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是放棄?——從一條狗說起

1

1964年,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叫遷移(transfer)的實驗,把狗關在籠子里,每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對狗施以難受的電擊,如此反覆。

他們設想,在多次試驗之後,只要蜂鳴器響起,即使不施加電擊,狗也會拚命掙扎試圖衝出籠子。

結果卻出乎意料,多次試驗之後,只要蜂鳴器一響,狗反而不再掙扎,而是趴在籠子里痛苦的呻吟,等待著電擊的到來。

為什麼?

因為在嘗試無數努力之後,它學會了放棄

2

後來,即使放下籠子閘門,狗也不會試圖逃出去,放棄成了它的習慣

心理學家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狗從之前的經驗中學會了『無論怎麼努力都沒用』的道理,於是放棄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更嚴重的是,這種想法會變成思維模式紮根在腦袋裡,每次遇到障礙,『無論怎麼努力都沒用』的想法就會像條件反射般被觸發!

心理學家研究的是狗,解釋的其實是人。

3

比如,有些人經常會說這兩句話,『太難了』、『我不行』,這種消極的表達就等於在暗示說,困難太過巨大,我能力太弱,所以『我怎麼努力都沒用』,這種人最容易放棄。消極的觀念是比現實更嚴重的阻礙。

一旦挫折和打擊真的來臨時,幾乎每個人都會懷疑起自己,『我不行』的想法就被放大,這時那些本來就悲觀的人會表現出另一個特徵——脆弱,就像實驗中趴在籠子里抽泣的狗,停止努力,承受所有痛苦。

可是,現實中並沒有人把我們關到籠子里反覆電擊,這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4

答案是:學來的。

當人面臨自己無法控制的失敗時,就會產生無助感,這種無助感會讓我們覺得面對困難自己無能為力,進而認為是自己不行。如果這種挫折反覆出現,『無能為力』的感覺反覆重演,就會強化『是我不行』這樣的認知,『我不行』,那自然『怎麼努力都沒用』了,無助的心理就被習得。

不光如此,『我不行』會被放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變成對一切失敗的解釋,最後對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信心,任何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都變得難以堅持,他覺得『自己做不到』。

但問題來了,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遭遇挫折,畢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習得性無助』,或者說每個人的程度有深有淺。

例如愛迪生當年尋找做燈絲的材料,測試了1600多次,就是說他成功之前失敗了1600次之多!為什麼愛迪生中途沒覺得自己不行,沒懷疑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沒有中途放棄?

5

心理學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並由此找到了解決習得性無助的方法。

據說愛迪生在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之前,有人笑他失敗了一千多次,面對嘲諷,愛迪生鎮定地回答說:『我並沒有失敗一千多次,而是成功發現一千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這句話看起來像是抖機靈,而且愛迪生也可能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不過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很好的說明了是什麼讓某些人永遠保持樂觀——他們對失敗的解釋和別人不一樣。心理學家把這種對『這件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發生』的習慣性解釋稱之為『解釋風格』

在愛迪生的解釋風格中,他可能就沒覺得自己失敗, 而是進行了1000多次探索;其次,即使沒有成功,他也不大會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因為每排除一樣材料,就縮小了成功的範圍。總之兩種解釋都在說明,『我的努力是有用的』

反之,如果覺得自己在做無用功,那1000次失敗就是把『我這樣做不行』證明了1000次,最後肯定會懷疑自己蠢,這時別說再多試600次,他可能已經在懷疑自我中改行了。

所以,那些不輕易放棄的人,不一定是憑藉非凡的毅力,而是他們的解釋風格積極樂觀,即使遭遇失敗,也能對負面影響免疫,或者說毅力本身就是思維模式的一部分。心理學家相信,正是這種積極的解釋風格,讓一種人選擇放棄的時候,另一種人還在不屈不撓

對我們來說,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是,無助心理可以被習得,積極的解釋風格也可以

6

要知道消極的解釋風格並不是性格、遺傳或者腦子生了什麼病,僅僅是因為思維模式不正確,不正確,那就改。人的腦袋就像計算機,硬體雖然換不了,但軟體可以升級。

糾正消極的解釋風格可以從這些改變入手:

1.不要簡單地用成功失敗這種單一尺度來衡量自己的努力,我們的許多行為並沒有成功或失敗的判定,而是像種莊稼一樣,只要你在做,它就在生長。比如你每天晨跑,並沒有『晨跑成功』的說法,更不會有『晨跑失敗』,只要你去做,就一直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助益,我們的付出一直都有用。所以,放鬆點,你並不會失敗。

2.不要把失敗或挫折簡單粗暴的歸因於自己不行,要多分析客觀原因。不成功,可能是環境問題,可能是時機問題,甚至可能是別人的問題,總之導致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非常多。把所有錯都歸咎到自己身上,那並不是堅強,而是一種否定自己的消極行為,久而久之對自己的信心就會崩塌。

3.不要給自己設立太高的期望,越是脆弱的人越容易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那意味著更大的難度和更高的失敗率,太難的事情誰都沒辦法堅持,立志一個月背誦5000單詞的人基本全失敗了,懂行的人從來不急於求。在早期,通過設置合理的目標獲得小小的成功,對我們扭轉消極觀念至關重要。

4.相信樂觀比能力重要。能力很重要,但不屈不撓地堅持到底比能力更重要。成功的路漫長而曲折,頭腦聰明能讓人跑得快一點,但長期來看,快點慢點其實無所謂,在風風雨雨中不放棄才是大多數人勝利的原因。所以,打心底里相信樂觀的重要性,然後努力讓自己樂觀起來。

擺脫消極的解釋風格,我們就能從失敗的負面暗示中走出來,從而把不必要的壓力卸掉,讓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能夠輕裝上陣,面對未來一直充滿希望,永遠堅持前行。

----------------

PS:本文並不是嚴肅的學術文章,只算一篇科普文,目的是向大家普及一下『習得性無助』和『解釋風格』的概念,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實驗和理論內容來自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公眾號:超級Study

學習就是競爭力!


推薦閱讀:

Scalers: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構建成長體系
「投資派」就是「人生派」
年底了,你需要這幾部電影讓自己cheer up
梵高1880(六):聖誕前後

TAG:心理学 | 职场 | 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