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蓋爾的旗幟,新時代的……iPhoneX

看了蘋果的新發布會,大家公認最大的亮點就是Face ID了……

如果簡單地說一說它的硬體原理:那就是通過點陣投影,將3萬個肉眼無法看見的光點投射到使用者的面部,再結合紅外鏡頭來讀取這些光點所反射回的深度,進行人臉結構的3D建模,最終生成一個完整,且不斷自我學習改進的3D面部模型。

雖然這個技術並不是初創,但事實上能夠在手機這麼小的一塊區域內實現,還是需要巨大的研發實力的。(好奇雷布斯的追趕計劃……加油啊……)

或許,攝像技術的未來方向之一,可能不僅僅是拍攝出一張平面的圖片,而是生成一個完整的3D形象,再配合VR技術,來觀看這個完整的3D效果。

只是當我們享受著如今的黑科技,享受著爆照的爽快時,別忘了曾經一步步將攝影技術發展至今的那些大神們……

今天,眠眠就來講講這段發明史,喜歡自拍的你,一定要看完(不喜歡也要……)。

01

1839年一月的某一天,一票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的大牛們,來到了一名老年男子的工作間。每個來訪者都相當好奇,他們想看看這個老頭兒即將變出的戲法。

老頭兒手裡小心翼翼地端著一塊銅板,銅板的表面鍍著一層薄銀,他將整體放入了浸滿碘溶液的盆中之後,又拿出來曝光了30分鐘。

接下來,他將這塊銅板轉入暗盒,又在暗箱中對著桌上的幾樣靜物進行拍攝。這個過程也花去了大概30分鐘。

再之後,他又將75℃的水銀蒸汽慢慢地覆蓋到這塊銅板上,很快銀和水銀髮生了汞齊化,在進行最後的鹽水定影之後,終於到了見證奇蹟的時刻……

銅板上居然漸漸形成了一幅圖片,正是剛剛拍攝的靜物!

雖然這幅圖片只能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而且必須經過玻璃盒的密封處理才能維持住,但這依然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

在場的所有觀眾都是行家,儘管忍受著工作間里刺鼻的化學藥水氣味,但他們每個人都知道這一幕意味著什麼:從此之後,人類不再需要畫筆,就能將眼中的景象定格下來了,並且比畫筆更精確,也便捷得多。

有了這種黑科技,或許很多從前完全不敢想像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了……

嗯,這個上演奇蹟的男人,叫做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如今我們都簡稱他為達蓋爾。

02

達蓋爾出生於1787年的11月18日,這個來自於法國北部科梅伊鎮的少年,從小就對藝術有著極大的愛好。這都是遺傳自他的父母,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名法官,崇尚法蘭西美德,他的母親是一位官二代,對哲學和天文學都饒有興趣,尤其痴迷於繪畫。

在父母的影響下,達蓋爾自幼就開始搞藝術,他的夢想就是藝術事業,事實上,他的出現對於人類藝術事業的貢獻,也是不可估量的,嗯……我說的是真的。

達蓋爾的家鄉有一座非常恢弘的大教堂,幼年時代的他,就愛沿著螺旋形樓梯爬上塔頂,觀察塔頂上大鐘的構造,並對於那些複雜的齒輪機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眠眠猜想,在那一刻,他體內的理工男之火也在噴薄而出吧……

有時,在達蓋爾在教堂頂研究鐘塔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會在一旁,耐心地教會他怎樣掌握塔下景觀的構圖、明暗的對比、色調的掌握等等。每一次的教導,都會促進達蓋爾的藝術細胞快速增殖,激發他的創作慾望。

嗯,一個熱愛藝術事業的理工男,註定會創造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不是說你們……)

早在中學時代,達蓋爾就是鎮上的藝術大V,每戶人家都以邀請他去家中作畫為榮。在一次次地描摹之下,達蓋爾展現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特別是人物肖像,更是惟妙惟肖。

可以說,達蓋爾一枝妙筆,為無數少女解決了那個時代沒法自拍的煩惱。

作為藝術大V……劃掉……大師,達蓋爾流傳下來的畫作有著上百幅之多,許多作品甚至被世界著名的美術館和私人所收藏。

但他從未驕傲自滿,一直在琢磨新的藝術模式,一個前所未有的腦洞漸漸在他腦中構思成熟……

03

1822年時,達蓋爾隻身來到巴黎,隨身帶著他的一項發明。

這個發明是一間小屋,只要坐在裡面,就能看到經過多層鏡片和燈光處理過的香艷……劃掉……是鮮艷大圖。據說,每個第一次見到這玩意的人,都會驚呼特效感人。

當粉絲們抱著達蓋爾的大腿,詢問這個黑科技叫什麼名字時,達蓋爾微微一笑,一個充滿科技感的名字從他的口中飄出:全景繪畫展示裝置

噢,這個黑科技在中國,一般被稱為西洋鏡(大)。

正當達蓋爾打算進一步改造這個透視裝置,奠定自己VR技術鼻祖身份時,一個男人闖入了他的生活。

此人也是個法國人,叫做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當時的身份是一個印刷工。和達蓋爾喜歡搗鼓繪畫展示的技巧不同,尼埃普斯更在意怎麼把肉眼所及的事物,定格下來。

1826年的某個大晴天,他終於在自己勃艮第的家裡做到了。

這一天,他先是在陽台上放置了一塊含有鉛錫合金的白蠟板,再在其上均勻地塗上了一層薄瀝青,然後利用強烈的陽光加鏡頭,拍攝下窗外的景色,經過長達八個小時的曝光,再經過熏衣草油的沖洗,影像被成功記錄在了瀝青上。

嗯,這張照片才是人類拍攝的第一張照片。

尼埃普斯把他這種用日光將影像永久的記錄在玻璃和金屬板上的攝影方法,稱作「日光蝕刻法」,又稱陽光攝影法。

這種方法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瀝青的保存期限太短,很多照片不久後就開始模糊,到後來甚至淡去不見。

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尼埃普斯一直沒有公布自己的技術。直到1829年的某一天,他在一次機緣巧合中,遇到了透視畫藝術家身份出現的達蓋爾。倆人一見鍾情,相見恨晚,滔滔不絕地聊起了如何改進攝影技術。

倆人於是成為了親密夥伴,開始了長期合作。可惜的是,四年後尼埃普斯就忽然大病一場離世了,直到最後他倆也沒能找出更好的辦法,來突破瀝青成像的局限性。

然而,可能是上天比較鍾愛達蓋爾,據說在某次意外中,達蓋爾打碎了一支水銀溫度計,這種物質帶給了他靈感,從此開創出了銀版攝影術,又名達蓋爾攝影術。嗯,就是本文第一段里展現的那一套。

如獲至寶的達蓋爾明白這技術的巨大價值,但是他卻沒有充裕的資金來完成市場化開發,好不容易找到幾個私人投資者,然而誰都不肯給他投天使輪。

而此時,英國有個叫塔爾博特(Talbot)的傢伙也在研發攝影技術,達蓋爾明白,如果被他先申明專利,自己的所有付出就功虧一簣了。

所幸在此時,又有貴人相助了(要不怎麼說天將降大任於達蓋爾呢……

這位貴人叫做弗朗西斯·阿勒戈(Francois Arago),是當時的知名天文學家加國會議員,他也意識到這種黑科技不能被英國人搶先佔領,於是決定全力支持達蓋爾。

正是在他的安排下,才有了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的一幫專家前去參觀的那一幕。

在此之後,法國政府用一筆養老金從達蓋爾那裡購得了這項專利技術(作為安慰性質也給了尼埃普斯的後代一筆酬勞)。

1839年的8月19日,法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將把達蓋爾的發明免費送給全世界,從此達蓋爾的旗幟,插遍了,世界每個角落……

除了一個國家……

(以下為達蓋爾攝影術時期的照片)

04

這個國家,就是英國。

因為就在法國政府做人情之前的一周,達蓋爾在英國申請了自己的專利,因此,英國人是無法直接享受它的……

不過英國也有牛人,就是剛剛提到的那個塔爾博特,他同樣發明出了自家獨創的攝影術,而且還有一個顯著的進步……

先說說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問世之後,立刻轟動了全世界,無數名人成了此技術的死忠粉,比如林肯。正是憑藉這個技術,他才在《葛底斯堡演講》那一天留下了自己的玉照。

然而達蓋爾的技術火歸火,卻存在一個弊病,他沒法複製啊……唯一的辦法就是整兩台相機並排一起聯拍。而塔爾博特就完美地解決了這一點。

他的方法,是用寫字的紙蘸上氯化銀,晾乾之後,再蓋以花邊或樹葉,完事後放在陽光中曝晒,使未被花葉遮蓋部分的銀鹽變為黑色,再將已曝光的氯化銀紙浸在濃鹽水中進行定影,從而得到一張負片(類似底片)。

接下來,再將這負片通過光線印在另一張感光紙上,可以表現出正確的影調來。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為「卡羅式攝影術(calotype)」,calo來自於希臘語的kalos,意思是美麗。

確實挺美的。

與達蓋爾攝影術不同的是,卡羅式攝影術有正片和負片之分,彌補了前者無法複製的局限。同時因為使用紙基而不是銅板,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紙基紋理粗糙,吸附性也差,拍攝的照片無法達到前者的清晰度,而且曝光時間較長,照片保存時間也短。

雖然塔爾博特一再申明自己才是正宗的攝影術創始人,但是直到1841年,維多利亞女王才批准了他的專利申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希波利特·巴耶爾(Hippolyte Bayard)的攝影師,也自稱自己比達蓋爾更早發明出了攝影。為了抗議,他還憤而自拍了一張自己的投河自殺照……

當然了,丫根本沒死,只是擺拍個樣子。不過,這張照片也讓他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出鏡的裸男。從某種意義而言,他指不定比達蓋爾更先驅……

05

在此之後,還有好幾位攝影界的先驅改進了攝影技術,驚喜在最後。

比如1847,尼埃普斯的侄子尼埃普斯·德·聖·維克多(Niepce de Saint-Victor)就發明了蛋白玻璃攝影法(albumen-on-glass process,又被稱蛋清法)。他用玻璃板為片基,以蛋白為膠合劑,將碘化銀等感光材料附著於玻璃板上。曝光後的玻璃底片相對穩定,不需要立即沖洗。

但是由於感光化學藥品混合於蛋白中的比例很低,因此感光速度很慢,不能用來拍攝人像或其它動態事物。

1851年,倫敦一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採用一種新材料:火棉膠來溶入更多感光材料。

所謂火棉膠,是一種將硝化棉溶在乙醚和酒精混合物中的黏性液體,因為必須在液體狀態下進行沖洗,所以這種方法又被稱為火棉膠濕版攝影法(wet-collidion process)。它的優勢在於可以將曝光速度,從之前的三分鐘減少到僅僅半分鐘。

1871年時,一位英國醫生理查德· 利奇· 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用糊狀的明膠為材料的溴化銀乳劑,趁熱塗在玻璃上,乾燥時,就不會像火棉膠那樣發生結晶現象。這種攝影方法被稱為溴化銀膠法(Gum Bichromate process),也被稱為明膠干版法。

此法的好處是,在室外曝光時只需要1/25秒,且不一定非要使用三角架。更幸福的是,攝影師再也不用背著一堆「暗室」、帳篷和化學試劑去拍攝了……

從此之後,攝影技術便開始不可抑制地飛速發展,創造了無數令人驚艷的作品,以及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攝影老藝術家,比如,陳老師……(純調侃~)

哦對了,達蓋爾拍的照片全部是黑白的,不過有些通過畫師之手被上了色。

那麼,第一張真正的彩色照片是誰拍的呢?

答案是一個物理書上如雷貫耳的名字:詹姆斯·麥克斯韋。(James Maxwell)

作為一個超級天才,他利用人眼看到的顏色都是三原色疊加起來的原理(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著名的托馬斯·楊),想到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方法來拍攝彩色照片。

他首先將三條紗巾分別染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然後讓它們輪流罩在同一台相機鏡頭前,拍攝一條彩色格子呢絲帶,這樣就拍出了三張底片(如今我們將這種方式稱為濾鏡)。這三張底片中,記錄下了光線通過紅綠藍三條紗巾後狀態。

在這之後,麥克斯韋又準備了三台幻燈機,在每台前面分別罩上三色紗巾,再將三張底片通過三台幻燈機投影在同一塊屏幕的同一個位置上,於是就合成出了史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這張照片,就叫做格子呢絲帶(Tartan Ribbon),也叫做蘇格蘭紋絲帶(因為麥克斯韋就是蘇格蘭人……)

嗯,從達蓋爾的旗幟,到麥克斯韋的天才,再到如今各種單反、微單、全景相機,以及剛剛發布的iPhoneX,正是靠著一位位大神,才讓今天的你,能夠嗨皮地自拍爆照~

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THE END=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眠眠冰室(mian013),專註於冷知識和黑歷史的搞笑向……劃掉,科普向解讀。


推薦閱讀:

跟弟弟妹妹扯淡的時候想到了雷總老在說的產業升級這回事兒,於是不得不來吹一發了。
為何飛機上的電腦運算能力還不如一台iPhone
守望先鋒一周年——論緊隨其後的群魔亂舞

TAG:历史 | 科技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