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為何欺詐高發不止?

有金錢的地方,即可見人性的貪婪。比起傳統金融動輒上萬的額度,消費金融雖然額小,但是已經是被盯上的「蚊子肉」,欺詐高發不止。

消費分期因為商業模式的特殊性,特別容易被欺詐分子盯上,或者某個局部地區腐壞變質。和直接的銀行或者現金貸直接放貸不同,消費分期平台一般是作為資金方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撮合借款人和放貸人。門店售賣產品,推薦分期,獲得分成。消費金融平台的銷售幫忙辦理分期。因此,門店店員,消費分期的銷售,甚至是消費者,任何一方動了欺詐的心思,都容易下手。

另一方面,消費分期也有分散的屬性,不僅金額分散,而且地區也十分分散。一次貸款要等至少12個月的漫長周期才能好壞,金額十分分散。消費金融公司在全國布點,往往根據人群特點下沉到二三四線城市。而農村金融往往更加下沉,拖拉機分期,電摩分期,甚至是化肥分期,這些只有交通不便的農村才會需要。地區的分散給不論是前期防範,或者後期欺詐的調查取證都帶來了很大難度。

消費分期的欺詐按照變質的模塊從外向內區分,可以分為中介套現,門店欺詐,內外勾結。最嚴重的一種是返現平台,打的旗號是消費積分給返點,消費者辦理分期後興沖沖在返現平台辦理返點,結果發現被騙。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套現的案例都是受害者都是學生,或者沒有信貸經驗的「小白」,對信用記錄沒有概念。因為社會閱歷不足,以為分期買手機是兼職幫忙提高銷量,賺取兼職費。結果不僅分期買到的手機被拿走,當遇到之後的逾期費用和催收簡訊時才知道自己受騙了。

媒體曝光最多,企業受害最大的是中介套現。中介事實上很多是已經逾期很久的「老賴」或者網上現金貸都借了一遍的「網黑」,後來摸清了各家分期公司的套路,招募信用資質良好的「小白」,拿真實身份信息做分期,然後再倒賣手機、電動車等貨物賺取費用。但是因為線下消費分期風控日漸嚴格,金額又比現金貸小,很多中介表示更「推薦」去套現金貸的口子,風控不嚴,金額更大。

面對來勢洶洶以套現為生的中介,和內外勾結的風險,消費分期平台在其中,往往是受害者的角色。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經常成為被騙消費者和媒體的聲討對象。到目前為止,消費金融還屬於新鮮的購物方式,大多數消費分期平台並沒有建立廣為人知的品牌形象。消費者也不會區分店員和分期銷售的角色。

因此,當發現自己受騙後,消費者往往會聲討消費分期公司,覺得自己受騙。事實上消費金融平台不僅要承擔欺詐損失,還需要派出調查部的人力去幫助消費者調查聲討,得到法律保護。

在防範欺詐上,消費分期平台往往採取了「刮骨療毒」的方式。當發現了某個地區風控「爆了」,很多公司為了止損會一邊調查案件,一邊關閉門店退出市場。但事實上,這已經是亡羊補牢的最後一招了。壞賬損失依舊是公司兜底,和執法部門調查往往耗時長,即使最後欺詐分子能夠繩之以法,能追回來的損失其實少之又少。

消費金融本質依舊是金融。金融離錢太近,是最考驗人性的地方。不僅大額的、光鮮亮麗的傳統金融機構是,幾千元的接地氣的消費分期平台依舊如此。因此,防範消費金融的欺詐風險,還是要防微杜漸、上形下效,從基本做起。從最根本來說,需要在金融產品設計、商業流程和風控策略上做好防範,加快風控策略迭代更新的速度。

在金融產品設計的細節上,有很多地方值得細細推敲。舉個例子,消費分期公司貸款的錢何時到賬,是打給商戶還是打給顧客,都是值得考究的產品細節。到賬時間太久,商戶一般體量很小,資金迴轉不過來,賬期太久,自然對消費金融公司不待見。另一個方面,如果錢打給顧客,其實有套現分子直接拿錢跑路的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踏踏實實做事情的公司都已經意識到了風控的重要性。即使「大數據」的口號已經爛大街,風控策略的成功的確需要海量數據作為基礎。但是科技手段並不能夠解決風控核心問題。即使是人工智慧,也只能告訴你是壞人的可能性大概是多少。

風控和欺詐畢竟是屬於魔高几尺,道高几丈的問題。要知道,在這個學習型社會,洗白了的中介也會堂而皇之在風控大會學習各家經驗。並不是引入了之前老舊的銀行信用卡的風控模型,就可以不變應萬變的。假裝自己在做風控的公司,往往最後死的很慘。

風控模型和數據需要根據市場經驗不斷迭代,不斷進化。假如中介都有無數貼吧論壇QQ群交流每家公司風控的薄弱環節了,公司本身的風控也需要行動起來。風控策略本質上不應該是悶在辦公室拍腦子想出來的方案,除了血與淚的欺詐經驗教訓以外,深入廣大基層群眾,甚至卧底中介群都是不錯的建議。

最後,消費金融公司應該重視和顧客的關係管理。很多消費分期的欺詐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往往聽到顧客的聲音太晚。已經逾期被騙,被催收困擾很久,才會和消費金融公司溝通。消費品行業一般專門有CRM,客戶關係管理。而如證券、保險,因為需要直接面對顧客去營銷,同樣也視顧客為上帝。

但是就消費分期行業而言,一方面行業發展時間太短,另一方面金融產品的銷售推薦往往依賴於店員關係。分期公司的銷售其實是最直接的公司形象代表,直接面對客戶。很多銷售的心態可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店員關係維護好,每單成交就好。之後客戶對服務是否滿意,利息是否有虛報,甚至是三個月後是否是壞賬,並不是考慮的重點。而顧客在還款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沒有銀行這樣的實體櫃檯可以解決,那麼客服部又直接影響著顧客對品牌的評價好壞。

總而言之,消費金融行業其實既不像之前媒體報道的欺詐遍地,危言聳聽。但本質上也不是一路光明,高歌猛進。還是巴菲特那句話,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金融有風險,且行且珍惜。

推薦閱讀:

厲害了!周大福、優信、浩澤凈水三大場景方入股錦程消費金融
年終盤點!2016消費金融的五大關鍵詞 | 附多圖
23家消費金融公司20家都是銀行系,卻難逃獲客渠道桎梏
Capital One歸來的「劉教授」,出走馬上金融,組建了一支80人的大數據風控團隊|清流對話

TAG:消费金融 | 欺诈 | 套现 |