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師資一詞是這麼來的|重解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古本合校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習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註:這裡的「習」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左忄右曳,此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習」,現代漢語已無此字。其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曳」,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襲」。根據文意,此字應為反覆習練之意,「曳」與「襲」應為抄錄時誤讀的結果,故本合校版用「習」字來進行替代。
古本注釋
瑕適: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點、過錯。
籌策:竹碼子。古時計算用具。
關籥:鎖匙。
纆約:繩索。
古本釋義
善於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於言說的人不出瑕疵,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竹碼,善於關閉的人沒有鎖匙而使人不能開啟,善於打結的人沒有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所以聖人常常善於救人而沒有放棄的人,物則沒有放棄的財物,這叫做常明。
故此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之人,是考驗善人的資料。不重視他的老師,不喜愛考驗他的資料,雖然有知識也是太迷糊,這叫做精要。
真經解讀
本章老子首先用了五個比喻來闡明他的論點,這五個比喻是這樣的: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
「善」的本意是吉祥,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很多意思,如好、美、良、慈、巧、高明、擅長、喜愛等等,但這些都是吉祥美好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基本上沒出這個圈。本章雖有十個「善」字,其意也大致如此,並沒有什麼特殊情況。
善行者無轍跡
善於行走的人不留痕迹。高手走路如蜻蜓點水、踏雪無痕,雖比較誇張,但大體也能做到,無外乎盡量不留下足跡或抹去痕迹罷了。這是形容高人行蹤隱秘、深藏不露的特點。
善言者無瑕適
善於言說的人不出瑕疵。高手說話言簡意賅、思維周密,盡量不出或少出問題和紕漏。當然,完美的語言是不存在的,正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語只是講高手說話盡量避免出現問題而已。這是形容高人在思維方面的完善周全。
善數者不用籌策
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竹碼。高手算數只需口算心算,不用計數工具就能得出結果。此絕非虛言,很多速算能手都可以做到。這是形容高人做事不必依靠外物即可達到目的。
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
善於關閉的人即使不用鎖具也能使人無法打開。比如有些古代墓穴的石門,根本沒有鎖卻無法打開,用的就是一塊頂門的石頭而已。可見高人若想做成一件事,可不必藉助複雜的工具,只需簡單變通,即可收穫奇效。
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
善於打結的人即使不用繩索也能使人無法解開。比如……用藤條、用皮帶,總之只要能達到效果,用什麼都可以。可見高人要想達成某種目的,可以不拘一格,有很多方法可以採取。
上述這五個比喻,將高人的行事風格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即不留痕迹、不出瑕疵、不靠外物、不借工具、不拘一格。而重點在後面的三個比喻,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高人不會受條件的制約。高人是不同凡響的,而聖人亦是如此。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習明。
通過上述對各類高手的描述,老子得出一個結論:既然聖人是善於救人的高手,那麼聖人在救人的時候也不會受任何條件的制約,只要他想救,都可以去救,而不會放棄任何人。聖人不會在救人的時候提出只救善人、不救惡人這樣的條件來。對於物品也是一樣,沒有什麼東西是被放棄的,各有各的用處,都是寶貴財富。在聖人面前,所有的人與物都是平等的,無論救人還是救物都是無條件的。老子說這叫做常明,即時常明了之意。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既然所有人都不應放棄,所有人的存在都有其價值,那善人與不善之人的價值各是什麼呢?於是老子又得出了第二個結論:良善之人可作為同是良善之人的老師;不良善之人亦可作為考驗良善之人的資料。也就是說,善人之間由於具有相似性,可以互相學習借鑒,而不良善之人由於在很多方面都與良善之人差異巨大,因此總是會給良善之人製造各種麻煩、設置各種障礙,而這正好可以為良善之人提供最為生動的「魔鬼訓練」。
請注意,老子並沒有把人類簡單地劃分成善人和惡人,而是將善人之外的其他人統稱為不善人,不善人只不過是與善人不同而已,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是惡人。而這句「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正好與第四十九章中的「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遙相呼應、互相印證。
這裡為何不像通行本《道德經》那樣,寫作「善人,不善人之師」呢?因為不善人未必願意讓善人做他的老師,兩者之間差異太大了,你一廂情願地教,他也聽不進去。聖人救度世人不一定要當他們的老師,關鍵是讓人們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開始尋找答案。
既然善人與所謂的不善之人都如此有價值,那麼不重視作為老師的善人,不喜愛提供考驗的不善之人就不應該了。這樣的人縱然有很多知識也仍然是個大糊塗蛋。這就是老子想要告誡世人的精要。
本章評述
本章老子用了很多筆墨來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聖人對待天下萬物一視同仁,無條件地救助每一個人,並且每一個人都有其價值,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愛。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