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卻得不到回報?你可能陷入了「努力的陷阱」

這是「解題者」解答的第5個問題

閱讀本文需要8分鐘

Problem 5: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卻得不到回報?」

1. 努力的陷阱

2006年的時候,日本電視台NHK製作了系列紀錄片《窮忙族》。

窮忙族(Working Poor)這個絕望的群體整天拚命工作,卻看不到回報,貧窮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

比如34歲的臨時洗車工小山良人,高中畢業後從事超過二十個工種,卻大多是學不到技術的短期工作。現在也只能同時打幾份零工,即便拚命工作收入也沒增加多少。

「每天都很忙,卻看不到回報。」

好友L自己在創業,卻也有類似的苦惱:「公司做了兩年多,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一周六天,每天能在11點前回家我就該偷笑了。可是我的項目總是增長乏力,一個接一個死掉了。」

當然還有那些每天5點半起床背單詞11點才去睡覺、成績卻一直沒有提高的學生們。

每天晚上啃完書、加完班癱在床上時,可能我們都會有同樣的困惑:「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卻得不到回報?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努力的陷阱」。

2. 努力的陷阱僅僅是因為效率低嗎?

有人會把「努力的陷阱」簡單歸因成效率問題,其實不然。

效率低的確是原因之一,卻不是全部——比如前文提到的L先生,他的團隊執行力特彆強,效率並不低。

L最大的問題,是他的公司沒有清晰的願景。因而他頻繁地更換創業方向,以至於很多過往還算得上成功的項目,在更換了創業方向後都失去了價值。

比如他曾在兩個月裡頭迅速為旗下一個公眾號積攢了10萬粉絲。然而,在公司換方向後,由於目標用戶跟原先不一樣了,他便將公眾號低價出售了。

這便是「努力的陷阱」的另外一個原因——效用低

稍微解釋一下效用(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的不同:

簡單來說,效用就是「做正確的事」,效率就是「正確地做事」。

這裡順帶引出一條超級無敵簡單的公式:

容我再啰嗦幾句前面讀書的例子:

* 回報:一定時間內獲取的知識數量

* 效用:讀完每頁書後獲得的知識數量

* 效率:每小時完成閱讀的書本頁數

* 總用時:總共度過的時間

就算每小時完成閱讀的頁數再多(效率再高),假若沒有好好的把書中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效用太低),讀了也白讀。

回過頭來看看前面提到的兩個案例:

對於窮忙族小山而言,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效率——頻繁的跳槽導致他沒有一門精通的手藝,因而也只能一直從事低效率、重複性的機械勞動。

而對於L先生來說,雖然項目都能高效率落地,效用卻是他更大的瓶頸。

既然效用和效率兩手都要抓,針對不同類型的「努力的陷阱」,我們自然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

3. 如何擺脫「低效用陷阱」?

訣竅1:確認目標

在抱怨「努力卻得不到回報」之前,你必須先搞清楚你想要的「回報」是什麼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所謂「回報」就是不斷地接近企業願景

前文也提到,L先生的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企業願景,所以一直都陷在盲目試錯的過程中。用雷布斯的話來說,就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幅圖:

A和B兩個人的起點一致。

A一開始就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回報」是什麼,於是徑直往目標走,不做無用功。

B卻不然,他可能在多次試錯、繞彎路之後才幡然醒悟,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回報」是什麼,但這時候已經做了太多無用功了。

有些時候,停下來先想一想你的目標是什麼,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公司需要願景,你自己也需要人生目標。

至於怎麼找到你的人生目標,不妨參照下我另一篇文章《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中提到的方法。

訣竅2:做好資源配置

資源指的是你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包括你的知識技能、時間、資本、團隊、人脈等等。

要做好資源配置,不得不提的是二八法則(The 80/20 rule)

麥肯錫常用的思考工具里,被最廣泛提起的概念除了MECE(不重不漏法則),應該就是80/20了。

二八法則說的是,往往你可以用完成一件事情所需所有資源的20%,就達到你想要的80%的效果。因而,我們應當把資源配置在能帶來最大效用的事情上。

針對個人努力而言,做好資源配置有兩個特別重要的維度:對外順勢而為,對內揚長避短

1)順勢而為

「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就是因為那頭豬選了效用最大化的方向。

如果純粹從商業角度考量,判斷方向最最重要的標準,是供求關係。當某個市場供不應求時,自然是最容易賺錢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紅利期」。

所謂「順勢而為」,指的就是儘可能抓住每一個存在紅利期的機會。

以我自己為例:我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在麥肯錫服務傳統金融領域的資深專家很多,我知道我就算花上4、5年也拼不過他們。

與之相對的,那時候互聯網金融領域剛萌芽,基本沒人懂這一塊,這個領域的人才供不應求,正處於「紅利期」。

於是我主動跟老闆說,金融創新(當時還沒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這塊我來負責吧,我以前在互聯網公司待過,也在互聯網領域創過業。

於是我搶佔紅利,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互聯網金融相關項目上,漸漸成為公司最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一本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暢銷書(《風口上的豬》),結識了一堆行業專家。離開麥肯錫後,不少同事遇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隨著市場變化越來越快、信息越來越對稱,各個領域的紅利期越來越短了

比如前幾天跟一個律師朋友聊到,早前因為資產證券化很火,所以這個領域的律師特別吃香。然而隨著監管明晰、門檻降低,大多律師都可以做了,沒多久這個紅利期也就過去了。最近的熱點又變成了ICO,於是研究這方面的律師也隨之聲名鵲起,但這個紅利期有多長也不好說。

把握市場動態,適時調整資源配置也很重要。

2)揚長避短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資源稟賦。了解你擅長什麼,可以把更多的資源匹配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上

以知識技能為例,比如說我妹妹,她的天賦在設計、繪畫上,從小她一進畫室便放著光,覺得畫畫很開心,想要什麼就畫什麼。不過她偏科嚴重,理科成績常常不盡人意。中國教育更多的是強調「均衡」,家裡人自然不斷督促她好好「補短」。

好在她沒有被爸媽左右,一直在堅持深耕她的閃光點。後來,她考上了有「時裝界哈佛」之稱的法國ESMOD學院學習服裝設計,現在在上海開始做自己的服裝品牌。

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還有另一個重要啟示:你可以把自己不擅長的外包給其他團隊成員或第三方

前幾天和我的前老闆閑聊,提到現在他做 to-B 的生意,時不時會有需要應酬搞關係的場合。他坦率道:「這方面我確實不喜歡,雖然說硬要我上我也不是做不來,但我團隊裡頭有人天生就擅長做這一塊,而且他也喜歡做。花同樣的精力,他可以帶來10分效果,我可能只能帶來3分,自然是他更適合做這個事情。我就專心做好產品就好了。」

4. 如何擺脫「低效率陷阱」?

避開低效用陷阱後,我們來看看低效率陷阱。

以往我也在一些文章分享過如何提高效率,這裡也稍微老調重彈一下。

訣竅1:持續學習練習

磨刀不誤砍柴工,持續學習知識、練習技能,自然可以提高你的效率。

比如窮忙族洗車工小山,如果他不再繼續跳槽換行業,而是一直在洗車行工作下去,他會學習到各種汽車護理知識。長此以往,他在同樣時間內自然可以保養更多的車。甚至,未來他說不定還能獨當一面,自己開洗車行。

訣竅2:增加有效時間

有些人雖然工作努力、一直加班,卻總有不少時間在走神,有效工作時間其實並不多。

這種低效率現象主要是由信息過載引起。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習慣了每天無數的未讀信息。隔三岔五就要回下微信、刷下朋友圈和微博,生怕錯過什麼熱點、生怕被朋友落下。這種現象被稱為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

我個人為了改善FOMO現象做了兩個努力:一是買了副降噪耳機,戴上後世界都清靜了;二是我把微信的通知功能關閉了。

我以前也提過好友寺主人的例子,她做得更極端:她停用了微信。

寺主人是個自媒體人,知乎大V微信大號,所以她的工作內容很大比例是需要專註的研究和創作。

某天,她在停用了微信兩個月後發了條微信:在告別手機的這段時間裡她成功:寫完了1本書;看完了3本書;每天10點睡6點起;每天運動半小時;公號從時尚榜十幾名一下竄到第二名。所以她決定以後一個月只用一次微信,有急事唯一能聯繫到她的就只有電子郵箱。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這麼做,不過,你可以從停用微信通知開始。

5. 如果以上你都做到了…

最後來個總結:

所以要擺脫努力的陷阱,要麼通過確認目標、做好資源配置來提高效用,要麼通過持續學習練習、增加有效時間來提高效率。

當然,如果上述四個點你都做到了,卻還沒有看到「回報」,那還有一種可能性:不是不到,時候未到

換句話說,就是公式裡頭的「總用時」不夠。就像下面這條曲線,說不定你已經處於A點了,稍微再堅持一會,等著你的可能是指數增長呢。

| 課後練習 |

你是否正陷入「努力的陷阱」之中?若是,找到主要原因,並列出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推薦閱讀

[1] 肖璟, <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 2015

[2] 肖璟, <做個不著急的聰明人>, 2017

[3] 寺主人, <女神進化論>,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7

[4] NHK <日本的窮忙族>系列紀錄片, 2006

[5] Rick Nauert PhD, <Fear of Missing Out Drives Use of Social Media>, Psych Centeral, 2013

題圖/ Unsplash

轉載與交流請聯繫/ raphael.xiao@foxmail.com

公眾號/ imjietizhe


推薦閱讀:

譯文|每天這17件小事兒,讓人更加聰明!
譯 | 5個方法,讓你每天都開開心心
個人的變現能力是怎樣一種能力?如何提高?
設計師有沒有所謂的 35 歲中年危機?

TAG:个人发展 | 自我认知 | 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