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6點,你會不忍心再打孩子
作者個人微信:miaomianba,本文轉自微信公號『妙面爸』
說件真事。有一次,一朋友家的孩子對大家說:「今天爸爸沒有打我屁股,哈哈!」從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發自內心的高興。
這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彷彿他每天被打屁股是家常便飯。經過了解還確實如此。如果有一段時間沒被打屁股,這孩子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會跑去問父母:「今天怎麼不打屁股啊?」這位爸爸並非有虐待傾向,而是非常愛他的孩子。類似的情形遠不止在這個家庭存在,這讓妙面爸內心感到深深的刺痛。
妙面爸覺得,如果大家了解體罰對孩子的巨大傷害後,會不忍心經常去體罰孩子。
關於體罰,這6點所有家長都該知道:
01 體罰對孩子的6大傷害
如果要打孩子屁股,得先問自己是否知道體罰(Corporal punishment)可能對孩子造成的6大嚴重傷害。
1、體罰時孩子感到無比恐懼和痛苦
在英國進行的一項對五至七歲孩子的問卷調查研究中,當孩子被要求描述被父母體罰時的感受,他們的回答包括:
「像有人用鎚子擊打你!」 「好痛!是裡面痛! 就像要打破你的骨頭」 「感覺好可怕!你知道,真的很痛,感到劇痛,我內心感到非常恐懼。 」 「真地想逃離父母,因為他們脾氣很壞而且打得真是好痛!」 「我覺我不再愛我的父母了。」
家長很多時候就是在欺負、恐嚇、凌辱和毆打自己的孩子。請不要再用「體罰」這樣的字眼粉飾自己的行為。家庭欺凌比校園欺凌更加讓人毛骨悚然。因為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存之地,它既可能是離天堂最近的光明之地,也極有可能是離地獄最近的黑暗入口。
2、體罰使孩子道德感下降,攻擊性大大增強
Gershoff 在2010年的研究發現,體罰實際上會妨礙孩子將積極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感。 證據表明,經歷了體罰的兒童會在同情、利他主義和抵制誘惑等價值的內在化方面程度較弱。這不難理解。道德感要通過人自己深刻的思考、教化的浸潤和自由的選擇來逐漸形成。妄圖通過外在的疼痛來形成內在的道德感,無異於緣木求魚。
2008年,Joan Durrant通過研究發現,對孩子的體罰程度越高,兒童反社會行為的程度就會越高;容易導致對兄弟姐妹、同齡人、父母的攻擊行為以及約會暴力,且這種關聯性是驚人一致的。
杜蘭大學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開始前一個月被打屁股超過2次的幼童,兩年後發生攻擊行為的風險增加了50%。是50%啊!
2016年加拿大兒科學會和心理兒科委員會一項綜合了50年的超大規模綜合研究發現:打屁股與反社會行為、侵略性和精神健康問題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注意,是50年的相關研究!
而蒙納士大學的Bernadette Saunders2013年進行的研究更是證明,體罰會讓孩子身體上會受到傷害,引起孩子消極的情緒,如怨恨、混亂、悲傷、仇恨、屈辱和憤怒,會造成恐懼和學習障礙。
很多人會爭辯道,我親眼看到過很多孩子經過嚴格的體罰,結果沒有你說的那樣糟糕,甚至還有好些非常不錯。實際上,這些孩子經歷過大量體罰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道德感和較為健康人格的案例,往往是由於家長在其他方面做了相當出色的彌補,而且產生的後遺症也許尚未顯現。但這樣的家長,往往會不理性地將孩子的良好表現歸功於體罰,甚至於熱衷將這種錯誤的管教方式推薦給他人。這在心理學中叫做歸因錯誤和倖存者謬誤。可以大膽判斷,這些家長如果一開始選擇採取少體罰甚至不體罰的方式,孩子各方面表現將會更為優秀。
3、體罰大部分發生在家長生氣或壓力大時,普通家長無法做到平靜體罰,且體罰的頻率和強度會逐漸上升
研究發現的證據表明,幾乎所有家長名義上是為了管教,實際上經常在生氣或壓力大時對孩子使用體罰。人非聖賢。家長不要總高估自己。連和父母配偶都經常忍不住發火互懟,何況對待依賴自己生存的弱勢孩子,又能客氣到哪裡去呢?
全球以權威著稱的美國兒科學會1998年在《高效管教指南》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所有父母在憤怒、煩躁、沮喪、疲勞或壓力大的時候,更有可能使用體罰的管教方式。這種憤怒釋放式的體罰,會使父母將來更多地去打他們的孩子。大多數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體罰時都會出現憤怒和激動的感覺。 普通家長的這些行為表現證明,父母那種認為可以用平靜而有計劃的打屁股方式管教的觀念根本不切實際。」很多人選擇打孩子,是因為除了打他們不知道還能幹什麼,很多時候都是無能和情緒失控的表現。而且體罰就像毒品,一粘上就很難戒除。
研究已經證實:體罰不僅讓孩子的攻擊性增強,更讓體罰的強度不斷提高,使家長更具暴力傾向。經過長期的體罰,孩子耐受體罰的程度會不斷升高,且體罰本身也並非真正有效的管教方式。因此家長會不自覺地增強體罰的強度,從而容易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比如一開始只要孩子屁股打1下,不久後就會發現要5下才有之前的效果,體罰的力度也會自然大幅度增加。
妙面爸通過親身觀察發現,很多家長一開始只是小心地使用體罰來打孩子,很快就很自然地過渡到隨心所欲體罰孩子的地步,動不動就是棍子威脅警告、敲頭踹腳扔東西砸,而且出手會越來越重。很多時候家長想起自己剛做的行為,都會感到懊悔和後排,但大都會忍不住一犯再犯。家長的這種迅速的變化墮落讓人不禁感到恐怖。
4、體罰容易導致孩子撒謊
體罰的後果很嚴厲,孩子一般不敢直接面對這樣的肉體痛苦。體罰只有在父母在場且發現孩子不當行為的時候才能執行,強烈依賴家長的親身監管,不僅判斷起來非常困難,執行起來也是掛一漏萬。因此,體罰是讓孩子產生撒謊的天然溫床。在對承受身體痛苦的巨大恐懼和選擇說出實情中,孩子的天平自然會向隱瞞甚至撒謊傾斜。
5、體罰對孩子有造成身心傷害的極大可能性
大量科學研究發現,家長使用體罰作為管教孩子手段,使得兒童產生髮育障礙的風險增加,父母的體罰與孩子侵略性增強、精神健康問題發生、認知發育受損,藥物和酒精濫用等問題直接相關。
我不敢說體罰一定會產生這些身心傷害,既然已經有這麼多實證研究案例表明這種極大的可能性,那麼使用起來就要格外小心了。這是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靈魂,你親生的骨肉啊!
6、經常體罰讓孩子羞恥感消失,會形成慣犯思想
正如被廣泛視為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美國開國思想之父、基督徒洛克指出的:「經常使用體罰管教,雖然之後會與孩子和好,但長期以往體罰必然會失去作用。更可怕的是,孩子的羞恥感會慢慢消失,覺得犯罪、懲罰和被原諒像晝夜更替一樣司空見慣。如果體罰變成了家常便飯,孩子被打皮了,就變得像監獄裡的慣犯,絲毫不覺得受到嚴厲程度最高的體罰是一件非常異常且值得警醒的事情。
02對體罰的6大誤解
除了不了解體罰的嚴重負面效應外,家長還容易對體罰有以下6大誤解。
- 誤解1:認為體罰最簡單直接高效
- 真相是:體罰並不比其他管教方式更有效,長期反而會減少孩子的服從性
人總是喜歡簡單粗暴。當孩子不聽話時,跳出父母腦海中第一個詞就是「體罰」。確實如此,體罰千百年來顯得如此「直接高效」。
當一個獨裁君主發現不樂意出現的失控局面,使用軍隊這一暴力機器用棍棒槍支去擊打鎮壓看起來是最直接有效的。當警察發現犯罪時,採用造成身體疼痛或傷害的時候來制止犯罪和罪犯也似乎是唯一方法。這些看似常識的例子,讓很多家長對體罰的效果崇拜得五體投地。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Durrant、 Joan、Ensom和Ron等四位研究者2012年通過對近20年來該領域最重要的各相關研究進行大規模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沒有發現任何經過同行評議的靠譜研究可以證明孩子的身心健康會因為父母使用體罰而得到改善。
恰恰相反,上述研究中的隨機對照實驗表明,一旦家長減輕對孩子的嚴厲體罰的程度,在兒童身上所表示的侵略性行為就會大幅度下降。研究還發現,與其他管教的方法比,體罰在形成兒童的順服性上並沒有更好的效果。
學者Gershoff, Elizabeth T在2002年一項大規模綜合研究發現,打屁股(spanking)確實增加了孩子對父母命令的直接順服。但是後來的分析發現,打屁股並不比讓孩子罰站或罰坐更有效;且長期跟蹤發現打屁股反而會導致孩子的順服性減少。
在現代文明國家,懲罰犯罪一般都不用給身體帶來直接疼痛的方法,而是用剝奪自由的方式,且只有最大惡極的犯罪才對身體本身動手來使用死刑,死刑還越來越傾向於沒有痛苦的方式,例如注射毒素。那些還在使用用絞刑或者剁手懲罰犯罪的國家,幾乎都是恐怖主義的。
- 誤解2:管教等同於體罰
- 真相是:管教有很多方式,體罰只是一種
管教孩子,有很多方式。還有很多家長不把體罰當體罰,將它稱做「管教」。體罰確實可以成為管教的一種方式,但很多人將體罰當做管教的完全同義詞。似乎認為孩子出現任何問題,如果不給身體一點疼痛,教育就不會有實質上的效果。如果管教就是體罰的話,那麼管教這個詞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還有很多家長,雖然知道有很多管教方式的存在,每次孩子出現任何問題都要體罰的方式,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 誤解3、所有行為糾正都可以且都要用體罰
- 真相是:管教方式一定要劃分輕重級別
毋庸置疑,體罰是所有管教孩子方法里最嚴厲的一種。俗話說的好「好鼓不要重敲」。偏偏很多家長不同意,認為不重敲鼓的鼓手就不是好鼓手。因此,在他們家裡每日出現的都是搖滾重金屬音樂,不管任何事情,鼓都被敲的蹦蹦響。這就類似將所有犯罪人員都執行死刑一般。
愛的連接、激勵、表揚、提醒、教育、溝通、批評、剝奪特權、改變態度、責罵、罰站和體罰,是一個分輕重等級的遞進的工具體系。就如同法律中氛圍民事和刑事兩部分,而刑事又有不同的量刑尺度一樣。
既然孩子出現問題的嚴重性有大小之分,管教採用的手段也要分輕重的不同級別。對於任何事情採取同樣管教手段的家長,讓我不禁想起「一刀切」和「教條主義」這個詞。說的再嚴重一點,這些家長就是書獃子。
- 誤解4:科學說孩子可像小白鼠一樣進行電擊訓練
- 真相是:人不是動物,不能套用簡單行為主義心理學
很多人誤讀巴甫洛夫心理學。巴甫洛夫的狗,就是每次給狗送食物前都打開紅燈或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即使不給食物,狗也會口水直流。這被稱為條件反射原理。還有一個用來訓練小白鼠實驗。在籠子里開通兩個通道,小白鼠鑽開左邊的通道爬到盡頭,就可以吃到一粒黃豆;如果爬到右邊,則馬上會遭到一次恐怖的電擊。小白鼠就因為這樣反覆的懲罰和獎勵,就再也不敢爬到右邊了。
很多家長就利用巴甫洛夫狗的方法訓練孩子。如果孩子行為好就獎勵。如果孩子行為不好,就給予疼痛的打擊。讓孩子以後即使父母不實際體罰也會對不當的行為感到厭惡。其實這種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厭惡療法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破產。人的心理比狗會小白鼠要複雜得多。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是一個互相關聯的整體。將人當做巴甫洛夫的狗或者遭電擊的小白鼠,就是將人與動物視為同等。而在人的心理模式里,自我認知和體察才是改變行為的關鍵。
- 誤解5、天啟智慧說體罰是家長的權力,更是家長的義務
- 真相是:啟示性真理說的「杖」不是體罰,而是泛指管教的權柄
還有不少人還誤讀了聖經的教導,用箴言第13章24節中文翻譯「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來作為體罰主義的依據。
首先問一句,耶穌是愛的典範,那耶穌一生中到底有沒有打過人呢?彼得犯了三次不認他的大罪,耶穌都沒有打他甚至連狠話都沒有說過。最後彼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痛哭流涕、徹底悔改。這哪裡有打屁股的功勞和體罰的教導?
其次,家長們還對該句箴言存在理解上的嚴重錯誤。本句的正確翻譯應該是「不用父母的權杖管教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管教包括一系列的引導教育方法,根本不特指體罰。還不同意?再分析下吧!
第一、文中的「杖」並不是指打人的管教杖,而是象徵管教的權柄。
很多人一提起杖,就想起淘寶上賣的所謂「管教杖」。這是一個現代人一廂情願發明的商品,古猶太人家裡根本沒有這玩意兒。拿現代的商品去理解當時的文化,是刻舟求劍。在古猶太人的文化里,杖主要有兩種含義:
一、是牧羊人的放羊杖。
熟悉牧羊的人都知道,牧羊人極少用杖去打羊,放羊杖主要功能指揮羊走正確的路線和趕走狼等威脅。妙面爸一位放過羊的朋友告訴我:羊吃飽後如果硬物打到肚子,很容易腸子等內臟崩裂而死。在舊約時期,用杖作為懲罰工具的情況也非常罕見,唯一的例外就是用來執行死刑。
二、是君王或父母權柄權力的象徵。
在猶太文化里,杖還特指君王的權杖。比如以色列領袖摩西的杖(staff)和所羅門國王手中的權杖(scepter),其作用不是用來打人,而是用來指揮、引導和號令。因此,這裡杖的意思明顯是「父母教育管教和教導孩子的權柄」。「不用父母的權杖管教兒子的,是恨惡他「,這句話是說:父母不要放棄教育管理孩子的權柄,不要讓孩子任意妄為或失去引導。並不是要求父母用真正的棍子去打孩子。
第二、從體裁看,杖應該是管教引導之意。
箴言屬於詩歌體裁,大量採用比喻性手法,且幾乎每句都使用對仗方式。後半句說的管教應該與前半句所指的是同一內容,而不應該特指體罰。
第三、從上下文邏輯分析,認為凡事都應杖打是低級錯誤。
即使「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的翻譯正確,也有個邏輯前提,即「應該用杖打兒子、而不用杖打兒子的,才是恨惡他。」家長不問是否需要用杖打兒子,就一定要用杖打兒子,是不是機械思維甚至智商不夠呢?反科學不夠,難道還要反邏輯?
第四、即使採用直譯,認為該句箴言是提倡體罰也錯得荒謬。
和合本的翻譯來自KJV版本「He that spareth his rod hateth his son: but he that loveth him chasteneth him be times.」翻譯過來也是「誰閑置(spareth)杖的,便是恨惡他的兒子。」只有「閑置」而完全沒有「不忍打」的意思。合理的解釋顯然是指「閑置、放棄」父母的權柄(權杖)」是錯誤的行為。箴言一卷大量使用寓意寫法。很多人既不了解以色列人歷史和寫作方式,又一味字面解釋,使得理解出現了可怕的偏差。甚至還有些家長極端地發起「奪回打孩子權利」運動,實際上在說「我就是要打孩子的屁股」。真是又可笑又可恨!
一旦從父母引導、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權柄、權威的角度完整地理解「杖」的含義,這句充滿智慧的話語頓時發出真正的亮光。不少以希伯來文化作為家庭教育指南的家庭,因為對聖經本身含義的錯誤理解,並受到20世紀橫掃歐美巴甫洛夫之狗的行為主義的侵蝕,從而犯了法利賽人的錯誤,在孩子出現任何差錯都要拿起磚頭去砸,還以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要明白歷史上有太多人假上帝之名,行錯謬之事!
- 誤解6:不提倡打孩子就意味著家長被剝奪了體罰的權利
- 真相:該打的時候很少,該打時才打,不該打時就堅決不打
不倡導經常打孩子和事事打孩子,絕對不等同於剝奪家長體罰的權利。這就好比不讓警察隨意開槍,並不等於要卸去警察的武裝,體罰總是要保留到最後的殺手鐧。可以告訴孩子有些底線絕不能碰,一旦違反一定會給予體罰。要做到一般不輕易體罰,該體罰時才體罰。很多家長走向另一個極端,說我絕對不體罰。這也犯了絕對主義錯誤。如果是該體罰時不體罰,那從邏輯上講不是很不應該嗎?至於什麼時候該體罰,這是另一個問題。
在我家裡,一般而言需要體罰的情形僅限撒謊、侮辱父母或者故意的悖逆三種。但也不是簡單的上去就打,而是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在溝通、教育、共情和弄清原委的前提下,在其他方法確認無法奏效、必須使用體罰的情形下才小心使用。體罰從不濫用,使用就一次夠量,形成震懾而樹立家長的威嚴。其實很多孩子啊,一生最多打一次屁股就夠了,不需要打的孩子更是很多。千萬不要有不打不成器的愚見。
不少具有反智主義傾向的人會因為信仰的緣故而否認大規模科學實證研究的真實性。但從信仰角度看,科學規律也是被造的,並非鬼魔的作為,而是彰顯造物主智慧榮耀和護理世界的主要工具。科學規律一般啟示和真理的特殊啟示間是不會互相矛盾的。很多人對科學研究的否認其實是源於自己錯誤的認識。既然是理解錯誤,那麼信仰智慧對你應許不了什麼也幫不了你,科學規律會懲罰你,你的行為還會害了你的孩子。
知道了隨意體罰孩子有這麼多嚴重危害後,你還忍心去打孩子嗎?
不怕無知,就怕將錯誤的認識體系化和合理化。有良知的家長閱讀本文之後,不僅自己行動有所改變,而且請多多轉發普及!有空的話,妙面爸將詳細介紹不打屁股、高效規範孩子行為和培養品格且符合真理的方法。
References:
Durrant, Joan; Ensom, Ron (4 September 2012).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84 (12):
Ateah C.A.; Secco M.L.; Woodgate R.L. (2003). "The risks and alternatives to physical punishment use with children". J Pediatr Health Care. 17 (3): 126–32.
Gershoff, Elizabeth T. (Spring 2010). "More Harm Than Good: A Summa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Effec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Children".
Gershoff, Elizabeth T. (September 2013). "Spank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We Know Enough Now to Stop Hitting Ou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Durrant, Joan (March 2008). "Physical Punishment, Culture, and Rights: Current Issues for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29 (1): 55–66.
Taylor, CA.; Manganello, JA.; Lee, SJ.; Rice, JC. (May 2010).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ediatrics. 125 (5): e1057–65.
洛克 《教育漫話》 第2部分第60節
關注妙面爸微信公眾號miaomianba,就可免費獲得英語學習方法、自我提升和教育學習文章全集,包含上百篇乾貨文章和大量優質素材,讓你英語水平和自我高度進步神速。↓
推薦閱讀:
※文章 | 試談生命的意義【原創】
※你之所以恐懼失眠是因為不夠理解它|獻給每一個曾萬分努力想睡著的你
※我想諮詢一下大學心理學專業的書籍課程?
※被別人批評或怒噴後,如何調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