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國房產供不應求,梅姨發文呼籲「救市」

在英國,房子長期以來供不應求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這張表裡的黃色部分是2013-2014年英格蘭地區讓人心疼的房產供需缺口

為什麼供不應求?原因很簡單,房子建得太少。難道是島國缺地?並沒有,目前房產開發只用了英國大概11%的土地。那為啥房子建得少?真正的原因有三個:

l 地方政府缺乏規劃

超過40%的地方政府沒有滿足本地區人口增長的住宅建設計劃。居民通常都關心新住宅建設對本地區產生的影響,所以在決定把新住宅建在哪以及建成什麼樣時,聽居民意見很重要。很多地方政府會努力讓居民參與到決策過程里來,而另一些地方政府索性逃避這件麻煩事,不做規劃。

l 建房子的速度太慢

英國人的辦事效率被槽無數,擱建房子這件事上也不例外。到底建得有多慢?來看張圖:

深綠色柱是當年獲批建設的房子數量,淺綠色柱則是實際建成的房子數量,差距非常明顯,甚至這幾年還有擴大的趨勢。這是為何?原因之一是投機者和開發商搶地,然後囤積起來坐等漲價。此外,英國建築業物料供應不足,本土建築工人不夠,又不肯放開簽證給外國工人,少料缺人,房產開發項目完成起來自然耗時。

l 建築業過度依賴少數大企業

英國房產市場的失衡結構也讓增加住宅供給變得困難。商業開發佔據市場主導地位,並且大部分新住宅建設都由少數大企業完成——英國10大房屋建築事務所蓋了大概60%的新私人住宅。

從左到右分別是小規模、中規模和大規模企業所佔比例

如此大規模房屋建設工程對開發商來說顯然有重大財政風險,所以他們之中很少有人願意冒險在創新工程建設方法上這件事上投資,後果有多嚴重?過去25年間,靠著新技術和新工作方式,英國經濟的總體生產力增長了41%,而在建築業,這個數字只有11%,幾乎慢了四倍。

房子供不應求的直接結果自然是房價的不斷攀升,我們依然拿數據說話:

這張圖裡綠線代表的是英國英格蘭地區平均購房需要幾年純收入,可以明顯看出,大概20年前,不到4年的純收入就能夠在英格蘭買一套房產,而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8年,這還只是個平均數字,我們來看具體城市的詳細數字:

深綠色的倫敦地區普遍需要10年以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14年。換句話說,現在大部分英國人都買不起房子。根據Savills的數據,英國58%購房者只負擔得起每平方英尺低於450英鎊的房子,而未來的房屋供應只能滿足15%的需求。

眼見英國人民生活如此水深火熱,政府當然要管。社區和地方政府部(Department of Community and Local Government)在今年2月特地發布了一篇激情四射的戰書,名曰「修復我們千瘡百孔的房市!」(Fix our broken housing market)針對上述問題,一一提出對策:

  • 地方政府不作為?我要求你限時拿出滿足當地住房需求的方案,光拿得出不夠,還必須堅持方案並且每年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
  • 建房子速度太慢?我不但縮短審批時限,還授權地方政府沒收或者強制購買開發商囤起來不建的土地;
  • 房產市場失衡?我鼓勵小規模或中等規模開發商興建住宅,增加市場多樣性。

總而言之,以首相特蕾莎·梅為首的新政府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在對的地方建對的房子,我們要建得又好又快,還要鼓勵更多開發商一起來建!

聽起來是很美好啊,現實又怎麼樣呢?每屆政府都信誓旦旦,然而沒一屆政府兌現諾言。40年都無法達到的目標,在目前緊張的財政預算下,有可能創造奇蹟嗎?就在前不久,英國政府默默修改了自己2015年定下的到2020年5月要建成100萬套新房屋的目標,把時間推到了2020年年年底。

據JLL預測,倫敦市內在2036年時人口會達到1000萬,比現在多200萬,每年需要新房供應42000套,而目前的供應速度只有目標的50%左右。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長期房產供不應求,價格的推升只有更快。而買房者望洋興嘆,也只好埋頭租房攢首付,導致倫敦的租房市場也是一路堅挺。

淺藍線:新建房開工數量 黃線:新建房完工數量 深藍線:銷售數量

從④處可以看出,由於2016年房產開工數下降,未來完工數增長將逐年放緩

話說這邊向英國房產市場宣戰的檄文剛放出,那邊梅首相已經準備提前大選了,所有內閣成員也都做好準備收拾行李走人。英國政壇這麼熱鬧,建新房這件事嘛……


推薦閱讀:

一個博士老爹的英國學區房攻略
倫敦傳統富人區Richmond房價為什麼年年漲?
在英國買房需要提前做什麼功課?還有哪些重要的細節需要注意?
2018年更新的英國買房費用一覽
第十一回:在英國買公寓和國內有何不同

TAG:英国房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