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不相瞞,笛卡爾與公主既沒心形曲線也沒愛情,有的只是命債

在眾人的印象中,七夕自古以來就我國浪漫的情人節。

然而儘管牛郎織女間凄美的愛情故事確實存在,但習俗中的七夕卻根本與愛情無關。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原本紀念的是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

民間的少女們也在那天「乞求」獲得像織女一樣的「巧手」。

圖:《漢宮乞巧圖》中的乞巧節,也表現得像姐妹淘們的聚會

但在現代,為了與西方的情人節抗衡,國人也在乞巧節中找到了一絲愛情元素。

在商業化的推動下,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才得以「發揚光大」。

然而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絕非一個吉利的日子。

畢竟一年才一遇的牛郎與織女的愛情,完全沒有了花好月圓的意味。

試問誰會想用一個悲劇,為自己的愛情代言呢?

說起浪漫又悲情的愛情,科學界也流傳著這麼一個「人造傳說」——笛卡爾與他的心形曲線。

故事始於1650年的一個寧靜午後,斯德哥爾摩街頭上,52歲窮困潦倒的笛卡爾邂逅了18歲高貴的公主克里斯蒂娜

對數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公主,看著笛卡爾埋頭苦算的數學難題,深深被他的才華折服。

幾天後,笛卡爾也被召進宮,成了公主的數學老師

隨著公主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好,他們之間的純粹、美好的愛情也萌芽了。

但得知真相的國王也勃然大怒,笛卡爾馬上被放逐回國,而公主也被軟禁了起來。

圖:黑死病席捲歐洲的藝術作品

不幸的笛卡爾回到法國後,還染上了可怕的黑死病。

然而出於對公主的一往情深,他還是連續給公主寫了12封信,但無一例外都被國王銷毀

但這怎麼能難倒天才的笛卡爾,在生命彌留之際他寄出了最後一封情書

國王拿到這封情書有點懵,因為上面只有一個公式:「r=a(1-sinθ)」

雖然國家找遍了全城的數學家,但所有人都對這式子不明所以。

圖:心形曲線

於是放鬆警惕的國王也就把這封信交給了公主。

等到公主解開謎題後,她的心都碎了,一顆代表著笛卡爾心意的心形曲線就在眼前。

據說這封另類的情書,至今還被保存在歐洲笛卡爾的紀念館中。

這也就是笛卡爾凄美的愛情與著名心形曲線的由來。

在現代這個故事還被百歲山搬去當廣告,只不過把笛卡爾與公主的「信物」換成了礦泉水罷了。

圖:水中「貴族」百歲山廣告中笛卡爾與公主相遇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雖說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在歷史中都能找得到,但故事的情節基本全為杜撰。

這裡面只有一件事情是正確的,那就是一生未婚娶的笛卡爾確實是因這位「公主」喪命。

圖:笛卡爾

在杜撰的故事提到笛卡爾窮困潦倒地淪落街頭。

但在現實中,1596年笛卡爾卻出生於達官貴人家,父親是布列塔尼的議員,也算半個貴族

就算笛卡爾不工作一輩子都不愁吃穿,所以愛情故事的第一幕也根本不會出現。

圖:還細皮嫩肉的笛卡爾畫像

因為早產的原因笛卡爾自幼體弱多病,所以老師也批准其每天可以多睡一會。

久而久之,笛卡爾就養成了賴床的習慣。

但與我們平時賴床玩手機不同,笛卡爾只要在床上醒著就必然是在思考問題

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在床上思考的哲學家」

不過,養成晚起的這個習慣,也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圖:1616年笛卡爾在普瓦捷大學的手稿

笛卡爾在學校雖然隨性,但也是品學兼優的學生,20歲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但即使讀了再多的書,他還是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開始對所學知識感到厭倦。

於是笛卡爾也暗下決心,不再鑽研書本學問,而是向「世界這本大書」出發。

說白了就是開始周遊列國,觀察各種現象同時潛心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圖:笛卡爾出生的地方

笛卡爾一生的足跡,也幾乎遍及了整個歐洲大陸。

而且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其遊學期間得到啟發誕生。

提到笛卡爾,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那句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

後世認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哲學上,被廣泛認為是「近代西方哲學之父」。

但除了在哲學方面造詣極深之外,他對科學領域的貢獻也不淺,所學之識橫跨光學力學數學天文學生理學等多界。

雖然當時的結論不盡然全對,但在那個如在黑夜中摸索的年代,這些理論都為後來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1662年出版的勒內·笛卡爾的著作《論人》中的插畫

而在科學領域,笛卡爾對後世影響最深的還要數其在數學上的成就

在笛卡爾的年代,幾何學在數學界還佔有統治地位,而代數學則幾乎是全新的學科。

但笛卡爾則開創了以代數的方式來表達幾何的先例。

於是,才有了我們現在學的「解析幾何」

圖:笛卡爾著作《幾何學》的內頁

此外,笛卡爾還引入了坐標系以及線段的運算概念。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已知數a,b,c未知數x,y,z以及指數的表達方式都是由他所創。

鑒於其在科學領域的貢獻,笛卡爾也有「解析幾何之父」「極坐標之父」「現代科學鼻祖」等美譽。

提到笛卡爾的數學與直角坐標系,那麼問題就來了,笛卡爾究竟有沒有發明那條心形曲線?

這還得從他與克里斯蒂娜「公主」的故事說起。

原故事記載1650年,52歲的笛卡爾與18歲的克里斯蒂娜公主相遇。

然而事實上,克里斯蒂娜出生在1626年,那時已24歲「高齡」

圖: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肖像

而且她的父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早也在1632年駕崩。

所以克里斯蒂娜從6歲時起,就已經稱得上是名正言順的女王了。

那麼國王早已不復存在,又何來以棒打鴛鴦為主要劇情的悲情故事呢。

圖:「北方雄獅」與「現代戰爭之父」——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

不過要說笛卡爾與公主之間的愛情,最有可能的還數另一位叫伊麗莎白的普魯士公主。

因為上一代人的政變,伊麗莎白從小就寄人籬下,命運多舛。

但伊麗莎白自幼就聰穎國=過人,除了精通六國語言之外,她對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也頗感興趣。

圖:伊麗莎白公主

好學的伊麗莎白在閑暇中,也讀到笛卡爾所著的書,深深被其思想折服。

在這之後,伊麗莎白對笛卡爾的崇拜之情便進入失控狀態,瘋狂地寫信給笛卡爾。

而得到有才華的妙齡公主賞識,笛卡爾也覺得是件極其愜意之事,十分樂意與其探討。

而且當抑鬱的伊麗莎白公主生病時,笛卡爾在1549年還專門為公主寫了一本《論靈魂的激情》*,希望幫公主度過難關。

不過兩人雖情誼真切,但更多的也僅限於關於哲學與科學的討論。

而伊麗莎白對於笛卡爾來說,也只能算是喜歡交往的女性,未找到兩人愛情方面的記載。

*註:《論靈魂的激情》其實就是笛卡爾系統地以自己的理論來解釋人的情感。那時他認為公主除了生理上的病痛,還因悲傷的情緒鬱結於心,所以希望通過理性地看待激情(激情即情感),來抵禦外界精神壓力。

圖:《論靈魂的激情》(Passions of the Soul)

然而世事難料,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又引來了另一位崇拜者

她就是文章開頭心形曲線故事的女主——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女王的出現,不但終結了笛卡爾與伊麗莎白的交往,甚至還提前結束了他的生命。

其實在與伊麗莎白通信之前,笛卡爾就一直受到新教中的一些頑固派人物攻擊。

不過好幾次,在法國大使和奧倫治公的出面干涉下,他才免於遭受迫害。

而笛卡爾生性就是較溫和的人,只想安安靜靜地作研究。

他更不是像伽利略那樣為真理不屈不撓的科學戰士。

例如在1633年,他在得知伽利略獲異端罪後,便放下手中幾乎完成的論宇宙的著作,不敢發表。

圖:伽利略

1649年,女王對笛卡爾寫給伊麗莎白的《論靈魂的激情》十分感興趣,並邀請他到瑞典當自己的哲學導師。

儘管瑞典的環境惡劣,但收到女王的邀請笛卡爾還是欣然地接受了。

畢竟,在瑞典女王的庇護下,笛卡爾不但不用受頑固派的詰難,而且日子應該也不會差。

但是與伊麗莎白分開,來到瑞典後,笛卡爾就傻眼了。

因為這個「熊的國家,處於岩石和冰塊之間」(笛卡爾語)實在是太冷了。

再加之,克里斯蒂娜女王是出了名強勢的鐵娘子。

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女王只能在凌晨5點抽空向笛卡爾學習哲學。

圖:笛卡爾給瑞典女王講課

「我鄙視你們這些11點之前起床的人,也鄙視你們這些3點31出門的人。」

這是一句調侃哲學家的話,前半句說的就是笛卡爾(後半句說的是康德)。

前文已提到過,笛卡爾身體虛弱,是個十分珍惜睡眠時間的人,同時也有賴床的習慣。

現在女王要求笛卡爾每天清晨5點起床,簡直等同要了笛卡爾的命。

果不其然,每天起得比雞早之餘,還要頂著瑞典凜冽的寒風,笛卡爾很快就病倒了。

而且很快,女王也發覺自己並不是很喜歡笛卡爾的哲學思想。

笛卡爾也發現女王並沒有伊麗莎白公主般聰慧,與善解人意。

起初笛卡爾只是輕微的感冒,但因其不願配合治療,很快便轉變成了當時無葯可醫的肺炎

1650年2月11日,笛卡爾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所以這是確實是一個悲劇的故事,只是並不是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罷了。

圖:心形曲線「Cardilid」

同樣,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心形曲線是由笛卡爾發明。

因為首次提出心形曲線「Cardilid」的是一位義大利數學家。

那時是1741年,笛卡爾已經逝世近一個世紀。

圖:不同走向的心形曲線

今天這麼重要的節日,當然你也可以用這浪漫的心形曲線向女朋友表達心意。

只是,你可能得不到傳言中笛卡爾那不存在的愛情。


推薦閱讀:

拆《西方哲學史》23:赫拉克利特其人與思想
現代人真的比古代人更聰明嗎?對追星族、咪蒙粉絲和白蓮教、彌勒教的分析
高爾吉亞的三個命題

TAG:笛卡尔RenéDéscartes | 自然科学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