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61章 大國下流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ìn)。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流行的註解: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相對性之真解:
大國,就像是百川往下匯流之地。是天下各個邦國的交匯點,就好比天下的雌性器官。
雌性永遠是憑藉「不變」來應對雄性,憑藉「不變」來處在雄性的下方。
所以大國憑藉「下」的姿態對待小國,則能取得小國的歸附;
小國憑藉「下」的姿態對待大國,則被大國所吞併。
所以說,或者大國是憑藉「下」的姿態來取得小國的附庸,或者是小國因為「下」的姿態而被大國吞併。
大國只是想要兼容小國、畜養教化其民眾,但不吞併、不干涉其內政;小國只是想要附屬於大國、遵從其統御,但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大國和小國都得到其想要的,所以大國處在「下」的類別,比較好。
相對性之真悟: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大國:大的國家。這裡指擁有很多小附屬邦國的國家。
下流:處在下方,百川匯流。這裡是借溪流和江海的關係來比喻 大國和小國應有的關係。
交:交匯之處。
牝:雌性動物,雌性器官。
【大國,就像是百川往下匯流之地。是天下各個邦國的交匯點,就好比天下的雌性器官。】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靜:靜止。這裡指的是「不變」,保持其「無相對性」。
牡:雄性動物,雄性器官。自然界的生物是怎麼交配的呢?都是雌性處下方不動,雄性處上方做活塞運動。這裡是借雌性和雄性交配的體位關係來比喻 大國和小國應有的關係。
【雌性永遠是憑藉「不變」來應對雄性,憑藉「不變」來處在雄性的下方。】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
取:取得。這裡指的是:大國取得小國的附庸。
取於:被取得。這裡指的是:小國被大國所吞併。
【所以大國憑藉「下」的姿態對待小國,則能取得小國的歸附;小國憑藉「下」的姿態對待大國,則被大國所吞併。】
大國勢強,本身是「上」的類別,因此要保持相對性平衡,就需要有「下」的類別來平衡。它的「下」的類別,指的是保持謙遜、包容的姿態。大國憑藉謙虛包容的姿態,來獲取小國的附庸。
小國勢弱,本身已經是「下」的類別了,如果再持有「下」的姿態,那就是屈膝跪舔了。小國若屈膝為奴,那就國將不國,被大國完全吞併。因此小國對待大國,雖然勢小,但是也要保持「上」的類別,即自主、自尊、自強的姿態,以使相對性平衡。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以取:憑藉xx來取得。指的是:大國獲得小國的附庸。
而取:因為xx而被取得。指的是:小國被大國吞併。
【所以:或者大國是憑藉「下」的姿態取得小國的附庸,或者是小國因為「下」的姿態而被大國吞併。】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擁有很多附庸小國的國家。
小國:附庸的諸侯國。
欲:想要。
兼畜人:兼容小國以獲得其附庸,畜養教化其民眾,但不吞併、不干涉其內政。
入事人:附庸大國,遵從其統御,但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大國只是想要兼容小國、畜養教化其民眾,但不吞併、不干涉其內政;小國只是想要附屬於大國、遵從其統御,但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在老子的時代,國家是分為中央國,和各個諸侯國。這裡的大國,指的就是中央的周國。小國,指的是附庸的諸侯國。這裡說的大國和小國的關係,就像是現代的中央政府和各個省市政府的關係,就像是美國的聯邦政府和各地省府的關係。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大國和小國都得到其想要的,所以大國處在「下」的類別,比較好。】
為什麼大國保持「下」的姿態比較好?因為只有這樣,雙方的相對性才能平衡,才不會導致社會動蕩。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來描述上級的聯邦政府應有的姿態,即:謙遜、包容、無相對性,以保持其「下」的屬性不失。
而下級的省市政府,則應該自強、自尊、自主,以保持其「上」的屬性不失。
只有這樣,上下級各自都能保持相對性平衡,天下 因而能自然和諧。
推薦閱讀:
※【教程向】《四庫全書》電子版Windows10下安裝&配置流程
※道談無味|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五章
※錯亂的祭祀|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0
※民族主義的淵源|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