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道明詩朗誦《廢墟上的敬禮》朗誦藝術賞析

沉鬱創痛,大氣悲壯

——陳道明詩朗誦《廢墟上的敬禮》朗誦藝術賞析

文/蕎麥花開

陳道明 激情朗誦《廢墟上的敬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xMTY0MDQ=.html

著名演員陳道明的大段台詞表現極佳,諸如《康熙王朝》(2001)康熙正大光明殿痛斥群臣、「千叟宴」敬酒辭,《我的1919》(1999)顧維鈞巴黎和會兩次發言,早已成為影視劇中經典片段,被選為戲劇學院傳媒學院學生試戲的教材範本。下面賞析一下他的詩朗誦《廢墟上的敬禮》(2008)。

2008年5月30日晚,陳道明在四川省「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大型特別節目「以生命的名義」上,現場朗誦詩人梁平寫作的現代詩《廢墟上的敬禮》。先全文照錄詩作:

那是陽光少年,

沒有經歷過的黑暗。

那是童話世界裡,

沒有講述過的痛苦。

一個三歲的孩子,

就在這無邊的黑和無邊的痛里,

等到了一片燦爛的迷彩!

是英雄抱著他邁出了黑暗,

走向陽光。

迷彩的手臂上,

傳遞著他幼小的身體。

此刻的孩子,

掙扎著舉起了他稚嫩的右手,

向著搶救他的英雄們表達敬意。

我的朋友們哪,

這是怎樣的一份敬意!

這是一種超越年齡的莊重,

是一個不規則的軍禮!

也就在這一刻,

一個正在流血、流淚的中國,

忘掉了身上的痛。

當他舉起右手的時候,

幾乎每一顆心都為之震顫……

那是爸爸的手,媽媽的手,

那是小夥伴們的手,

那是廢墟里血肉模糊的手,

那是些已經折斷了不能再舉起的手,

那是四川八千萬森林般的手!

舉起來,

那舉起來的是一陣呼啦啦感恩的風啊!

感恩,

從一個幼小的心靈,

流淌出一脈清泉。

——匯成一條大川,

向著海的方向奔涌!

一位將軍說,

這是我們接受的最崇高的敬禮,

足以讓群山肅立,舉國敬仰,

讓每一個生命體會大難面前的從容。

孩子,

你那高高舉起的右手,

帶給了中國一個怎樣的感動。

他將珍藏在共和國的記憶里,

珍藏在十三億中國人每一顆自豪的心中!

——詩中敬禮娃娃是指在四川地震中解救出的小男孩郎崢。2008年5月13日早晨,三歲的小郎崢被解放軍官兵從廢墟里救出後,躺在一塊小木板做的臨時擔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著他的解放軍叔叔敬了個少先隊的禮,綿陽晚報記者楊衛華用相機記錄這一感人瞬間。這張照片公布後,小郎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溫家寶總理兩次到醫院看望小郎崢,稱讚他「堅強、勇敢」。

全詩共分七小節,陳道明根據詩歌分節,在節奏波瀾上製造了六個高潮:第一、三、四、七小節,各一個高潮;第二、六小節,未安排高潮;第五小節,兩個高潮。由此可見,陳道明對朗誦階段性高潮的製造掌控,依據於詩歌內在節奏、又不全囿於詩作分段,而是加以自身衝決動蕩的情感波瀾的改造,可謂如蘇軾評吳道子畫作「出新意於法度之內,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因為地震賑災的主題,陳道明朗誦的基調是沉鬱愴痛,朗誦中數次哽咽,令現場觀眾動容鼻酸;複發揮他跌宕大氣、氣勢驚人的台詞表現特點,以如康熙聲震乾清宮、顧維鈞語驚巴黎和會的聲勢,為整場朗誦營造出大氣悲壯的壯闊效果,實在是大手筆,如若比諸詩歌,或唯詩聖少陵之沉鬱頓挫蒼勁壯美如《丹青引》《詠懷》《北征》等作,最能類比其藝術特質吧。

【第一小節】

那是陽光少年,

沒有經歷過的黑暗。

那是童話世界裡,

沒有講述過的痛苦。

一個三歲的孩子,

就在這無邊的黑和無邊的痛里,

等到了一片燦爛的迷彩!

在哀傷悠長的提琴配樂聲中,一襲黑衣的陳道明走到台中央,開始朗誦:「那是陽光少年,沒有經歷過的黑暗。」起勢平順,「那是童話世界裡」陡然升調,「沒有講述過的痛苦。」又松韁緩下。「一個三歲的孩子」說到「三歲」的時候特意朝向台下觀眾點了幾下頭,以示強調(這孩子多麼小),「就在這無邊的黑和無邊的痛里」一句之間又作起伏:「無邊的黑」升調,「無邊的痛」降調。大抵話劇藝術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抑揚起伏陰陽張收,台詞的「張力」,基本的即在於此。——接上分析:朗誦至「無邊的痛里」,聲音開始微顫,「等到了一片」顫聲愈明,此時陳道明一個停頓,這個停頓既是為接下來最後半句的小高潮蓄勢,又是整理控制一下快要哽咽的情感,穩定一下語音,斂平臉上膚紋的發顫,然後克制著沉鬱的情感噴發出五字「燦爛的迷彩!」——壓抑中的爆發,爆發里的剋制,最具沉鬱愴痛的感染力。可旁通的一例即是電影《唐山大地震》(2010)中陳道明所演養父邊拍沙發邊大吼女兒「不想讓我擔心?……我天天擔心!你上哪兒啦!」他佝僂著背紅著眼眶,要忍住性子實在又情感難抑(那麼多年的委屈啊),要怒責女兒實又不忍,這克制中的創痛愈見深濃。

【第二小節】

是英雄抱著他邁出了黑暗,

走向陽光。

迷彩的手臂上,

傳遞著他幼小的身體。

此刻的孩子,

掙扎著舉起了他稚嫩的右手,

向著搶救他的英雄們表達敬意。

整個第二小節語速、語調、語聲都較為平順。這就如《康熙王朝》中康熙正大光明殿怒斥群臣那段台詞戲,先前一大段「當朝大學士,統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四位;六部尚書,朕不得不罷免三位。看看這七個人吧,哪個不是兩鬢斑白?哪個不是朝廷的棟樑,哪個不是朕的兒女親家……他們爛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了朕的手裡,卻搞成了這個樣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於國家,愧對祖宗,愧對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罷免了自己!」雖有波瀾但總體平順,是為稍後的雷霆爆發充分蓄勢——有抑乃見揚。回到賑災詩朗誦。這節末沒有製造小高潮,但「此刻的孩子,掙扎著舉起了他稚嫩的右手」一句又確是升調,「做出」要波翻浪涌的「假相」,在觀眾又準備鼓掌之時而朗誦者只是高提韁緩松繩一句平順的「向著搶救他的英雄們表達敬意」把場面平靜下來。藝術表達者與受眾的面對面交流互動既要有默契,又要有意外。融洽與刺激共同導向一個詞兒——舒服。

【第三小節】

我的朋友們哪!

這是怎樣的一份敬意。

這是一種超越年齡的莊重,

是一個不規則的軍禮!

果然,前邊的「故意」蓄勢短暫停頓是為了本小節湧起全場詩朗誦第一波小高潮。(第一小節「燦爛的迷彩!」嚴格說來只是爆發里的剋制。)但見陳道明氣出丹田沉聲喊出「我的朋友們哪!」以作提醒,就如上述康熙台詞戲康熙平穩說完「當朝大學士,統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四位;六部尚書,朕不得不罷免三位。」然後陡插一句「看看這七個人吧!」振起語勢提領全場。「這是怎樣的一份敬意」一句「這是怎樣的」五字洪亮,接續前之黃鐘大呂,「一份敬意」平緩降調。通常對這句的處理似乎是「我的朋友們哪,這是怎樣的一份敬意!」(重音在末尾,前半句平順),但陳道明的處理卻是「我的朋友們哪!這是怎樣的一份敬意。」(前重後平),可謂善於出奇——接著聽,「這是一種超越年齡的莊重」,平順蓄勢,然後陡起波瀾,「是一個不規則的軍禮!」——這句又可分三小段,「是一個」提勢,一頓,「不規則的」洪亮,略頓,最後「軍,禮」兩個字一字一頓,斬截頓挫,收得利落!

【第四小節】

也就在這一刻,

一個正在流血、流淚的中國,

忘掉了身上的痛。

當他舉起右手的時候,

幾乎每一顆心都為之震顫……

那是爸爸的手,媽媽的手,

那是小夥伴們的手,

那是廢墟里血肉模糊的手,

那是些已經折斷了不能再舉起的手,

那是四川八千萬森林般的手!

在全場再一次的如潮掌聲漸漸消歇里,陳道明的聲音又平順切入,「也就在這一刻,」然後繼續平順鋪敘,「一個正在流血、流淚的中國,忘掉了身上的痛。當他舉起右手的時候,幾乎每一顆心都為之震顫……」這裡要說的就是陳道明台詞里除了前文所析的高低抑揚,還有語速控制的趨快趨緩。「一個正在流血、流淚的中國」語速正常,「忘掉了身上的痛」有意放緩,「拉大字距」;「當他舉起右手的時候」語速正常(注意,這句又帶哽咽之聲了),「幾乎每一顆心都為之震顫」末四字「為之震顫」又有意放緩。話劇藝術的陰陽張力不僅僅由語調語聲的頓挫抑揚製造,語句節奏的快慢鬆緊也甚為重要。但很多演員沒留心到此點,很少在這點上下功夫。舉一例旁通:陳道明在電影《一九四二》(2012)里演蔣。1942年的蔣,內憂外患焦集一身,心神疲憊不堪。送走美國外交使團,河南戰區對日作戰也已過了一個坎,這時委員長之所想,竟是文膽陳布雷都跟不上趟的?——賑濟災民終於可以擺到案頭最重要的位置。看他一溜說出那麼多部署,不但不禁《時代周刊》,還要翻印,省部級高官人手一份,李培基的報告附後;通知閻錫山暫緩山西戰役,調撥一部分軍糧賑濟災民;號召全國捐款捐糧共紓國難……便可知賑災一事早就一直牽縈在他心頭。民心啊,民心,得天下靠民心,守天下更要靠民心。感慨及此,一直保持著平穩清晰語調的委員長,在最親近的侍從面前,一下子低軟放緩了聲音,帶著似乎是疲倦,又似乎更多是烈士暮年追憶當年的呢喃,道出「有的時候,我特別懷念北伐時期,一呼百應,所向披靡,那時,身上沒有負擔,盡可以,和民眾站在一起。」(其語意蕭索疲憊低緩尤在「北伐時期,一呼百應,所向披靡」三個四字詞)——也許,這一刻疲憊的無掩飾的追憶,更讓他自己也讓我們,真切的感到,好好的對民眾好,再跟他們站在一起,是何等的緊迫和重要。——回到朗誦現場。「那是爸爸的手,媽媽的手」,語音溫柔,「那是小夥伴們的手」,仍然平順,然後開始提調了,「那是廢墟里血肉模糊的手!」,但調子只高了一檔,如八十碼提到一百碼,「那是些已經折斷了不能再舉起的手」又穩下來,陡地振起,如一百碼提速到一百二,一百四,狂飆卷地,怒濤排空,「那是四川,八千萬,森林般的手!」——「那是四川」聲振屋瓦,「八千萬」破瓦裂空,「森林般的手」直如破空霹靂!「森林般的手!」雷霆行空之同時,陳道明右手成拳屈肘振臂,聲音的烈度配以肢體語言的剛勁大氣,現場衝擊力感染力十足!台詞到高潮時肢體語言配合的「屈肘握拳」且旁通一例:《我的1919》中顧維鈞和會第一次發言。(詳見本書中《我的1919》專文。)

【第五小節】

舉起來,

那舉起來的是一陣呼啦啦感恩的風啊!

感恩,

從一個幼小的心靈,

流淌出一脈清泉。

——匯成一條大川,

向著海的方向奔涌!

打鐵趁熱,趁著這波怒濤振海的高潮,在全場掌聲的潮湧中,陳道明繼續:「舉起來,那舉起來的,是一陣,呼啦啦感恩的風啊!」接下來又降調,是哽咽之聲,低回嗚咽:「感恩,從一個幼小的心靈,」這時他臉上膚紋也隨之顫動變形,「流淌出,一脈清泉,」然後又陡然振起,「匯成一條大川,向著海的方向——奔,涌!」「奔,涌!」倆字,雷霆霹靂,又響亮又斬截!道出「奔,涌」時陳道明肢體語言又搭配而出了:他右臂提起,掌沿斜起朝向右前方猛地一插!如一道厲電破碎虛空!其例則可旁通《我的1919》中顧維鈞和會第一次發言:顧維鈞語及「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且看他直起腰來,挺起身板,語氣陡然切換到雷霆模式,可謂變生不測,其勢如怒濤振海,凌厲到了極點,說話同時提起右手叉開五指朝上前方虛空處猛地一插。這裡還要特為言之的是他朗誦語意中壓抑克制的內在波瀾——哽咽低回的顫聲。如果你問我什麼陳道明最虐心,我會說隱忍壓抑著澎湃情感的陳道明最戳人心魂。這時他往往配以面部表情的膚紋顫動痙攣變形。看也看得戳心。可旁通《我的1919》顧維鈞和會第二次發言。(詳見本書中《我的1919》專文。)

【第六小節】

一位將軍說,

這是我們接受的最崇高的敬禮,

足以讓群山肅立,舉國敬仰,

讓每一個生命體會大難面前的從容。

【第七小節】

孩子,

你那高高舉起的右手,

帶給了中國一個怎樣的感動。

他將珍藏在共和國的記憶里,

珍藏在十三億中國人每一顆自豪的心中!

——「飄風驟雨不宜終朝」,第五小節的兩個高潮疊加澎湃,第六小節平順無瀾,第七小節最後以一個中等幅度的小高潮收勢(「珍藏在十三億中國人每一顆自豪的心中!」),結束全篇。就整篇朗誦整體布局分析,第五小節實在如《天龍八部》群雄大戰少林寺一回,達到了全書的最高潮,「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之後,全書已是駿馬注坡,履險如夷,盡可信馬由韁,閑看茶花滿路;而我們對朗誦功力大段台詞戲功力強悍幾無匹敵的著名演員陳道明本場詩朗誦的藝術賞析,到此也就end啦。謝謝惠閱喲^_^。

2016年2月24日寫於成都


推薦閱讀:

陳道明: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中國大陸影視界「天下五絕」:陳道明、王志文、陳寶國、張國立、李雪健
陳道明的文化內涵
陳道明巧用心思於服裝道具

TAG:陈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