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來了我們該怎麼辦?Taken by Storm, Mahajan and Yang(2017).

Taken by Storm: Hurricanes, Migrant Networks, and U.S Immigration, Mahajan and Yang(2017)是一篇就事論事的論文:就在其被NBER推送的前後,Hurricane Harvey便與Hurricane Irma陸續登陸美國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淹沒無數民宅,摧毀不少設施。我所居住的亞特蘭大,雖然不是Hurricane Irma的中心,但是或多或少因為地理位置遭受到削弱陣勢,已經變成熱帶風暴的Irma的突襲。學校為此停了兩天課,家裡也因為周圍樹多而隱隱擔心。一周下來,天氣涼了不少,打開谷歌圖片一看,發現現在颶風光顧的地方基本變成了這樣:

圖片來源:ABC News, NBC News. 第一幅是德州Harvey後的一片荒涼,第二幅是 Irma後的波多黎各,第三幅是颶風登陸佛羅里達的那番陣勢。

天災人禍面前,美國人民的總體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然而,萬眾一心,團結抗災的心境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做到。在財力物力人力這三大要素緊張的情況下,更多人會選擇離開家園,移居新址。當下,隨著全球化發展加速,移民越來越容易,在災難面前,也是一個重新開始的好方法。Mahajan and Yang(2017)的這篇論文,恰恰也就分析了例如颶風的外部刺激之下,受難群眾的移民趨勢。

之前研究移民的經濟文章,大多把移民與移民成本以及移民回報相連,卻沒有真正找出移民成本與移民回報之間的聯繫。利用不對大眾公開,U.S Census相對移民美國的數據,Mahajan and Yang(2017)卻成功檢測了成本與回報之間的交叉關係。手段新穎是一點,而作者在閱讀之間,也喜歡上了該篇文章基於Sajaastad (1962)的理論模型。模型中,潛在移民會對比目的地與居住地的工資折現值,理性作出最終移民決定。

往常的移民文獻,大多探究與職位和能力對於移民決策的影響。而Mahajan and Yang(2017),則重點考察了移民固定成本對於移民決策的影響。這樣一來,設 w_{h} 為移民前的收入折現值, w_{f} 為移民後的收入折現值。在移民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的固定成本價值為 C ,一個基於移民網路 n 大小的函數。理所當然,成本會隨著移民網路增長而降低,意味著 C < 0。

如此,移民成本的折現值可以如以下表示:

pi(n) = frac{C(n)}{w_{f}}

移民的前提是:

ln(w_{f}) - pi(n) > ln(w_{h})

C 隨著移民網路的擴張而降低,導致 pi(n) 隨之降低。這樣一來, ln(pi) =mu - gamma n,gamma>0。

移民前提也可以重新寫為:

ln(w_{f}) - e^{mu-gamma n} > ln(w_{h}).

原先,移民人數為 n_{0}。倘若颶風來了,移民成本不會因為外部刺激而改變,那麼移民網路需求便會下降之下圖的 n_{1}, 導致移民人數上漲。但是如果移民成本因為外部刺激而上漲,隨之變動的不僅僅是 ln(w_{h}), 同時還有 pi(n)。 ln(pi) = mu - gamma n + H ,而 pi = e^{mu - gamma n + H}。 因此,移民固定成本也會如下圖,朝右移動。這種情況下移民人數的總變化依情況而定:如果移民成本大於移民回報,那麼更少的人會在颶風之下選擇移民 ( n_{1} )。而如果移民成本不在大方面影響移民回報,還是會有更多人選擇移民 ( n_{3} ):

理論模型已成功建出,而固定移民成本對於移民影響還是模凌兩可。這種情況下,數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Mahajan and Yang(2017)在這方面可是一點都不馬虎,他們利用U.S Census Bureau的數據,統計了大大小小來自j國 (159個數據調研國) 的美國移民率 left( m_{jt} right) 以及j國人群1980年居住在美國的總人數 left( s_{j,1980} right) 。為了使文章變得更加嚴謹,Mahajan and Yang(2017)沒有依賴於媒體的新聞報道,而是自己利用氣象部官方數據,計算出自己的Hurrican Index(H_{jt} ), 計算出颶風對於j國經濟的影響。

如圖,Mahajan and Yang(2017)所跟蹤的1980-2004颶風軌道。

如圖,Mahajan and Yang(2017)所計算出的 Hurrican Index (H_{jt})。

有了數據和理論知識,也就有了結果,幫助我們找出 H_{jt}對於 m_{jt} 的影響:

如圖,Mahajan and Yang(2017)所用的 reduced-form analysis。其中, s_{j,1980} 代表1980年前來到美國的j國移民人,數量越多,也就意味著移民更有可能在美國投奔熟人; delta_{t} 代表了不同年份給投奔美國的移民所帶來的影響; eta_{j} 解釋了j國國情對於移民的影響因素; phi_{j} t 則解釋了j國長期美國移民的走勢。

y_{jt} =m_{jt} 時,Mahajan and Yang猜想 gamma_{2}>0 。也就是說,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在j國移民移民網路成熟後,刺激更多j國人搬至美國。數據上,他們的想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在所統計的159個國家的數據中,颶風的確導致了各國移民人數的增長。而造成該增長的很大原因,源於各國都存在著便捷的移民網路,使得本國國人移民美國,享受較低的固定成本。這些國家大多在之前便有很多居民選擇移民至美國,這樣一來,在災難之後,本國公民便可以憑藉親戚,朋友,等等的聯絡網,順利搬遷至一個更好的經濟體中:

如圖, HI_{jt} 會隨 m_{jt} 的上升而上升,而 m_{jt} 又會隨著 HI_{jt}times s_{j,1980} 的上升而上升。

再細一點解刨數據,Mahajan and Yang發現,在颶風過後移民美國的大多數是年齡最小(0-12歲)以及中年(18-44歲)的人群。該移民質量符合他們的猜想,因為大人和小孩更有可能在災難當頭下,為了經濟利益,相應移民的號召。

如圖,孩子和成年工作人群對於移民的相應率 ( HI_{jt}times s_{j,1980} )處於佼佼者。

在證實自己猜想的同時,Mahajan and Yang(2017)也得出了一些其他相關結果:

  • 在1965年所通過的 Amendments to the Immigration and the Nationality Act歷史背景下,只有合法依據美國的別國移民才有能力支持自家的親屬移居美國。統計結果中,也只有已經變成美國公民的移民互動項( HI_{jt}times s_{j,1980}^{citizen} )對於災難下的外來移民數量有最大影響力:

  • 在運用U.S Census Bureau數據的同時,Mahajan and Yang(2017)也參考了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的人口統計。國土安全局把外來人口分成{合法永久居民,非移民}兩類人群,而Mahajan and Yang的統計中發現,許多非移民人口也會因為本國自然災難進入美國。但是,這其中的許多人,最終會因為簽證到期等等因素,離開美國。

  • 同樣通過DHS數據,Mahajan and Yang(2017)發現家庭贊助是在自然災害後最有效移民美國的方式。

  • 最後,同樣是利用DHS數據,Mahajan and Yang對U.S Census Bureau數據進行了強度檢測。之前他們一直因為諸多忽略因素(例:收入,地理位置,國家大小等等)而擔心研究結果遭受Omitted Variable Bias。令人欣慰的是,在之後的數據強度檢測中,二人發現其研究數據還是統計顯著,並沒有受到忽略因素的太大影響 (聳肩)。

Mahajan and Yang(2017)的這篇論文,不僅給檢測Sajaastad (1962)模型開了個頭,更重要的是,在社會應用中,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意義。自然災之後,受創人群究竟該如何生存下去?移民政策一個常被大眾忽略的角色,影響著受災群眾通過移民獲得生存機會的可能性,在災難救助這點上,意長深遠。

文尾,為被Hurricane Harvey以及Hurricane Irma襲擊的群眾祈福 [蠟燭]:

災難之後,就會雨過天晴

Ref:

Mahajan, Parag, and Dean Yang. "Taken by Storm: Hurricanes, Migrant Networks, and U.S. Immigr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756, August 2017. Accessed September 16, 2017.nber.org/papers/w23756u.

Photographs are found on Google Images, while images in this paper are screenshots from Mahajan and Yang(2017).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曼聯近期越來越明目張胆的抬價行為?
成對出現的「察察為明」和「逢君之惡」
銀行在信用卡不良率高企的情況下仍然大力發展信用卡的目的是什麼?
帝王心術——儒家思想與清代農民起義
讀書筆記:重新建立微觀和宏觀的聯繫

TAG:劳动经济学 | 自然灾害 | 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