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者的痛苦及解決之道

自私者只考慮自己,只愛自己,但他們又是最痛苦的。由於對自己的利益過度敏感,在社會交往中自私者經常感到受挫,併產生憤怒、沮喪等情緒。另一方面,自私者往往對「剝削」的主題特別敏感,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被剝削了,所以要先下手為強,去剝削別人,從而導致別人的反感。

關係中的孤獨,群體中經常會有的受挫感,讓自私者們更想維護自己的利益,陷入「自私-痛苦-自私」的惡性循環。

自私-利他、自戀-愛人,可謂是一對矛盾體。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得到一種有彈性的平衡:既能得到合理的需要滿足,又能尊重別人的權利;既愛自己,又愛別人。這種平衡讓他們能夠與他人(及社會)產生深厚的情感聯結,尊重社會規則並保持一定的獨立性。相反,過於自私、自戀的人,則挑戰或敵視社會規則,無法形成有意義的關係,經常會有空虛、無意義、無聊的體驗。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無法發展出利他和愛人的心理品質,為什麼有些人無法認同和理解社會規則,陷入了自私、自戀的泥淖呢?這涉及到人的心理發展。

心理學家假設,嬰兒只愛自己,在他的幻想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因他而生,為他服務的。嬰兒之所以只愛自己,一方面是因為認知能力的局限(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的弱小,他只有獲得足夠的愛和照料才能生存下去,他們沒有能力去愛別人。

當外在的愛和照料讓他具備了安全感,他才會慢慢發展出對別人的愛,他懂得了付出與回報之間的辯證關係,不再把付出等同於被剝削。這種對別人的愛和付出,起到了一種正反饋的作用:他更能感受到與他人之間的聯結,發現了自己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感充分的建立起來。

由於成長過程中成熟的愛的缺乏,自私者固著在弱小感之中(以及與之相反的誇大感),他們潛意識覺得自己很匱乏,根本沒有能力與資源去愛別人,他們只有不斷地得到愛,不斷地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填補內在的匱乏,才能報復或反擊那些幻想中的剝削者。

幼時,他們缺乏良好關係的滋養,成年後,他們由於過度的防禦及剝削,他們仍然缺乏周圍人的支持與認同。他們內在的關係是一種「剝削與反剝削」的關係,他們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要麼被人剝削,要麼去剝削別人。他們太想要打敗別人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確立自己的價值,緩解內在的匱乏感,並獲得一種報復性的勝利。正因為如此,他們是孤獨和缺乏支持的。

為了解決內在的匱乏感,他們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試圖在某方面取得重大成功。他們傾向於形成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的》一書中提到的「管窺」思維。比如,幻想著賺足夠多的錢,信奉「有錢就是大爺」,以為有錢了就可以打敗、剝削別人;或者幻想有足夠的名聲和影響力;幻想有足夠高的權力……背後都是為了填補匱乏。

為此,他們寧願把大量的休息時間用於工作或學習,忽略身邊的人,忽略自己的身體或心理上的健康。如果能賺到足夠多的錢,得到一些成就,倒也能維持心理平衡;如果賺不到錢,成就很低,那麼痛苦是強烈的,直到身體或心理上出現嚴重問題才不得不停下來。

沒有太多匱乏感的人將能清晰的認識到:人只需賺差不多的錢,有吃有住,有娛樂休閑,有相愛的人就夠了。他們明白錢為身外之物,並不值得去花費太多心力。即使經商,也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做一些有社會價值的事情(按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說法,他們發展出了充分的「社會感」)。對於他們來說,金錢不是目的,名聲、地位、影響力也不是目的,驅動他們的是更具建設性的東西,比如良好的關係,創造,思想,進步,和諧。

資本主義社會下,利潤作為了追求的目的,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導致人普遍存在的匱乏感的重要原因。什麼時候社會不再以追求利潤或名聲作為目的了,那麼心理問題就會大大減少,幸福感就會大大提升。

因此,自私者只有放下過多自私的考慮,跟別人建立和諧的關係,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東西,學會以平常心看待身邊的人或物,痛苦才能改變。問題的轉變不在遙遠的未來,或者幻想中的成功,而就在當下——當下跟他人的關係以及正在發生的事件。(當然,這種心態的轉變,需要一個持續的改變過程,文中只指出了方向)

上面提到內在匱乏感的解決之道,這個思路同樣適用於社會問題的解決。

著名學者孫立平教授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關鍵的問題是明確國家的方向感》,其中提到精英和上層的安全感問題,我們知道,最近幾年來,財富精英或上層人士頻頻移民國外或申請外國國籍,他們擔心中國再次發生革命。在精英們的眼裡,底層老百姓是嫉妒而報復的,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會被剝奪。

精英們想要用體制來確保自身利益不會受到威脅,但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會有反抗,這種確保本身是不穩固的。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精英階層不要僅僅顧及自己的利益,更應該把利益與底層分享,這種分享並非僅僅給底層分錢(這並不利於真正改變底層的匱乏感),或者做些慈善事業(對底層人民的麻醉劑),而是把大部分利益拿出來,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保證「老有所養,幼有所依,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使每個人在有尊嚴和安全的情況下努力奮鬥。

就像自私者解決內在的匱乏感的正確途徑是與他人、社會的聯結,精英及上層人物解決內在不安的途徑是與底層人民的聯結,成為底層人民的幫助者、合作者,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剝削者。當精英階層與底層百姓的關係不再是對立與攻擊的,而真正做到了「先富幫後富」,那麼,社會和諧就到來了,精英們的恐懼也就消失了。

「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當高貴者一味地想保存自身的利益,他們會陷入匱乏狀態下的「管窺」思維中,內心充滿著惴惴不安。如果高貴者認為底層人民是聰明的,願意與底層人民合作,發展真正的利他主義品質,那麼,不安與恐懼就消失了,幸福將會不斷地湧現。

我們來看一張照片:

看看照片中人們的笑容,你能發現,這些笑容都是真誠的,發自心底的。當公司老闆與員工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公私合營運動),雙方都很幸福,因為他們在為社會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產品而奮鬥。這種平等、融洽的關係下,對立的狀態已經充分消除了,哪裡還會有被報復的恐懼呢?

因此,精英與上層階層解決自私及恐懼的途徑:為人民服務。

————

首發於我的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憤怒:一種被誤解的感受
是什麼在阻礙著改變之二——內在關係的力量
印度教中濕婆的地位遠高於梵天,是否象徵著死本能戰勝生本能?為什麼印度教會如此認為?
認識自己的捷徑:夢的分析
在這個時代,來一場自我救贖的盛宴

TAG:精神分析 | 心理学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