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瞳孔為什麼豎著?
01-29
生物現象總是要被物理和化學詮釋,而動物的眼睛就是一個光學原理大集錦,我們從第一期混亂博物館開始就在體會這一點。
貓長著豎縫似的瞳孔,我們從小就知道,它是我們認識動物時的第一批知識。然而與其它第一批知識一樣,我們又理所當然地忘了思考它。
小孔成像、衍射圖案、透鏡球差,都曾被用來解釋這種現象,在這一期混亂博物館裡,我們將會了解那種最直接的原因。
https://www.zhihu.com/video/889586102468481024
視頻文字稿:
貓的瞳孔會變化,早晨和傍晚是杏仁,中午是細線,晚上圓圓的像滿月,這是因為脊椎動物的瞳孔是虹膜在眼球正前方的開孔,是光線進入眼球的入口。為了更加清晰的成像,瞳孔周圍附著了兩種肌肉,一種是瞳孔括約肌,收縮時令瞳孔縮小,降低通光量,避免強光下的過度曝光,也保護視網膜不被灼傷;另一種是瞳孔放大肌,它收縮時令瞳孔擴大,增加通光量,讓眼睛在黑暗處也能看清物體。
人類瞳孔從明亮處轉移到黑暗處,通光量可放大到15倍;而貓的瞳孔從收緊的狹縫到飽滿的圓形,通光量可以變化135倍之多,這顯然是在適應光強變化劇烈的環境——但這是在解釋瞳孔面積的變化問題,並沒有回答形狀的問題。人類瞳孔的形狀在整個脊椎動物亞門相當主流,但由於具體的環境和習性,某些動物長著很獨特的瞳孔。比如許多大型食草動物進化出了橫向的瞳孔,這可以獲得開闊的視野,警惕潛在的威脅;在這個基礎上,一些駱駝科的物種還長出了有豎百褶的瞳孔,可以屏蔽一部分側面來的光線,在暴晒下保護視力。對於偽裝起來伏擊獵物動物來說,圓溜溜的大眼睛似乎是唯一一處破綻,它們的虹膜邊緣會長出一塊上皮,把瞳孔的輪廓遮蔽起來。
鱂形目的四眼魚更特別,它們在水面附近生活,角膜中央有一道色素,虹膜中央有一對橫瓣,構造出了上下兩對功能獨立的瞳孔,一對觀察水面上,一對觀察水面下,非常警覺。回到貓身上,它們的作息很不規律,隨時可能埋伏在地面上耐心地觀察動靜。這種豎直的瞳孔在光學上就派上了用場——可以縮小水平方向的彌散斑,使獵物的運動更明顯。近視患者的情況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種效應:當他們看不清遠處是什麼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把眼睛眯成一條縫,有些人以為這是在利用小孔成像,其實完全不然。理想情況下,點光源經過眼睛的折射,應該重新在視網膜上聚焦成點,這意味著物體上的光不會互相疊加,能夠清晰成像。但實際上眼睛聚焦不會這麼完美,總有一些點光源經過折射後會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擴散的斑,稱為「彌散斑」,這意味著物體發出的光互相疊加,成像模糊。當我們眯起眼睛,彌散斑就會跟著改變形狀,從圓形變成橢圓形,減小了面積,彷彿聚焦更清楚了——我們總覺得白天看東西更清楚,除了光照更充足,瞳孔更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貓的眼睛長出豎直的瞳孔,就可以儘可能地幫助它們縮小彌散斑的水平直徑,讓小動物在水平方向上的竄動更加顯著。與之類似的,壁虎和蛇也是小體型的伏擊者,它們也有貓一樣的豎直瞳孔,尤其是前者,狹縫縮緊時能將通光量降低到350分之一。相比之下,貓科動物的大型掠食者就不需要這種結構,它們的獵物本來就非常巨大,所以獅子老虎的瞳孔雖然也能在烈日下縮得很小,但也只是圓形的基礎款,和人類一樣。最後,貓的視覺非常差勁,相比人類,它們同時是近視、遠視和色盲,所以總是在空氣里亂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