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本揭露人性本質的書,看穿人性的惡與美

人們總覺得自己過的不幸福,往往是因為過於貪婪,不懂得珍惜眼前,卻巴望著遙遠的海市蜃樓。你以為挑起生活的擔子是勇氣,其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氣。人總是這樣的渺小而偉大,那些用生命去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的人,不知是高傲的可敬,還是愚蠢的可笑。人類總標榜自己聰明,但最後殺死人類的,不知是智慧還是愚蠢。

今天推薦的這5本書,講述了不同人物或悲劇或喜劇的一生,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性自私、貪婪、麻木的一面,也有可愛的一面,讀完後,不禁感嘆,人性的真相到底是惡還是美?

1.《革命之路》

作者: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是耶茨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出版當年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2005年又被《時代》周刊評為百大文學經典之一。2009年,根據原著改編的同名電影摘得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桂冠。

主人公弗蘭克和妻子愛波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郊外,他們所住的那條路叫「革命之路」。

他們一見鍾情,他是有志青年,她是未來之星。一瞬間迸發的愛情,讓他們步入了婚姻。然而婚後生活簡直糟糕透了,他變成了碌碌無為的上班族,她變成了不入流的糟糕演員。弗蘭克和愛波直視對生活的不滿與恐懼,設法在懷孕與雄心間取得平衡,夢想著逃脫一成不變的歲月。但最後,故事卻以悲劇結尾。

可是正如耶茨自己所述:「我筆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與未知的局限內,風風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終都無可避免地失敗,因為他們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樣子。」

人覺得自己過的不幸福,往往是因為過於貪婪,不懂得珍惜眼前,卻巴望著遙遠的海市蜃樓。

【經典語錄】你以為挑起生活的擔子是勇氣,其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氣。

2.《朗讀者》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

▲《朗讀者》是首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冠軍的德國小說,曹文軒親自作序推薦。

《朗讀者》講述了男孩米夏和女人漢娜之間充滿激情的忘年戀,而故事的深層含義則是近代德國人對於歷史、暴行與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一個少年邂逅一個中年女人,從最初的情慾演變成最後的愛情。漢娜喜歡聽少年給她朗讀,動情時也會流淚,只是少年並不知道的漢娜不識字,直到審判,她寧願被判刑也不願承認自己是文盲的事實。她善良,同時也麻木。最終漢娜的這份自尊心也成為了殺死她的元兇。

作為大屠殺施虐者的漢娜同時也是那段動蕩歲月中一個最普通的受害者,而男孩對她那份執著地愛,就是上天給她的最豐厚的禮物。

漢娜用生命去維護那小小的可憐的自尊,不知是高傲的可敬,還是愚蠢的可悲。

【經典語錄】她目不斜視,眼光穿透塵世一切,揚長而去,那是一種睥睨萬物,深受傷害,徹底絕望,而無限疲憊的眼神,一種任何人都不想再看的眼神。

3.《洛麗塔》

作者:弗拉基米爾 · 納博科夫

▲《洛麗塔》是納博科夫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小說,甚至世人誤解這部小說有色情和戀童癖的性質。

小說講述了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行為卻逾越道德範疇的中年男子,與一個可愛卻又危險無情的青春期女孩之間的畸形戀情。

大學教授亨伯特因割捨不下對初戀的執念,所以對充滿著青春氣息的少女有著別樣的情感。當他見到了妖精一般的洛麗塔,就產生了無法拒絕的迷戀。他把對洛麗塔的迷戀全部記在本子里,直到洛麗塔的母親發現了他的不恥之情,一系列畸形的故事就此展開。

在西方,從《聖經》時代開始,「原罪」和「原欲」就被放置一起。亨伯特的自私、貪慾、兇殘是悲劇的源頭,他的生命之光,他的慾望之火,在納博科夫的筆下被撕的體無完膚。

小說中充滿著現代主義浪漫氣息,憂鬱的色調充斥於病態的文字當中。讀完本書,不禁會思考:最終殺死人類自己的,到底是智慧還是愚蠢?

【經典語錄】當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華時,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風雪之晨的白色雪花,被疾風吹的離我而去。

4.《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看哭全北歐的瑞典票房冠軍電影同名原著小說,韓國治癒系男神池昌旭溫情推薦,熱銷瑞典,席捲歐洲,2016年,這個瘋狂的瑞典老頭更是征服了全美國。

他脾氣暴躁、古板刻薄,鄰居背後稱他「地獄來的惡鄰」。他似乎對一切事物都看不順眼,對每一個人都兇巴巴的。

但他的暴躁與刻薄不過是對抗命運的武器。失去雙親的痛苦,痛失愛妻的打擊讓他生無可戀,每天都想自殺。為了死,他做了很多嘗試,但每一次,都被鄰居打斷了……也許鄰居就是上帝派來的救兵吧,讓歐維的死沒那麼容易,也讓他慢慢地嘗試與世界和解。卸掉盔甲放下武器的歐維也有著讓人想不到的柔軟與天真。

本書是一場人與人之間的迷人相遇,歐維的故事給我們很強烈的啟示: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經典語錄】有人說,最優秀的人是從錯誤中重生的,他們通常比那些沒有犯過錯誤的人更優秀。

5.《英國病人》

作者:邁克爾·翁達傑

▲《英國病人》是邁克爾·翁達傑的代表作,暌違中國讀者15年的布克獎經典作品。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1996年囊獲9項奧斯卡大獎,成為世界經典名片。

邁克爾·翁達傑以一種優美而抒情的筆調,營造出了一個在二戰末期,已漸漸遠離戰爭的,瀰漫著朦朧詩意的「心靈田園」,以英國「病人」的身份為中心,通過不同人物視角描述了一個個相互交織的故事。戰爭結束,他們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風景中,卻無法享受戰爭結束帶來的和平與安寧。

小說反映了深受英國殖民統治桎梏的人類的悲哀,荒漠里的四個人,以為荒漠可以抹去身份,在這裡他們可以脫下國家的外衣,可以抹去家族的名字,沙漠成為了他們的信仰之地。

一個人可以逃離現實,但不是遠離現實,就能實現人人平等和安居樂業。人可以去到一個身體的避難所,但如果解脫不了精神的桎梏,終將走向絕望和死亡。

【經典語錄】在人性最幽暗的深處,我們除了嘆息和不妄斷,什麼都不該做。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iReader讀書】


推薦閱讀:

身為人民警察,必須具備的性格特質有哪些?而且...如何培養?
去他丫的他還只是個孩子,綾瀨水泥殺人事件中彰顯的未成年人性善與惡
素衣莫起風塵嘆
為什麼人們更容易記著別人的不好,容易忘記別人的好呢?
如何評價電影glory day?

TAG:文学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