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疾病,我們需要摒棄的誤解

心理疾病不像感冒那樣,拖一拖或吃些葯就能好轉。我們的大腦複雜而神秘,心理疾病也是如此。這就導致了人們對它有許多誤解,從而使其恢復變得更加困難。無論你是否受其困擾,你都應該知道一些關於心理疾病的事情。

在探討對心理疾病的誤解之前,我們先聊聊何謂心理疾病。生活中的某些時刻,我們都曾有過糟糕的情緒或壓力,這些都屬於正常反應。而心理疾病是使人難以正常生活的任何心理狀態。它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和工作,阻礙你達到原本能夠達到的目標。

這個定義聽起來可能很寬泛,那是因為我們的心智過於複雜。心理疾病包括了對情緒和動機造成嚴重影響的焦慮症和心境障礙;也包括影響感知或感覺,讓人產生妄想或幻想的精神分裂症。我們依靠自己的情緒、感知、感覺來生活,當其中一環無法正常運作時,生活將會變得無比艱辛。

我聽過許多關於心理疾病的誤解。有一些誤解是多數人不曾聽說的,也有一些是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誤解1:「心理疾病無法治癒」

可能有些人會告訴你心理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如果這是真的,那對心理疾病的治療和處理就顯得毫無意義。倘若對一個心境障礙患者(如抑鬱症患者)說,他們的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這會導致患者嘗試治療的動機變得更加微弱。而實際情況要令人振奮得多:儘管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治癒心理疾病,但還是能讓很多心理疾病的癥狀得到控制,讓患者過上幸福滿足的生活。

數十年來,人們認為步入成年以後大腦就不會再發生改變了。正如David Hellerstein醫學博士所說,即使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都很少有人去考慮大腦會隨著時間而發生物理改變這一概念。然而近十年來,研究者越來越多地發現神經可塑性——這意味著大腦在生活歷程中會產生新的連接並重組自身。

神經可塑性會伴隨人的一生。它會不斷地重建大腦結構與功能,並且會受到經歷、基因、行為和思維模式的影響。更有趣的是,鍛煉與體育運動對「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刺激大腦細胞生長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產生巨大作用。

你的癥狀也許很強烈,難以承受,但並不意味著永遠都會這樣。治療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尤其是像精神分裂症這種精神障礙更是難以治療,但治療的確是有效的。

誤解2:「只有暴力或情緒不穩定的人有心理問題」

心理疾病的表現方式是因人而異的。有些抑鬱症患者會將癥狀內化而表現得十分快樂,而有些患者可能把癥狀表現得十分明顯。同樣的,有些焦慮症患者可能會易怒易躁,而有些患者僅僅只是逃避社交。

至於對暴力的刻板印象,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心理疾病和暴力有真正意義上的聯繫。2003年的一篇關於暴力和心理疾病的論文上,Heather Stuart博士解釋到,心理疾病並不一定使人變得暴力,有暴力傾向也不意味著這個人有心理疾病。

但這並不是說兩者沒有任何聯繫。例如有些心境障礙或焦慮症患者是有暴力傾向的。如果你有一位患有心境障礙的朋友,除非他表現出暴力傾向,否則你不需要擔心他會變得暴力。即使一個人在生活中情緒很穩定,他也有可能是焦慮症患者。無論一個人的人格、生活方式或背景如何,他都可能遭受心理疾病。

誤解3:「患者無法處理人際關係」

心理疾病會困擾患者,但並不意味著患者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建立人際關係。心理疾病可能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壓力,通常患者在維繫朋友關係、工作關係或者戀愛關係之前會強迫自己先振作起來。然而,與之相反的:脫離正常的人際關係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恢復的阻礙。

作為心理健康記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Lisa R.Rhodes解釋道,擁有支持性的關係有助於患者的恢復。心理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現實的感知與反應,與能夠幫助他的人建立關係會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多年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心理疾病康復的重中之重。支持性戀愛關係對抑鬱症的恢復尤其重要,一段良好的關係可以幫助身處抑鬱時期的人,而一段糟糕的關係可能會使抑鬱症患者病情加重。

處理抑鬱症最大困難在於它常常會扭曲患者對現實的感知。依靠朋友或愛人為我們提供的外界信息,則有助於我們拋棄那些錯誤的認知從而更加堅定。

對心理疾病患者而言,建立和維繫關係的確是困難的。心理疾病無疑讓你的人際關係成為了挑戰,但它並不會讓你失去擁有人際關係的資格。

誤解4:「振作起來就好了」

對於心理疾病最糟糕也是最普遍的誤解就是「振作起來就好了」。假如你曾患有心理疾病,你可能會熟悉這樣的情境:你向一位朋友訴說你的困境,他可能會說「這些都是你腦子裡自己猜想的,」或者「不要過於沉浸在這些想法中,」又或者「你應該向前看。」

而事實上,對於「克服心理障礙」的無能為力正是問題所在。這也是心理疾病與普通心理問題的真正區別。大腦原本可以很好地調節情緒和理性思考,但有時它並不能如此。心理疾病使大腦幫助你從沮喪或焦慮中恢復的那部分失靈了。「Hyperbole and a half」博客解釋了為什麼心理疾病是令人沮喪的:

人們想要幫助患者,他們希望患者對目前的狀況感到樂觀並充滿希望。但是反覆地向他人解釋自己無法體驗快樂又不可避免地讓自己顯得很消極。人們會將積極的事物一股腦地堆到你面前。

心理疾病中的抑鬱不像其他困難那樣用希望去抵抗就能解決。它不像其他任何事物,你不能去填充它,也不能掩蓋它。但它又的的確確存在,它讓每件事都失去意義。

心境障礙或焦慮症讓患者失去感受事物的能力。如果患者能夠「振作起來」,他就不會患上心理疾病。當每個人都告訴他要換一種感覺時,但他卻做不到,並且這種無法制止的情緒會使患者感到更加絕望。這是一個可怕的怪圈,只有讓患者和幫助他的人都意識到應該換一種方式,才是走出這個怪圈的唯一途徑。

誤解5:「治療是浪費時間」

關於心理疾病,危害最大的誤解就是」治療是浪費時間」。這些誤解有來自絕望的患者,也有來自感到沮喪的幫助他們的人。然而,這種誤解只會阻礙患者真正的康復。

目前神經科學仍然是發展中的領域,這也意味著心理治療師不但受限於自己的經驗,還會受限於自己的學識(發展中的科學或不斷變化的模型)。這很容易導致人們對心理治療的質疑。

但無論如何,回顧心理疾病與治療的發展歷史,我們必須認識到治療並非是無效的。儘管整個治療過程可能會持續很久,中途甚至會感到毫無作用。但正如前面所說,心理疾病不是通過「振作起來」就能好的,你需要積極地尋求幫助。

關於心理疾病,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註明:本文所提及的心理治療不等同於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的對象是有心理困惑、心理問題,但生活仍能正常進行的非心理疾病人群。

「心理治療」的對象是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人群,指的是符合疾病診斷標準的神經症、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症等患者。

參考資料

1.nimh.nih.gov/health/top

2.mentalhealthamerica.net

3.nlm.nih.gov/medlineplus

4.psychologytoday.com/blo

5.ncbi.nlm.nih.gov/pmc/ar

6.hyperboleandahalf.blogspot.com

who.int/mediacentre/fac


推薦閱讀:

TAG:心理疾病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