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敦刻爾克》

前幾天,隨團去甘南旅遊。一路行來8天,回家後又緩了兩天神,所以已經有近十天沒看電影了。有句老話叫「觸景生情」,雖說耽誤了這麼些天,但旅途上的美景看到的人遇到的事,頗多感受。說不定這些感受對我以後寫觀後感還會激發更多的靈感呢。回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看電影,寫觀後感。恰好碰上《敦刻爾克》公演,當然是要抓緊看抓緊寫了。

《敦刻爾克》是著名導演諾蘭的新作,自從7月在美國公演以來,好評如潮,差評如潮。也正因為如此,才吸引了更多的人去看。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了以後的感覺是:歷史確實是這樣的,而電影不該是這樣。

也許未來的電影都是這樣嗎?

從形式上講,導演告訴我們:這是海灘上的一周,是海上的一天,是空中的一小時。不同的時間維度揉和在107分鐘的電影里,感覺比較亂,雖然導演竭力去安排去梳理,仍然有《盜夢空間》的感覺。總是要觀眾去想:今夕何夕?很費腦筋

從內容上看,導演把一些本不適宜在一個藝術作品中表現的東西也毫不保留的(甚至是刻意的)體現在電影中,如潛艇水兵被救後誤殺的男孩,飛行員在德軍控制的海面上迫降,撤退時不讓法軍上船等等。

然而這就是歷史。

諾蘭沒有去表現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血肉橫飛的殘酷殺戮,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沒有多餘的人物對話,而是用許多小事件來體現這次成功卻慘烈的撤退行動。大戰略由無數個小細節組成,而小細節也表現了大戰略。諾蘭正是抓住了這些小細節,不僅展示了敦刻爾克行動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細節彰顯了人性。

飛行員法瑞爾在身邊的其它飛機全部墜毀,明知道機上的燃油即將耗盡時,這時候他其實有很多選擇,他完全可以正常返航,他也知道自己一架飛機對於改變戰場上德軍的空中優勢並無多大作用,他同時也明白,繼續作戰的結果肯定毫無生還的可能,但是看到肆虐的德軍飛機,他的選擇是:「就這樣了」。駕機向敵人飛機衝去,並擊落了正在向地面英軍投彈的德軍轟炸機,直到自己迫降被俘。這樣的行為需要何等的勇氣!

道森船長駕駛著自己的「月光石號」漁船,去營救海峽對面的英軍,半路上救起了一個英軍水兵。這位老弟驚魂未定,讓道森不要去敦刻爾克,他們有一段對話。

水兵:「你們就是業餘的水手,不是殺敵的海軍,你們船上沒有任何武器,而且你已經這麼大年紀了!能幹什麼?」

道森:「就是我這個年紀的人發動了戰爭,為什麼要讓年輕的孩子們去受死?」

水兵:「你們應該呆在家裡的!」

道森:「躲是躲不了的,孩子。」

道森的行動是一件真實的故事,他所駕駛的漁船,一路救人,一條小小的漁船竟然搭救了55個人!

在士兵們成功撤退到英國之後,人民沿街擺上了咖啡和啤酒接待他們。並稱讚他們:「幹得很好!」士兵們略帶慚愧的說:「我們只是保住了性命回來而已。」「那就足夠了!」

一直都說,英國人最典型的性格是紳士精神。然而在遇到外敵侵略的時候,這個民族並未屈服,他們默默的承受苦難,默默的反抗。這在影片中,在丘吉爾的那篇著名的演講中,在之後倫敦大轟炸中體現出來的那種堅韌不拔頑強抵禦外侮的勇氣,值得所有人的欽佩。

英法聯軍在經歷了巨大的失敗之後,用九天時間,在敦刻爾克撤退了33萬士兵,為以後戰勝法西斯德國,保留了核心力量,這無疑是一次偉大的勝利,是一次光榮的撤退。

在《基督山伯爵》里有這樣一段話:「人類的最大智慧就在於等待和希望之中。」

人性是軟弱的,在遇到危險的時刻,人都會害怕,都要求生,都會絕望。然而人性也是頑強的,面對邪惡,人們不放棄,人們在抗爭,永遠不會屈服。他們深信,光明總要代替黑暗,正義總要戰勝醜惡。

人類社會就是遵循著人性的昭示,在發展在前進。


推薦閱讀:

《戰狼2》軍艦導彈打坦克真的可行!
還沒看就給9分的英劇之神,看完坐等分配男女朋友~
影|我發誓絕不假裝—《死亡詩社》
《初戀日記》有時很暖,有時很痛,初戀比想像中的更多變
《行路難》第四十五章 黑白無常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