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長城之三:「北方千島湖」淹沒兩座長城雄關要塞,讓一座村莊地名永遠消失
▲
潘家口水庫下的一處上世紀70年代的石牆
攝影 @ 吳立新
三十五年前,為解決天津市用水問題。河北省東北部最大河流——灤河的中游被一坐大壩攔腰斬斷形成的水庫,淹沒了附近多個村莊。
同時沉入水底的,還有一段華麗麗的明長城。這裡,隱藏著水下長城的奇景,封存了一個村莊的秘史:世間再無灤河谷,世間再無潘家口。
接濟天津用水的水利工程叫引灤入津,三十五年前形成的水庫,位於河北省遷西縣。沒錯!就是盛產栗子的那個地方,這裡原本是灤河中遊河谷,為燕山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
時光穿越到明代遷西地區還沒有縣城,只有一群險要的邊關。按照行政區域,這裡屬於永平府
(中心駐地為河北盧龍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說的就是這裡。按照長城軍區體系,這裡屬於薊鎮總兵轄區
薊鎮,當時的邊防「九鎮」之一,負有衛京師重任
▼
水庫大壩合龍後,被淹沒的區域主要覆蓋,地圖上松棚路、喜峰路,中間的峽谷區域
有喜峰口、潘家口、李家谷3座關,始建於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不僅是長城的兩處重要關隘,更是中原通往東北的咽喉,著名的山海關跟它們同屬一個防區。
▲ 永平府境內的長城與水系圖 左上角為水庫覆蓋區域 製圖 @ 劉震宇
除了兩座關城,附近還有墩台21座,敵樓160座,綿延約50公里。五百多年歲月里,兩座關城及附近長城不斷地被洗禮。這裡發生的著名事件有
明代:戚繼光曾經在這裡加固長城;
清代:官軍在這裡與噶爾丹激戰;
近現代:有二十九路軍與日寇的「長城抗戰」
隨著潘家口水庫誕生,未來得及拆毀的兩座雄關的骨架,最終沒入水下。同時消失的還有,潘家口村,一個長城腳下誕生的村莊,也是主角——賈長月的老家。
▼
▲ 潘家口水庫及附近長城分布圖 製圖 @ 王岩
「引灤入津」的主體工程——潘家口水庫於1975年開始施工,到1978年完成建設。
因為工程量太大,很多建築沒來得及拆除兩座雄關、部城牆、敵樓,
以及潘家口村的廢墟已在50米深水處
▲ 1998年,經營水上客棧的賈長月買了這條鐵船,並一直使用到今。
喜峰口最早叫松亭關,傳說元末,有對父子因戰亂而分離
後在這裡相逢相抱後大笑而死
當地人把父子安葬
關口改名為喜逢口
到了明初改名為喜峰口
63歲的賈長月
是一名老潘家口庫區移民
他從小到大生活的「潘家口村」
其實就在關城城牆內形成的村落
相傳一姓潘將領曾在此首關而得名
老賈則言之鑿鑿地說
這位潘將軍就是
北宋大將潘美
駐守潘家口
另一位將軍就是
楊老令公楊業
守在灤河對岸的喜峰口
▼▼▼▼▼▼
▲ 根據明代《永平府志》資料繪製的潘家口、喜峰口長城復原圖。繪圖@劉震宇
傳說畢竟是傳說
宋朝初期
皇帝趙光義在北京地區
發動了一場旨在
「收復幽雲十六州」的高粱河大戰
結果呢?
宋太宗領導的「御駕親征天團」
慘敗而歸
從此北宋再也沒能到達過燕山腳下
楊家將守衛潘家口
只能是民間百姓的美好臆想罷了
▼▼▼▼▼▼
▲ 北宋鼎盛時期的疆域圖,最北界限在今河北易縣一帶。製圖 @ 蒼天熊貓
老賈世居的村莊「潘家口村
」被淹沒前是這樣的
▼▼▼▼▼
▲ 1977年的潘家口 攝影 @ 遷西縣城照相館的攝影師
水庫蓄水前,周邊村落要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除了長城遺址村內民居建築幾乎全被拆除。1977年,潘家口村被拆前夕村幹部專程從遷西縣城的照相館裡請來攝影師,拍攝了潘家口村的全景照。水庫蓄水後,這個村名也徹底成了歷史,行政區劃地圖上也就沒了它的名字。
不得不說
當時的村幹部非常有遠見
有「影像記錄」意識
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影像
讓包括賈長月這樣的移民
留下了一幅可供回憶的畫面
上世紀80年代
他全家被安排遷徙到唐山市唐海縣
並把戶籍落到那裡
誰也沒想到
老賈一家對當地水土不服
過了幾年不少村民
索性又自己回到了原來生活的地方
主要靠打魚擺渡放羊為生
賈長月家就是其中一家
隨著旅遊觀光客增多
如今在村莊淹沒的地方
他經營了一農家樂式的客棧
水邊有一座簡單的「船屋」
一艘號稱「天水小築」的大浮船
用於接待客人用餐
「船屋」泊在一段長城邊牆的邊上
並被牢牢地固定下來
船後邊山下
他們蓋了兩排磚石結構的房子
一排用作客房
一排用於自住
▼
▲ 賈長月的長城農家院,圖中為著名人文地理攝影師馬宏傑,正在這裡拍攝「家當」系列。
這個客棧主要接待對象
是來這裡觀光或攝影的人
前方 風光大片 來襲
請
將
手
機
橫
過
來
▼
▲ 潘家口水庫及周邊長城全景圖 攝影 唐山著名攝影師 @戚輝
2003年前後
潘家口水庫被淹沒的長城
一度部分露出水面
「水下長城」開始有了一些名氣
陸續有搞攝影、學攝影的人
以及部分潛水愛好者光顧這裡
這一年
賈長月家的「天水小築」開始修建營業
▲潛水愛好者在潘家口水庫,背景是未被淹沒的長城,海拔較低的敵樓城牆,已經扎入碧波之中。
著名的水下攝影師吳立新
曾多次來此潛水
尋找潘家口關城
及淹在水下的長城敵樓
精通潛水並攝影的團隊寥寥無幾
吳立新是這方面的領軍人物
他不光留戀那些自然風光
更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
刷爆人們眼球的《千島湖古城》專題
就出自他的團隊
幾年後,他們又將鏡頭轉向
北方的潘家口水庫
▼
▲ 碧波之下的長城廢墟,安靜而溫婉。攝影 @ 吳立新
▲不知哪位村民遺落的鎬頭,附近還有一張破舊的漁網 攝影 @ 吳立新
▲吳立新潛水團隊的一位攝影師鑽入一座敵樓。攝影 @ 吳立新
▲約50米水深處,伴隨著潛水燈的光柱照射,出現了一處拱門,比以往看到的烽火台拱門大得多。對照相關資料,確定這就是潘家口關城的南門。攝影 @ 吳立新
▼
說起來古城堡的,尋找過程和拍攝經歷,吳立新總是難掩內心的激動:
「
水下的長城
失去了印象中的雄偉
被綠藻覆蓋的它
顯得那麼安靜、溫婉
水深到了20多米處
像是走進了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
能聽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聲
潛入50米的時候
我們找到了潘家口關南門
這道城門下,曾經駐守著大隊官兵
甚至曾有將軍騎著高頭大馬從門洞下穿過
古時城內則有當地屯墾
百姓的院落和生活用品
我們游著水從下面走過
看到的
只是是一片沉寂的廢墟
」
歷史和現實的如此對照
時光交錯的感覺
讓潛水者們陶醉不已
對於老賈來說
這些畫面有另一層的意義
他的鄉愁
他的圖騰
他的青春
賈長月祖祖輩輩數百年的家園
就永遠沉睡在那裡了
老賈一家雖然回到遷西老家
卻已經不再被視為本地人
按時髦叫法是「潘漂兒」
儘管故鄉就在水面之下
但是按照戶籍,他們是「外地人」
籍貫位數百里外的唐海
(其實已經改名曹妃甸區)
是在國營柏各莊農場基礎上
建立的農墾體制縣
南臨渤海,海岸線長9.1公里
2012年7月11日
唐海縣改名曹妃甸區
據賈長月講
因為是「外地人」
本地派出所、工商、衛生等部門
經常給於「特殊照顧」
要擺平這些事,平日沒少花錢
但他還是很知足
儘管經營過程少不了這樣的麻煩
但畢竟能守著祖祖輩輩的土地
心裡還是很踏實
他希望能夠在這裡一直待下去
老賈一邊對我說,一邊翻出了家裡的相簿
它們從另一個角度
見證了這個長城村落的變遷
以下組圖經主人同意授權使用
未經本平台允許,禁止私下盜圖使用
圖片翻拍 @ 公子羽
▼
▲
1974年
後來成為賈長月妻子的郝慶蘭
在唐山市鳳凰山公園留影
兩年後的1976年
那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
將這一帶夷為平地
▲
1977年
潘家口水庫剛開始建設
橫跨灤河的潘家口大橋
1982年水庫建成後
這座龐大的建築被淹沒在水下
▲
上世紀80年代初
水庫大壩合攏之後
賈長月一家
移民到唐海縣(今曹妃甸區)
他們的大兒子在當地出生
▲
上世紀80年代初
世代生活在內陸的老賈
不習慣海邊生活
一家三口遷回了潘家口
地圖上的村莊地名已經消失
只留下了「潘家口水庫」
當時他打魚用的是手搖木船
▲
上世紀80年代初
回遷的部分潘家口村老村民
在水庫邊合影留念
最前一排是賈長月的老伴兒和大兒子
▲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賈長月的女兒、小兒子
在水庫的船上出生
並在這條船上度過了幼年
▲
上世紀90年代
遷回老家後
老賈買了一些羊在山坡上放養
成為他們一家重要的收入來源
村莊被淹沒後,周邊基本沒有可耕種的農田
三個孩子到了上學年齡的暑假
從事外交工作的親戚來這裡探親
給他和三個孩子拍了這張照片
背景就是水庫和長城
▲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潘家口水庫一帶常有攝影師造訪
在山坡上干農活的賈長月
跟其中一位攝影師合影
▲
1998年
賈長月的小木船換成了鐵皮船
在水庫中打魚
順便做一些擺渡生意
十五年之後
▲
2013年至今
賈長月一家經營客棧已經十年
經過曲折歲月洗禮
他已經兩鬢斑白
村子已經淹沒40多年
經歷過如此曲折歲月的洗禮
老兩口已經能夠十分平靜地
面對更多的變遷
最讓他們牽掛的三個孩子
已經陸續成家
並在城裡買了房子
本期文章是「看不見的長城」系列之三:水下長城
之前已經推出系列之一:江南長城、系列之二:西藏長城
聲明:「大地理館」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聯我館人員
喜歡我館內容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
大地理館 geo-museum
推薦閱讀:
※明朝大戰老紅毛,全靠中國海賊王 | 地球知識局
※太狂了!西班牙妄言60人征服大明
※李東陽生平漫話(一)早年際遇
※明朝萬曆征日本算是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