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精神系統的結構——「耐受力」是什麼?
內容提要:「耐受力」是意識活動效能的核心。
對心理衝突的不耐受,正是源於精神格式(必須在衝突雙方中選擇一方)的壓力,衝突越強烈(意向差異越大),則精神格式對意識系統的意向整合效能造成的壓力越大。
「耐受」是指不急於在非此即彼中作出選擇(即時反應),而是接受這非完美(非極端)狀態,「接受」意味著以此狀態為起點對衝突意向進行超越性的整合。
意識系統的耐受力,是指對那些與主體指向衝突的意向勢力的寬納能力,即意識系統能忍受心理衝突而不被動作出即時的格式性反應的能力。那些即時習性反應是缺乏「主體指向」規範的,「主體指向」是後天習得模式和意識功能的核心標誌,因此,那些被動的即時反應,無一例外地表現為從成熟的後天模式向早年模式(精神格式)倒退。
提高耐受力,也就是使心理衝突能以其真實結構保留在意識整合機制的操作平台上,這樣才有可能以超越性方式(順利達到合目的性整合)處理心理衝突,這也是對精神格式的超越。
耐受力有賴於意識系統動力性與反饋性的相適(適度、平衡),耐受力低下的根源正是兩個維度的相適度過低,包括兩維結構的失衡和強度的異常(失常)(後面詳述)。
調整意識整合的運作模式(如克服完美主義)、和調整心理衝突結構與主體指向結構的充分關聯(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都能影響耐受力,從而有效避免啟動那些對衝突結構進行扭曲性處理的心理機制。
因此,耐受力是適應性行為能力的基礎。提升意識系統適應性效能的關鍵就是提升耐受力,這就是所有心理干涉的根本所在。
低耐受力的機制是:由於意識整合效能不足,某些意向勢力與主體指向發生衝突,衝突事件賦予這些勢力特殊編碼,以標示其與主體指向的不相容。這種不相容表現為意識通道對特定意向勢力具有更高的通行閾限,使帶有這些勢力的衝突結構無法完整地留在意識平台接受主體指向的嚴格規範、處理,最後導致適應性低下的各種行為。
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心理學根源——好奇心,其本質就是對未知的耐受。事實上,耐受力正是高級的自我意識活動得以展開的前提。
026 精神系統的結構——如何提高行動力?
目錄——《一個簡潔、整合的心理學基本理論》
推薦閱讀:
※內涵段子和最右和知乎有什麼差別?
※有感於中國人民大學的體育場的一張「 溫馨提示 」
※如果有來世,做個 PhD
※深夜開始了,回答一些羞羞的邊緣問題(部分來自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