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瘺靜脈狹窄的二維超聲形態

動靜脈內瘺的狹窄多發生在靜脈部分,在血管造影上就表現為血管腔減小,而在超聲上我們能觀察到狹窄更加豐富的細節,主要是有賴於超聲對血管壁和血管外結溝的顯示,能為我們提供更多信息。

  • 第一種情形,就是我們傳統認為的由內膜增生造成的狹窄。可見血管內膜明顯增厚,血管外徑不減小。根據既往的研究,這種增生主要來源於中膜平滑肌向內膜的遷移,也有學說認為是來源於外膜或者骨髓間充質細胞。如下圖。

  • 第二種情形,我們也發現一些狹窄,內膜的厚度增加並不明顯,主要是血管外徑的減小,類似於血管痙攣。如下圖所示,縱切面和橫切面都有顯示血管外徑減小。

下圖是人工血管內瘺的靜脈流出道,也是如此。中間那個條帶狀回聲是導絲。

但是與痙攣不同的是這種狹窄並不能自行擴張恢復,而且進行球囊擴張的時候常常能發現其有一定的硬度,也就是說是存在縮窄環的。這種狹窄的形成機制並不是很明確,本人推測,一種可能性是在血流衝擊下,血管收到刺激而出現收縮,長時間後,收縮的平滑肌內膜化或纖維化,從而再也無法自行擴張而行形成狹窄。這種情況感覺在吻合口附近的流出道較為明顯,尤其是轉角處,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瓣膜後的血管,這兩種情況的共同點是局部湍流都較為明顯,血管受到的應力比較大,應力就是刺激因素,而且是個持續刺激因素。

有時這種類型的狹窄在PTA時很容易被擴開,但是回縮也很快,呈現一種Recoil 的狹窄,而對於靜脈本身內彈力層就是缺乏的,所以本人推測是不是這種狹窄中平滑肌的內膜化或纖維化並不充分,依然有一部分平滑肌存在,使血管呈現擴張後的彈性回縮。

  • 第三種情形,就是兼有以上兩種的特點,內膜也增厚,外徑也縮小。如下圖。

在本人的印象里,這種混合形態的狹窄應該是最常見的,也說明狹窄的形成機制可能是多樣的、複雜的。

  • 第四種情形,狹窄並不是某一段長度的管腔減小,而是因為血管腔內形成了一層"隔瓣「,像一堵牆擋在血管腔當中,血流僅僅通過牆上的一小個窗戶通過。這種狹窄我姑且稱之為「隔瓣」型狹窄。其也可以分為好幾個類型,最常見是瓣膜增厚粘連,以後再細講。如下圖。

這種狹窄的特點是狹窄非常短,所以橫切面有時會漏診,縱切觀察比較確切。

  • 第五種情形,狹窄並非血管本身的問題,而是由於外源性壓迫造成。如下圖所示,人工血管周圍血清腫對自體靜脈造成壓迫。這種壓迫造成的狹窄通常橫斷面上呈現橢圓形,內膜增厚不明顯,可區別於其他狹窄。

(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

上肢靜脈評估——觀察和測量
靜脈夾層--動靜脈內瘺PTA的少見併發症

TAG:血液透析 | 超声图像 | 肾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