、夢想有衝突時候,該如何對待?
言語是指令

TAG:年轻人 | 年轻人的烦恼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