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得到」停更事件,我看見「知識付費」的三個坑!

羅永浩「停更信」在周五從「得到」APP發出,或許是想借著周末沖淡事件影響,當然也沒有出現在得到和羅永浩微博上。

依然記得,今年5月「得到」APP在北京舉行的知識發布會,羅永浩在台上高高興興推出《羅永浩乾貨日記》。

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後,好好的一件事就這麼黃了。

這三個月時間裡,老羅似乎就沒好好做這款「產品」。

原名很快改成《羅永浩的創業課》、七月間毫無徵兆地延期兩個星期、期間「拖更」更是屢見不鮮,以至於惹毛不少付費用戶。

8月6日,羅永浩宣布拿到10億融資,鎚子暫別危機。以往,鎚子發不出工資,羅永浩就在陌陌做幾場脫口秀,賺點錢緩解一下,他去「得到」的目的也一樣,如今停更自然不在話下。

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可以挖的,卻讓人看到知識付費經濟的嚴重問題。

1、生產知識的難度被大大低估了

羅永浩在停更信上寫了三段話:

在此之前,我嚴重低估了「得到」專欄的工作量,以及得到團隊對質量和規範的高標準。

這三個月每天在公司的十幾個小時工作之後,再用平均四到六個小時後寫稿和錄音(之前錯誤估算的預期是每天兩三個小時)。

在最近的這幾周,我和幫助我搜集資料、整體內容的製造團隊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一度有五個人接近全職幫我做內容,但不能代筆)。

腦補一下羅永浩的心聲:我原以為這和開直播一樣,談點經驗,外帶講幾段相聲,沒想到這麼難啊。

所以,現在就別說羅永浩剽悍啥的了,人家也是普通人。

羅永浩覺得精力有限,這可以理解,鎚子新開了三家公司,明年他還要親自帶隊做革命性的手機系統呢。

但凸顯了關於知識付費經濟的一個問題:生產知識難度很大。準確地說,生產乾貨難度很大。

羅永浩不是個例,同樣是「得到」作者——《5分鐘商學院》的劉潤每天需要花上6個小時後,只是為了準備5分鐘的內容。

但是,被知識付費風口吹得陶醉了的大多數往往不以為然。

很多人以為大概是個人物就能上,知識輸出就像說段子,張口就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而這也是用戶的痛點所在。

知識付費為什麼就是火不起來,原因或許就在這。

早前,就有人質疑過「得到」APP上的語音,所謂的知識產品不過是把一本書的知識點轉化為一段段語音,本質就是把書包裝成語音給賣了。

本來一本書可能就值幾十塊錢,但通過語音輸出大大升值了。這是典型的營銷手段,跟知識付費沒有半毛錢關係。

很多所謂的專家純粹就是這種知識的拙劣的搬運工,起的名字還特浮誇,X分鐘學會某某、60天學習,讓你成為某某……

平台也中招,豆瓣上有一款知識付費產品,叫「豆瓣時間」,一開始做了兩期:現代詩、文學經典解讀,但是第二期節目《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就是白先勇講課時的錄音,網路上俯首即是。

豆瓣只是做了剪輯,但這種所謂的付費產品難道不是對用戶的欺騙嗎?

內容同質化、低質化幾乎是知識付費產品的通病,如果無法解決內容這一問題,也就無法吸引用戶,結果顯然只是曇花一現。

2、粉絲經濟實際上是知識付費的主流

難以生產知識無益是知識付費平台最大的痛點,其次,羅永浩事件同樣暴露了另一個致命的問題。

羅永浩停更後,付費用戶幾乎一邊倒地支持羅永浩。

理解羅永浩的聲音一大片,大力稱頌「老羅全額退款,還送了50塊的券」的也非常多,甚至不少人有這種傾向,即使按比例退錢,甚至不退錢也願意。

毋庸置疑,他們都是羅永浩的粉絲,而且是鐵粉。

在手機領域玩粉絲經濟,羅永浩不是最出色的的,但卻是最突出的。

不久前,就在手機發布會上,他哽咽說:

當有一天鎚子手機賣到幾百萬幾千萬台的時候,傻逼也在用鎚子手機的時候,希望你們記得,這個手機是給你們做的。

粉絲支持偶像,這無可厚非,但這一現象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所謂知識付費實際上就是粉絲經濟。

實際上,那些被證明是成功產品也離不開名人光環。

「得到」的明星產品「李翔商業內參」是羅振宇團隊最早的財經產品,也是羅振宇一手力推的,一開始的宣傳口號就是「馬雲力薦」,雷軍、柳傳志等都是做了推薦的。

「每天聽見吳曉波」是財經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吳曉波做的,本來就是至少有幾十萬鐵粉。

馬東的「好好說話」幾乎是《奇葩說》的周邊產品。

這些知識產品是不是都有點粉絲經濟的影子呢?

知識付費經濟不應該成為粉絲經濟,這是業內的共識,如果吸引用戶付費只是專家名人的光環,而不是知識內容本身的價值,那就根本沒有商業創新了。

還是小密圈(現改名為知識星球)很坦誠,口號就叫:連接一千位鐵杆粉絲。似乎只是想做安靜的「美男子」,為用戶賺點糊口的收入。

但是,這樣的惡果卻是:產品的打開率、復購率不斷下降,用戶新鮮感一過,用戶流失成為必然,而新用戶又無從開拓,而這正是知識付費經濟當前的主要困境。

3、知識付費產品還不算商業產品

羅永浩突然停更,習慣性延期更新,讓人看到不可抗因素,更讓人看到知識付費產品的嚴重弊病:

用戶付錢後,主講人擁有唯一的權力,更新時間、更新頻次還有更新內容都是主講人說了算。

用戶憑藉著對專家名人的信任購買產品,但他們卻沒有給用戶等價的承諾。

網路小說的更新規範——例如唐家三少的「連續158個月不斷更,結婚生子發高燒照更不誤」顯然還不適合知識付費產品。

也許是開始時的野蠻生長,主講人們並沒有顯得那麼職業,這也是被很多付費用戶詬病的。

例如,有些人開了小密圈,但圈子半個月沒有任何動態,有些人則照搬一些公開發表的內容。

背後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很多知識付費的產品都有一條「恕不退款」的規定。

這條規定吸引了內容創作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但也是很多人懈怠的原因。

所以,如果沒有進一步規範,如果沒有平台不能賦予用戶對內容創作者的監督權利,和必要的退出機制,這樣知識付費產品只做了入口,沒有深入規範內容,它就稱不上真正的商業產品,自然也就缺乏更大的商業價值。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堅持認為「得到」的知識付費是大忽悠!
書看不下去怎麼辦?
取關羅胖保智商
如何評價邏輯思維2017跨年演講?
如何評價「得到」APP中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TAG:知识付费 | 得到App | 罗永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