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家長都做錯的事,對孩子成長危害很大,後悔才知道

美國著名兒童行為和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花費了40年時間的去研究兒童興趣、能力、習慣與後天生長教育環境的關係,寫成了一本書《溫暖的孩子》。

研究成果指出了現代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個大誤區。

如何做才能避免養出熊孩子

行為科學家發現:人類行為選擇的理性成分並不比動物高多少,本能的會追求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作者提出「結果選擇理論」:人類的行為順序總是先評估結果如何,再反過來組織行動。

兒童行為習慣養成也是在行為後果中不斷學習的結果。

比如:當孩子發現哭的時候有糖吃,那麼以後會哭的更多。

還有教育學家發現,孩子愛打人並非天生喜歡,而是偶然發現這種行為會贏得父母的關注。

而從進化心理學上也說的通,動物嬰幼期善於吸引父母注意力能極大提升存活幾率,「刷存在感」很有必要。

所以父母正確做法應該是避免對孩子暴力行為的過度關注。

孩子的行為好壞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特定環境產生的功能,所以對家長來說一定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正確、及時、合適的反饋。

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給予關注、欣賞和公開褒獎。對無意識的不好的行為避免過度關注。

孩子教育中的最大問題:強迫

作者認為家庭和學校里存在很多強迫行為,對兒童學習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傷害極大。

強迫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體罰、蔑視、歧視、漠視、罵人、嘮叨、呵斥和冷暴力等等。

「後果選擇理論」也能解釋為什麼大家偏愛強制手段,因為立竿見影,所以更容易被基因記錄傳遞下來,成為我們的下意識行為。

後果:

1、強迫生效前,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2、強迫有效後。孩子把這個方法學會,去應用在周圍人身上。他將因此學不到抑制衝動、控制情緒、溝通交流等高級社交技巧。

3、持續強迫積累,可能形成反社會人格。比如酗酒、吸毒等等。

兒童成功學不可取

在孩子青少年時期灌輸以後要賺大錢、當高官,培養孩子你死我活的競爭觀念,對孩子成長有害,這本身也是一種強迫行為,孩子暫時無法理解這些「結果」。

證據顯示,有關愛沒有競爭的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反之則對影響孩子建立學習自信。

過於強調競爭讓孩子產生抑鬱和憤怒的情緒,自尊心受傷會影響學習動力。

父母給孩子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更有利,培養孩子選擇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用精心設計的內容去吸引孩子學習的注意力,讓孩子感覺學到知識很酷。

孩子做的不對也不能吼孩子

不要誤以為孩子聽懂故意不去做,這有可能高估了孩子的理解力和行動能力。

教育的第一要訣是順應孩子的需求,雖然有時候命令也很管用,但強迫的壓力會讓孩子選擇拒絕合作,要先保持關注,再加以正面引導。

儘可能給孩子多種選擇:「你自己拿勺子吃飯還是希望我喂你吃?」,要比命令他「快給我把飯吃完」效果好。

讓孩子快樂接受規矩:技巧核遊戲

「技巧核」指能刺激良好行為習慣的非語言信號。

如果誇獎和批評都是語言來表達的話,孩子不容易記住,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物件來提醒孩子。

比如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可以寫一個鼓勵紙條,或發一個勳章。

當學生上課走神時,老師不直接批評,而是打開或關閉他面前的一盞燈。

可以多嘗試類似的「良好行為管理遊戲」,目的是影響人的心理從而強化正面行為。這比批評、責罵、嘮叨更好,可以避免進入負面結果選擇。

總結

這本書再次提醒我正確、及時、有效反饋的重要性。

一次偶然的「利好」結果,就會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選擇。

是否真的「利好」,是否長久「利好」,需要家長去判斷選擇。

核心標準是:創造一個讓兒童自覺自愿擁抱良好行為習慣的生活環境,不強迫。


推薦閱讀:

「主場優勢效應」,忽視會影響孩子自信
Scratch軟體是英文版怎麼辦
第二站:給孩子一個簡潔有序的家庭環境
爸爸可以帶女兒洗澡嗎?

TAG: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 | 育儿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